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文吧言情小说网 > 古代言情 > 三国之最风流 > 第16章 乱将至中流击水

号虽尊,怕也是诛宦不易,……君侯,还记得建宁元年事么?”

“骠骑将军”说的是董重,董重是董太后的从子,现为骠骑将军。

“建宁元年事”,说的是建宁元年,时为大将军的窦武和士人领袖、时为太傅的陈蕃谋诛宦官,结果事情泄露,被宦官获知,宦官遂劫持窦太后,命人持节收捕窦武等人。窦武不奉诏,驰入兵营,召北军数千人屯於都亭下,称“宦官谋反”,欲攻诸宦。中常侍王甫矫诏令少府周靖行车骑将军,又命刚率师归京、不明情况的护匈奴中郎将张奂与周靖一起率五营军士击讨窦武,王甫本人亦率虎贲、羽林等甲士千余与张奂合兵。北军兵士素来畏服宦官,一见王甫等来,纷纷逃散,不过半天功夫就几乎逃光了,最终窦武被围自杀,陈蕃死在狱中。

“将军”号中,大将军最尊,骠骑将军次之,车骑将军再次之。

现今朝中位号最尊的三个将军,除了何进外,其余的两个都与宦官结好。

董重不必说,他肯定是听他姑母董太后的,车骑将军何苗虽是何进的弟弟,但对何进与袁绍等士人走得太近之举他却向来都是持反对态度的,和何进为此事屡次争吵,他也是偏向宦官这一边的。

蹇硕手握重兵,与董太后、董重联盟,声势愈强,何进本就兵少,不敌蹇硕,与何苗又不和,其势自然愈弱。这个情况下,如果贸然起来诛宦,很有可能会重演建宁二年的事。

程嘉不赞成荀攸的观点,说道:“公达只闻建宁元年事,却不闻前汉征和二年事乎?宫中常侍、上军校尉蹇硕,彼辈之势虽强,然所赖者,天子也,如今天子崩,诸宦无所赖,大将军只要能抢占先机、拥‘史侯’为天子,之后,一道诏书、数百甲士,便足以戮灭诸宦。”

“前汉征和二年事”,说的是前汉武帝时皇太子收捕江充,时武帝在甘泉宫,闻之,令召皇太子,使者不敢去,回报武帝说“太子反”,武帝大怒,命丞相刘屈氂率兵击之。长安流言说“太子谋反”,吏民遂不敢依附皇太子,最终,皇太子力孤兵败,逃出了长安。

程嘉说的也有道理。

前汉征和二年,以皇太子之尊,在被传说谋反后,吏民尚不敢附,况乎蹇硕一个阉宦?他就是再有兵权,在天子诏书、汉室名义下,也得束手就擒。

一件事情如果往复杂里想,那么就会很难做,可如果往简单里想,解决的方法也许就很简单。

常侍们的势力再大、蹇硕再手握重兵,可他们的势与权却都是依附在天子身上、也即皇权上边的,何进如果真能如程嘉所说,抢先把刘辩拥立为天子,那么以天子之诏、汉室之名,敢跟着常侍们、蹇硕起兵作乱的恐怕是一个也没用。

虽然说现在和前汉征和二年时还是挺有区别的,前汉征和二年时,武帝在位已久,威望无人能及,是故一说皇太子谋反,吏民无人敢依,而现今却是天子刚崩、皇太子位空悬,国家的最高权力正处於一个真空期,上边并没有一个如武帝这样的人压着,所以此一时、彼一时,若是在这个时候起来诛宦,风险其实真是很大的,不过对程嘉的这个观点,荀攸倒是不反对。

荀攸思忖了会儿,说道:“今一时、彼一时,君昌,虽说今时与前汉征和二年时不同,然如按卿所言行之,亦非无可成之算。”

荀攸、程嘉一路讨论。

荀贞知道历史的走向,所以没必要加入到讨论中,他听得多、说得少。

傍晚时分,临湘在望。

荀攸、程嘉停下讨论,荀攸问荀贞:“君侯,天子今崩,如果如君昌所言,袁本初促大将军诛宦、飞书相召君侯,不知君侯是何打算?”

“当此之际,岂能等袁本初传书?回到郡府,我便给他写信,公达,你亲自带信去洛阳。”

何进去年遣袁绍出京击青徐黄巾,袁绍实际上就没去,一直待在京畿一带,现今天子驾崩,他绝对已经回到了洛阳,在这种关键的时刻,他肯定是全身心答地投入到了政斗之中,一时半会儿怕是想不起来荀贞,荀贞不能坐等他的飞书,要主动给他写信。

不但要主动给袁绍写信,而且这次派去洛阳的信使也不能像以前一样,——以前荀贞派给袁绍、曹操等送信的信使多是门下义从,这一次他决定让荀攸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