雅文吧言情小说网 > 古代言情 > 三国之最风流 > 第194章 鲁子敬狂儿奉粮

一人年近五旬,须发已稍稀,而高冠巍峨,衣绶严整,正是袁绥。

另一人二十余岁,浓眉大眼,体貌魁梧,跪坐在袁绥的下边,意态恭谨。

袁绥听到了脚步声,转首望向堂外,看到是荀贞来到,徐徐起身,对下首的年轻人说道:“将军已至,君请起相迎。”

那年轻人听了,连忙起身,抬头向外看去,正看见荀贞在门口脱鞋。

荀贞瞧见堂门口的案上放着一柄佩剑,把鞋子脱掉后,叫侍从拿过来,提在手里试了试重量,便就提着进到了堂内,笑对那年轻人说道:“子敬,这是你的剑么?”

堂内只有二人,这年轻人显必就是鲁肃。

鲁肃行礼毕,答道:“是。”

“有多重?”

“剑长四尺二寸,重二斤三两。”

“我说怎么提着觉得略重。”荀贞左手拿鞘,右握剑柄,将剑抽出,见是一柄四面剑,剑锋似霜,屈指弹之,清吟作响,不由赞道,“好剑也!”问道,“剑可有名?”

“名行国。”

荀贞虽非大儒,毕竟是在荀氏子弟,微末之时,也曾苦读多年,儒家的经典他都是学过的,因而一闻“行国”二字,便知出处,笑道:“我闻君乡父老曾说:鲁氏生此狂儿!彼辈庸夫,何必挂意?我知君忧。我观此剑锋锐,改以断金为名,君意何如?”

鲁肃知天下将乱,因学击剑骑射,招聚少年,供养衣食,驰行射猎,以部曲勒之,讲武习兵。他乡中的父老见他这般作为,不能理解,故而皆云:鲁家一代不如一代,现又出了一个狂儿。

因此之故,鲁肃便把他的佩剑名为“行国”。“行国”一词出自诗经园有桃,上一句是“心之忧矣”。整首诗描述的是一个怀才不遇,心中怀忧,却被别人误以为骄狂反复的人。鲁肃以“行国”命名佩剑,正是对评价他是个“狂儿”的那些人的回应,表示他们根本不懂自己。

“断金”,自便就是“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之意了。

荀贞这是在对鲁肃说:我懂你为什么那么做,天下已经乱了,你很有先见之明,那么咱俩就齐心合力,努力地在乱世中做出一番事业吧。

荀贞与鲁肃虽是初见,然言语相对,举止亲和,不拘俗礼,笑谈如故,宛若积年好友,使人亲近,三两句话间,又说中鲁肃的心事,鲁肃心驰神动,下拜说道:“恨不早遇明公!”

荀贞还剑归鞘,把剑递给袁绥暂拿,上前把鲁肃扶起,笑道:“虽非早遇,亦不晚也。吾得徐州,正欲规划东方,子敬今至,如虎添翼!”

袁绥提着鲁肃的剑,在旁也是笑道:“昔高密侯见光武,如旧相识,今鲁君至州府,恨遇明公晚。易云: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果如是也!将军可知,鲁君今至,可不是单骑而来,而是随行带了粮五千石,部曲百余,良弓三十具,利矢五千支,一并献给将军。”

“噢?”

鲁肃说道:“肃斗筲之才,为明公闻,轩车征召,恩遇隆重,肃坐不安席。肃家小有资财,今徐州初定,思州府中或缺粮、械,以此稍许,不足报明公恩,唯稍表感激。”

轩车,是一种高级别的车,可驾四马,华盖,车体亦大,六百石以下不得乘之,只有二千石以上的长吏才可乘坐。荀贞此次征召士人、材士,除了给诸葛瑾的继母备下了辆辎车外,大多用的是轺车,轩车总共只派出去了两辆,一辆接的是张昭,另一辆就是去接的鲁肃。

荀贞笑道:“此卿心意,我不能辞。”沉吟了下,说道,“陶公储积颇多,我坐享其成,而今府中粮虽不能说满,亦暂不缺也。这样吧,卿粮吾留之,为卿乡换租税一年。卿乡父老言卿狂儿,我今即遣使往卿乡,宣示此意,看看卿乡中父老又会怎么说你N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