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文吧言情小说网 > 古代言情 > 重生三国之雄霸天下 > 第五百二十五章

想一想自己的敌人们,太史慈突然有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也许,曹操、刘备、孙策是战场上的英雄,是政坛上的老手,但是和管宁搞经济,那就是瞠乎其后了。

等他们发现的时候,只怕已经为时已晚了。到那个时候再想与自己动手,只怕都没有那个实力了吧。第一次,太史慈内心中对争夺天下在强劲的信心以外,生出了难以言表的轻松之感。

等管宁为太史慈定下大计之后,早已经是晚饭的时候,太史慈好久没有何两人相聚了,在吃晚饭的时候频频向两人劝酒,三人大喝一场。

幸好三人酒量都极深,而且一直都比较自制,才没有出现扶醉狂歌的局面。

席间太史慈更说起了长安之战的始末,其间的惊险处令郭嘉拍案叫绝,管宁也是眼放奇光。尤其是听说庞统其人的时候,郭嘉和管宁更是相顾骇然,他们没有想到在此处居然还有如此惊世骇俗的计谋之士。

郭嘉当然是心动非常,而管宁则立时想到了青州下一代的天才人物诸葛亮。

太史慈当然也很想让诸葛亮对上庞统,问题是现在诸葛亮现在正领军在辽东的乐浪郡,不可能回来。至于听到以太史慈的弓箭术居然没有要了刘备的性命的时候,两人更是大声叹气。

若是刘备死了,对太史慈的好处当然是不言而喻。可惜事情往往棋差一着。

是夜,三人和许子将抵足而眠,纵论天下事,不知道何时才睡去。第二天早朝,太史慈便向汉献帝和满朝文武汇报了中原的最新战局。

当汉献帝听说袁绍已经自杀身亡的时候,眼中闪过大感快意的光芒,显然是心恨袁绍到极点。

随即,下一个问题就来了:豫州刺史到底由谁来出任。虽然豫州乃是北方的一州,但是偏偏不在汉献帝对太史慈的封赏之内,所以太史慈无权无目直接任命豫州剌史的人选。所以才会把这个问题拿到朝堂上讨论。

这件事情在朝堂上引起了激烈的争辩,太史慈当然想要把豫州剌史的任命权把持在手中,而王子服等人则据理力争,他们认为按照朝廷的惯例,豫州剌史一职应当由豫州当地地乡土势力提出人选。再经朝廷审核任命。

太史慈岂会容忍这件事情的发生?便以豫州世家大族助纣为虐,帮助袁绍和袁术谋反为理由坚决反对这种任命方式。而且态度极为强横,更对汉献帝说,提出这种说法的人是在大逆不道,其心可诛。气得王子服等人七窍生烟。

汉献帝当然知道自己不应该过于纵容太史慈,但是自己其实根本就是毫无实权,而太史慈做事情地特点是最喜欢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若是你要否决太史慈的提议那么就有先想办法辨倒太史慈,否则太史慈绝对不改变自己的主意,而且你又不能拿他怎么样,毕竟整个长安的军队都是太史慈的。更何况太史慈说出来的理由戳到了他的心上呢?太史慈说得没错,豫州得那些世家大族先是支持袁术。后来见到袁术不行了,有转而支持袁绍,这种人对于汉献帝而言的确是其心可诛。

所以面对双方的意见汉献帝极为犹豫,不知道应该何去何从。王子服的确是个人才。一见汉献帝犹豫不决,便知道自己的提议难以通过,马上随机应变提出了第二个方案:让张绣地叔父张济出任豫州刺史。这个提议极为合理,首先张济是张绣的叔父。对朝廷方面绝无二心。所以太史慈反对豫州世家大族出任豫州刺史的理由在张济的身上不适用,其次,张济现在就在葛坡,不必劳师动众地迁移,有近水楼台先得月之便。

这个主意一提出来,汉献帝马上出口应承。

看着汉献帝的样子,太史慈就知道汉献帝果然想要拉拢张绣和贾诩。而让张济出任豫州刺史就是拉拢张绣的一个绝好手段。太史慈当然出言反对了,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说。太史慈必须要做出这种姿态。

