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一生从教蜡烛命5
一生从教蜡烛命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之间,又到了我离开生产队,来到良荔大队初中班上课,已近两个月后的1971年的10月下旬了。
此时,我们学校的李昌甫校长,他正从良荔大队部赶回来,要及时传达一个通知。于是,他便迅速地要求全校老师,全部都留了下来。
此时,他便当场在全校老师的面前,庄严地宣布了一个刚才接到的大队党支部的紧急通知:
“各位老师们,请大家给我听好,明天十一点钟之前,全体大队和生产队干部,以及全部公民办老师,必须准时到达东平中心校。主要是要前去听东平公社党委,传达有关于**中央的一个重要文件。请大家一定要记住,这次前去听中央文件的传达,上面要求谁也不能请假和无故缺席……”
当时,我们听到了这个突而其来的临时通知,大多数人都不以为然,认为这是在这个年代当中,像如此进行传达**中央文件,那是常常会有的事情。
你可要知道,就是在那个时候,大凡要前去听**中央文件的传达,往往都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见多了就不足为奇了。
但是,对于这次来说,也的确是令有一些人,便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疑惑和猜测,为什么这次前去听**中央文件的传达,一定非得要反复地强调,“谁也不能请假和无故缺席……”
此时,我们的李昌甫校长,他是为了能够使到我们学校的全体老师,人人都能够按时到达东平中心校,去听**中央文件传达。
因此,最后他就特别地对老师们进一步加以强调,要求没有自行车的一些老师,一定要找好有自行车的老师搭伙。让有自行车的老师帮助搭去,大家一起前往,以免得会迟到。
“王飞老师呀,你的自行车有人搭了吗?我想请你搭我一起前去,你看可以吗……”
突然之间,我便听闻到一个十分熟悉,且又异常亲切的呼叫声。
顿时,这个异常亲切的呼叫之声,便就传到了我的耳朵里了。于是,我马上便转回过头来一看,马上就感到有些惊讶起来:
“啊,这个正在呼唤我的人,他原来就是在我们学校,正担任小学二年级班主任的王其日老师……”
此时,在当我刚一听闻了后,马上便及时地应了他一句:
“啊,其日老师,可以呀。在明天九点钟之前,请你准时来到我们学校找到我,我们就一起沿着石塘,经过富山大队到东平墟这条小路,和其他老师一起,大家一块前往好吗……”
“好的,谢谢王飞老师……”
顿时之间,其日老师便当场就爽朗地应了我一句之后,便马上返回到他家——离我们学校不远的一个叫做大塘排的村子上去了。
此时,我便呆头呆脑地在看着其日老师那渐渐远去的身影……
突然之间,眼前似乎马上显示出一幅幅在那二十多年以前,我们大家一起在当时的良村小学一年级念书时的动人的情景……
就在我对于孩提时代的记忆当中,那时候,大塘排村子上来我们良村小学念书的小朋友,就只是王其日,和另外一个年龄比他稍大一点的王志永。除了他们两个之外,好像就再也没有其他的小朋友了。
也不知道是何缘故,他们俩在我孩提时代给我的印象当中,似乎我对于他们俩的印象显得是特别的深刻和难忘。
你可要懂得,就是在那个时候,我们的其日老师,他跟我的年龄相差并不大多。但长得是有点矮胖胖的个头,性格似乎也显得有点内向,他老是不大爱多说话。就是在平日里,当我看见他的时候,总是显得是那样寡言少语。
因此,他常常总是会受到我们班中,一些比较调皮捣蛋一点的小同学的欺负。特别是,像早禾坪村子上的王其方、王其伟这些顽童,他们常常会肯在他的面前,有意地欺凌他的。
但是,他虽然是受到了他们如此的有意识地欺凌和侮辱之后。可是,他却也从来都不会随便向老师告状的。一般来说,他总是会很是安分守己、不声不响、默默无声,就这样逆来顺受去暗地里在承受着,忍耐着……
你可要懂得,因为,我当时只是才读完了初级小学的第六册之后,就在我南哥的一再鼓励之下,便不知天高地厚地跟着赖汝波、王志林、王大杰、林为端等,这些已经读完了小学第八册的大哥大姐们一起,前往沙河去报考沙河中心校。
接着,我们又在当天下午,在沙河中心校刚刚考完试之后,大伙又马不停蹄地,从小路连忙赶回到良村小学,大家还一块在学校的教室里,马马虎虎地住了一个晚上。
到了第二天刚刚亮,大家兴趣勃勃地,马上又赶到东平中心校去进行报名,争取能够再度有机会报考东平中心校。
现在,让我回忆起过去的这些陈年往事的时候,顿时之间,可真是觉得有点儿实在显得可笑和有趣。
你可要知道,在那个时候,我才只是一个十一岁的小小的年纪。竟然会敢于跟着那些已经十五、六岁的大哥哥、大姐们一样,东奔西走地在两天之内,竟然跳级报名投考了两间学校。现在说起来的时候,真是有些难以让人置信。
但是,当年的事实就是如此。结果,最后竟然让我荣幸地考上了东平中心校,还是一个乙等取录呢,真是让人开心。而当时跟我们一起前去的,也有好几个是已经读完了第八册的大哥大姐们,最后,他们反而名落孙山。
而此时,和我一起同读的其日老师他们这些小同学,仍然还是一样地继续留在我们的良村小学,与其他同学一起,继续读到初级小学第八册毕业。
也许,是到了1954年8月,其日老师他们才与其他的一些同学一起,考上了当年东平中心校的第十五班至第十七班这三个班的招生的年级。至于在这以后,他们的具体情况如何,我就再也不得而知了。
后来,我还听人对我说到,当时东平区的合江中心校,也是和东平中心校一起共同进行招生录取的。因此,我们村子上的志兴、龙湖坡的其智和黄树垠志娟她们,就是在我考上东平中心校的第二年之后,听说才考上了合江中心校的。
总之,就是在1953年度,全县各区的中心校的招生人数和班级,相对来说,都是要比之1952年显然是比较多一些的。因此,他们能够考上中心校的话,其实,也是一件不足为奇的事情了。
你可要懂得,就在这个时候,我当时已经转学到了凤山中心校进行就读了。因此,对于我们当年在良村小学的那些同班同学的许多情况,我自然而然就已经不再十分清楚地知道了。
后来,我还听人说起,我们的其日老师,他在读完了东平中心校之后,又在1956年就考上了刚刚才成立的东平第四初中。
又在到了大跃进年代的1959年,正好又是他初中毕业之后,他又荣幸地考上了当时才刚刚成立的玉林财经学校。
我还听人说到,他在到了1962年,在玉林财经学校毕业之后,被分配到了某市的一个单位,做了一个会计人员。看起来,他真可算得上是一帆风顺地达到了,当初他从小上学读书的最终愿望了。
后来,也不知道是因为一些什么原因,他又不再继续在那个单位当会计了。反而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我们的良荔大队,当上了一个小学的民办教师。就这样,一直勤勤恳恳地干到现在。
自从我来到大队初中任教的这几个月以来,我从旁边对他进行仔细观察,以及我在平日里,总是常常会听
共2页/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