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文吧言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权道同谋 > 第一千二百七十章 狼居胥霍骠姚

2yt.la

脱贫,其实只是一个理想化的愿景而已。.

这么长时间,县里早就习惯了向中央、省里和市里要钱,没有人想去踏踏实实干活。既然伸手就能有补助和救济,又何必再去苦哈哈地干活儿呢?

于是,这个前任书记在试图“大展宏图”的时候,走到了“官途”的末路。

他在出席一个脱贫项目揭牌仪式时,被一群愤怒的“农民工”用板砖砸伤。

这些人,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身份,反正他们一边高喊“脱贫就是砸我们饭碗,谁砸我们饭碗我们就砸死他”,一边狂扔板砖。板砖扔得还特别准,每一块都砸在了前任书记的身上。其中一块,正中脑门,血流不止,也让他当时就晕厥了过去。

这就是在整个县史上都可以标记一笔的“板砖事件”。

事件之后,这个前任书记足足过了一星期才醒过来。中度脑震荡不说,再想像以前那样一展宏图之志,是绝无可能了。

于是,在休养了近半年之后,上级把这位因为工伤倒在工作岗位上的前任书记调离。

接下来,是你的出场。

作为一个有良知的干部,我想你和前前任书记、前任书记一样,都是有正直感,想把全县工作做好的人。

但是,请你警醒!

这个县,或许远远超乎你的想像。你的名声,你的性命,都有可能在这儿血本无归。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也绝不是恐吓威胁。

这,只是一个本土人的良心话。.

……

提醒信的内容,就是这些。

王亦选在给唐卡讲这段经历的时候,很有感触,包括这封提醒信,过去这么长时间了,也始终记得,甚至可以完全背诵此信的内容,几乎每一个字都刻在了脑海里。那种震憾感,比原来在学校考试时背诵政治题还要深刻。

唐卡这时候问了王亦选一句:“我想知道,您就任这天之后,都发生了什么?”

王亦选笑着答道:“我先给路老爷子打了一个电话,告诉他,我终于知道他特别交待的警醒是什么意思了。老爷子还挺诧异,说你这上任头一天就知道了?莫非,发生了什么事?我老老实实把递这封提醒信的事情说了说,老爷子也听得津津有味,说我命好,遇上了贵人。”

唐卡也笑:“真是贵人!这人后来您找到了么?”

王亦选答道:“找到了!她和另几位有良知的本土干部成为我的强大智囊团。正是有了他们的帮助,我在县里三年,既没被赵红霞等娇艳女性干部们装进去,也没被别人假扮农民工拍板砖。在我从县里上调省里那年,县里正式脱贫!”

唐卡惊诧不已,就后来之事问个不停。王亦选却有意卖了关子,说以后慢慢再说。唐卡无奈,但还是从王亦选所讲的亲身经历故事中感悟到了很多,特别是对于融入当地、适应变化的处理方式,基本就是王亦选提到过“霍去病之法”。

何为“霍去病之法”?其实,很多人对比评价汉武帝时名将霍去餐卫青,一个锋利如利刃,一个沉稳如大斧。这种比较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霍去病虽然早夭,但他一代天骄、骠姚战神的名号可不是只凭年轻气盛、一味冲杀得来的。

霍去病十九岁时,就被汉武帝任命为骠骑将军,在一年间的春、夏两次歼敌四万余人。.俘虏匈奴王五人及王母、王子、相国、将军等一百二十余人。同年秋,奉命迎接投降的匈奴浑邪王,在部分降众叛变的紧急关头,率部驰入匈奴军中,斩杀叛乱者,顺利使浑邪王率四万余众归汉。

从此,大汉控制了河西地区,打通了西域之路。匈奴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三年后,二十二岁的霍去病率领五万骑兵深入漠北,歼敌七万余人,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八十余人,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这也是史上非常出名的“封狼居胥”。

经此一战,匈奴被汉军在漠南荡涤,匈奴单于逃到漠北,“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霍去病与卫青一起,变守为攻,从而长久地保障了西汉北方长城一带,也就是在漠南地区的边境安全。

此后,汉武帝加封霍去餐卫青为大司马,统领全国兵马。但好景不长,不到两年,不满二十四岁的霍去病英年早逝。汉武帝非常悲伤。他调来铁甲军,列成阵沿长安一直排到茂陵东的霍去病墓。他还下令将霍去病的坟墓修成祁连山的模样,彰显他力克匈奴的奇功。

王亦选口中的“霍去病之法”,其实在霍去病短短一生中的光辉战绩中非常重要。

这就需要懂一些历史的人才知道其中奥妙了。

其实,霍去病的取胜之道,最重要的有两点。

第一点是善用骑兵。汉武帝时,经过卫青和霍去病二人力推,兵种由车骑并行转向以骑兵为主,甚至完全由骑兵取代车兵。大规模使用骑兵集团,快速机动,长途奔袭,是汉军战胜匈奴的主要原因。而霍去病对骑兵的运用,几乎达到了极致,他的突袭战法,看重迂回纵深,穿插包围,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迂回穿插,对匈奴实行合围,从最薄弱的环节入手对其实行毁灭性打击。

而第二点,是霍去病善用匈奴裔武人。说白了,也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以彼之道,还施彼身。这一点,与后来统一全国的忽必烈有着相同之处。忽必烈大量使用汉相汉将,所以宋朝很快被灭亡。

而早在一千多年前的霍去病,就有这样的先进战术思想。尤其是在漠北之战中,霍去病竟然舍弃倾一国之力准备的物资而不用,反常地取食于敌,在漠北补充军需物资。从而最大程度地打击了匈奴的生产能力,也缓解了汉朝国力不足的问题。

对于这一点,史书上的记载并不多。但是从零星记录中可以得知,霍去病的军中,确实有一批匈奴裔精锐,他们或单独成军,或分散各处,使得霍去病每每看似“孤军深入”,却总能千里奇袭,大获成功。

王亦选对唐卡所说的“霍去病之法”,说的就是这个。

一直到后来,唐卡才知道王亦选总结“霍去病之法”的妙用。与当地深度融合,甚至为我所用,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这样一来,就让高平川的第二条“陷而害之”之法没了根基,反而在很多方面被王亦选“反陷”,抓总多把柄和痛处。

而高平川最为得意的第一条“退而还之”之法,因为在西京和西康本土失了先机,也就是每次想找人散布王亦选的谣言,都被王亦选事先探知,作了防备。再加上路老爷子坐镇中枢,根本不为所动,高平川也就一直没能得逞。

害人终害己,没能得逞的高平川,终于因为作恶多端而东窗事发,被中央纪委严查,最后曝出贪腐三点五个亿、情妇六十多个、私生子十来个的丑闻,整个西康官场也由此引发了一场大地震。

但是,安然于地震之外的,王亦选算一个,不但没有受到牵连,还因为斗争有功更加得到中央和新省委的信任。所以,这几年肃清高平川流毒之后,王亦选晋升省委常委或副省长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福兮祸兮,在此得到了充分体现。

一开始,王亦选处于绝对的劣势。整个西京甚至西康,几乎没有一个人认为他这个不受省委书记待见的市委书记能干得长久。这时的王亦选,脑袋上隐隐约约藏着一个大大的“祸”字。

可是,王亦选就是不信邪,身正不怕影子歪,以下犯上,硬是把这个无法无天的高平川拉下了马。而且在整

共2页/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