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文吧言情小说网 > 古代言情 > 三国之最风流 > 第203章 当治上田丰粮产

祗,用来扩大屯田的规模,因乐进等才刚到任不久,之前又忙着统计本郡的户口、田亩等数据,还没能把屯田所需的田地交给江禽、枣祗,所以这些即将转入屯田的俘虏,荀贞现还得养着,并且即使等他们转入屯田,起始也不会有什么收获,荀贞还得养着他们,且还得给他们粮种。

百余万石粮,实在是不够用。

好在陶谦当州刺史的这几年,横征暴敛,囤积了不少粮食在州仓,笮融也是猛如虎,下邳郡仓中亦有粮储不少,荀贞在不扩兵的情况下,短期内粮食还不虞短缺。

然而,只看短期,不看长期,却是不行的。

看完总簿,又看完各郡国分别的田亩簿籍,荀贞说道:“彭城虽狭,亦有田数万顷,文若,我欲檄令薛彭城即刻解粮三十万石,送来州府,你说会不会问他要得太多?”

荀彧不由地笑了起来,说道:“彭城虽地有数万顷,然现用来耕种的没有这么多,薛彭城养兵最多时达至万余,至今亦有数千,年需军粮二十万石,郡县吏、军吏每年的月俸又是颇多,以前还给州府递解过不少,他的郡仓中,我料余粮必不多也。”

“那就二十万石吧。”

“二十万石,他应能拿出。”荀彧顿了顿,说道,“君侯,问彭城要粮只是末节,当务之急,应是在多垦良田,以丰粮收。”

良田者,上田也。现下劳动力不足,便需要在田的优劣上下功夫,十万亩上田能比十万亩中田多收十万石粮,十万顷就能多收百万石粮。

“卿可有何良策?”

“徐州多水陂,章和元年,马伯威兴复陂湖,灌田二万余顷,汉安元年,张文纪开沟引水,使田得灌,秔稻丰积,此二公留下的遗迹,我在广陵时曾实地看过,其凿溉之利,惠及如今。以彧陋见,州府可遣吏巡视州中,视土田之宜,效前贤之举,开沟治陂,以得良田。”

马伯威是马援的族孙,与大儒马融同族,张文纪是张良的后裔,此二人均曾任过广陵太守,荀彧说的那两件兴修水利之事,便是他两人在广陵时的政绩。

荀贞心道:“兴修水利乃是利国利民的大事,文若此策,我当从之。”在广陵时,他就想过兴修水利,但那时的主要目标是拿下徐州,所以一直没有将此事付诸实施,现在徐州已入手中,可以分出精力、民力来搞水利建设了。

荀贞沉吟说道:“欲谋其事,必得先有其人。卿可有人推荐,足能担负此任?”

兴修水利是个专业活儿,不懂行的人是做不好的,所以要想办好此事,就必须得先找到一个合适的专业人选。

荀彧说道:“我尝与督冶议论水务,受益匪浅。彧以为,督冶可任。”

督冶校尉蒲沪,他和姚昇算是半个老乡,他祖籍巨鹿,但生於吴郡,他的祖父曾在吴郡当过县令,其父当时从之,亦在吴,他便是在那时生下的,后来他祖父病故任上,他从父返乡,及长,仕州中,刺史荐之,拜为郎,又出补中丘县丞,在任中丘县丞时,荀贞到赵国就任中尉,两人因之相识。初平中,他和邯郸荣一起去颍川投了荀贞,讨董战罢,又跟着荀贞来到广陵,因他通冶炼事,故荀贞任他为督冶校尉,现掌军中兵器的冶炼。

荀贞笑道:“倒是合了他的字了。”

蒲沪字观水,名中有水,字又有水,且是“观水”,用之主水利事,至少名字很合适。

荀彧亦笑。

荀贞接着又道:“只是军冶事关军器,此乃头等要事,若是调他去兴修水利,又有谁可以暂领冶事?”

“昭信校尉魏光为督冶副手已有不短的时日,我问过督冶,说他已颇通冶炼,可代领之。”

“好,那便由幕府传檄,叫观水听你调派,使公佐暂领冶炼。”

兴修水利是个长期的工程,短亦得一年才可见成效,对农事,荀彧还有两个想法,当下对荀贞分别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