首先就是自己关于汉中的战略问题,按照自己的打算是希望张济大军开到卢氏城为要从侧翼进攻汉中的沮授大军做后援。

不过王子服的提议倒是令太史慈心中一动,若是令张济出任豫州刺史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以为如此一来正好可以实现自己要铲除长安异己势力的打算。对于太史慈来说,现在最大的难题是在长安分不清敌我,除了王子服等人之外,其他人见到自己都是笑脸相迎,但是心里面打的什么主意就没有人知道,王子服他们在暗中肯定还有其他的党羽,但问题是自己初来乍到,对长安的局势并不十分了解,所以应付起来分外吃力。更弄得自己做起事开瞻前顾后。

故此,太史慈才会要张绣这在长安势力中看似中立实则已经成为自己心腹的人接受汉献帝的示好,慢慢的向汉献帝,借机弄清楚在长安反对自己势力的真实情况,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太史慈在前一段时间已经故意的冷落张绣和贾诩,在他们回到长安的第二天,太史慈便以大司空的名义命令张绣和贾诩回到沈岭前线,不得耽搁,两人出城的时候更是没有去相送,给人造成了太史慈并不喜欢张绣的假象。

太史慈知道,自己这么做肯定会给某些有心人一种错觉,自己初来长安的时候,曾经当着汉献帝的面大赞张绣和贾诩两人,说他们两人乃是国家的栋梁。是大大的忠臣,并且还亲自跑到前线去为两人颁布下汉献帝对两人的封赏,显然是做出了拉拢两人的姿态。

谁知道党太史慈回到长安的时候,太史慈与两人之间简直形同陌路,没有人知道这其中发什么了什么事情,但是却给人以无限的遐想,那既是说太史慈跑到沈岭前线讨好两人,却是热脸贴了个冷屁股,张绣和贾斞两人对太史慈并不买账,所以太史慈在回到京城之后便伺机报复,让两人马上去沈岭前线去,更一不相送作为自己的态度

如此一来,在外人看来。还以为在长安太史慈并不占有绝对的优势呢,控制在汉献帝手中西园八校尉在降生张绣的西凉军,从军队人数上来讲并不比太史慈差多少。

从汉献帝的角度考虑,只要吧张绣和贾斞拉到手中,在长安城中,自己就有了和太史慈一脚雄长的资本这么一来,就可令王子服等人大胆而且心甘情愿地去接触张秀和贾诩。而自己也有了把反对自己的势力一网打尽的机会。毕竟,要大开杀戒总得有个理由吧。

不过自己还在担心这么做斧凿气太重,生怕被计谋之士看破。

现在倒好,他们居然会提议要张济出任豫州刺史,那自己当然要大力反对了,而且反对地越激烈越好。否则怎能令他们想念张秀和自己水火不相容的假象?太史慈反对的理由是现在汉中战事吃紧,应该把张绣大军调回长安来,协助张绣大军攻打汉中和西凉。

这个提议令汉献帝又是一阵犹豫,对于他来说。若是张济回到长安来,只要张济张绣都忠于自己,那么自己就可以在长安占据优势。

但是问题是按照太史慈的说法,张济和张绣两人都不能驻军长安。而是要外出征战。这居心十分明显,显然是想要借和汉中与西凉军队的战斗来削弱张济和张绣的势力,这种事情汉献帝岂会允许发生?

但是太史慈又是大司空,以他的身份说出这等话当然言之有理。而张济若是可在豫州立足的话,便可与自由发展,以他皇帝的名义招兵买马,而且粮草等物资可以自己自足,不用像回到长安之后一切事情还有仰太史慈者大司空的鼻息。

故此。汉献帝断然否决了太史慈地提议,下令张济为豫州刺史。此令一下,太史慈便不再争辩,毕竟现在和汉献帝还没有撕破脸,而且如果自己过于有恃无恐的话,说不定会让有心人怀到张绣的身上去,毕竟只有拳倾朝野的权臣才会那么干,既然打定主意要把张绣变成诱饵,那就不可半途

共2页/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