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文吧言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风雨人生路 > 第六十四章首次返乡务农记(上)(1)

第十一篇首次返乡务农记

(1961.9----1962.12)

第六十四章首次返乡务农记(上)(1)

----返乡务农暗学加耕

董加耕——他曾经就是我在当年标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和所崇拜的一个偶像……

我曾经多次反复地进行深入思考,且多方征求旁人和家里人意见。最后,才决定要像董加耕一样,回到已经阔别近十年的家乡去。期盼能够用自己的青春和知识,去改变家乡那“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

我可要知道,家乡有我熟悉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有我儿时朝夕相处的同龄好友;有我许多情同手足的兄弟叔伯、亲戚朋友和诸多父老乡亲……

这一切,都在深深地吸引着我,都在激励和坚定着我返乡务农的决心和冲动。

于是,当一旦决心下定,我就选择了一个凉快的阴天,一大早便背起简单行李,告别家人,徒步回到阔别九年之久的故乡去……

但是,在我面前正在等待着的,究竟将是一条一帆风顺,阳光明媚的宽敞大道?还是一条荆棘丛生,艰难曲折的崎岖险路呢?这一切,我都将是一既无知,只能够从心坎里,暗暗在祈求上天给我保佑……

下面将要讲述的,是我离开近九年的家乡后的1961年初秋时节,回到故乡以后,曾经发生过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246)返乡务农耕耘去

有诗为证:

当年加耕好榜样,令我崇拜当偶像;

返乡务农耕耘去,青春永献新农庄。

下定决心返乡去

真不出我所意料,高考又再次落榜了。但是,对于我来说,已经是在意料之中的事情。可再也没有去年那样的失落和难堪的感伤……

当我同去年一样,在接到那封“落榜”安慰信在手中的时候,一切都像是反倒显得格外的平静……

后来还听人说,今年高考博中应届毕业生考得很差。全校四个毕业班将近200个考生当中,总共才录取进大专的人数也不过才只有60多个,百分之七十都落了榜。

由于落榜人较多,这些落榜者倒认为反正都是“当龟有众”。于是,便也就觉得平常了。

那会再像去年那样,最后的高考录取率竟然会达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这样一来,那百分之五的落榜者,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出一种“无颜见江东父老”的羞耻……

此时,旁人和家里人也不再过多地过问起,我今年高考有没有被录取之事。有些人,甚至根本上并没有知道,我仍然报名去参加今年的高考哩。

我还清楚地记得,就连父亲也一反常态,改变了去年对我那种怨恨和不满的态度。甚至再也没有给我半点在精神上,进行施加任何的压力了。

这其中的原因,也许是他已看清了当时的形势。从而对招生考试的落榜,已经习以为常了。也有可能,是由于他在思想境界上,已经有所提高了的缘故吧。从而,便使到我在精神上的压力,反倒得到一定的减轻与解脱……

有一天,我从凤中阅览室所摆放出来的《中国青年报》上,看到了一篇关于高中毕业生董加耕主动放弃高考,回家乡参加农业生产的长篇报道。当时,我阅看了以后,对我震撼很大。

于是,我当时便细心地摘录并抄在自己的日记本上,把他作为自己的学习榜样,以此去时刻进行鞭策和勉励自己……

你可要知道,在那年代的年青人,对于信昂是很虔诚的。就是对于报刊杂志上所宣扬的一切,往往都是会表现得异常地信服与听话,“党指向那里,就无条件地奔向那里!”,甘愿做“党的驯服工具!”……

这两张拍摄于当年董加耕劳动时的宣传画在当时家喻户晓。

就是在这份《中国青年报》的报道当中,曾经这样地写到:

……董加耕,原来是江苏省盐城县葛武公社董伙大队人。1961年夏天,他高中毕业,面临着升学还是回乡的两种选择,作为盐城县龙冈中学的预备党员、团支部书记的他,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学习成绩各门课程均超过96分,并获得了保送北京大学哲学系的资格。

老师们都希望他上北京大学这所名牌大学进行深造。但是,他却在升学志愿书上填上“回乡务农,立志耕耘”。并将“董家庚”的名字改为了“董加耕”,其意义十分明显。

董加耕立志要回乡务农,使当时老师和同学们都难以理解。他们觉得,将这么一块好材料送到农村去种庄稼实在可惜。可他却回答说:

“正是因为党的教育培养,才使我懂得一个年轻人应当根据革命的需要,去决定自己的生活道路。”

10天以后,董加耕得到了县委的批准,他便用一根扁担挑着书籍和行李,回到家乡葛武公社董伙大队第四生产队。

董加耕回家种田的事,在乡亲们中间引起不少议论。有位老伯用旱烟袋敲敲他的后脑壳说:

“加耕,人家读书越读越远,你呢,从城里读到乡下,我看你是读书读呆了啊。”董加耕回答说:

“大伯,古话说:‘读书越多越明理’,我读了书懂得了要用知识建设新农村的道理,才回家劳动的。”

当时,正值中国农村面临连续三年自然灾害,经济最困难时期。他回乡时,公共食堂还未解散,浮肿病到处皆是。董加耕没有动摇信念,吃腌蒿子、豆饼,照样乐观的唱着:“洪湖水,浪打浪”等革命歌曲,赤膊和乡亲们一起拉犁、割稻、挑泥,扬场……。

董加耕回乡后,已经当了小学教师的女友与他分了手。公社党委决定调他到邮电所工作,他却发誓 “决不从第一线撤退”,连母亲的眼泪也动摇不了他的决心。

他在日记中写道:

“身居茅屋,眼看全球,脚踩污泥,心怀天下”。这几句话,后来成为传遍全国的名言。

当时,让我看完了这篇激动人心的生动报导以后,令我深深地陷入到了触及灵魂深处的反思……

因而,我常常反复地这样反问起自己:

“人家董加耕一个中共预备党员、共青团支部书记,又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应届高中毕业学生,学习成绩各门课程都超过96分,并已获得了保送直升北京大学哲学系的资格。但是,人家都心甘情愿‘回乡务农,立志耕耘。’。懂得了一个有志气的年轻人应当根据革命的需要,党的需要,去进行决定自己的生活道路……而我呢……”

我还清楚地记得,曾经在当时所写的多篇日记当中,我还曾有过下面这样地记述:

“……就这样,他却截然地不顾学校老师同学、家乡亲人的议论与反对,甚至不惜与多年的女朋友进行分手,又拒绝调往条件优越的邮电局工作。

“最后,坚决响应党的号召,从他高中毕业以后,就主动地向党提出申请,自愿回到贫穷落后的家乡,与农民在一起夜以继日地厮爬混打,心甘情愿将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和文化科学知识,无私无畏地奉献给了光荣的农业劳动……

“……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境界呢?人家董加耕的条件,总比我好上千百倍,都敢于与那些陈旧落后的传统观念作彻底的决裂,冲破重重阻力,下定决心回家务农去。而我却为什么总是再三犹豫不决,甚至还犯得犯失地就不能像他一样呢……

“我既然读完了高中,又有了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原本就应该有责任,用自己所学到的本领,去改变家乡的贫穷落后的面貌。

“同时,更何

共2页/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