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好事情轮头上
光阴荏苒,日月蹉跎。转眼之间,又到了1978年的3月份了。
此时,正是初二年级毕业班最后学期,它距离7月份举行的中考也不过只有四个多月了。因此,能否使到今年中考比去年更上新台阶,是摆在我们毕业班老师面前一项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
自从去年十二月份,徐天河和林俊两位老师考上大学后,大队贫下中农管理小组和学校领导研究决定,临时聘请了林国盛顶替林俊的理化课。至今已半个学期了。
俗话说,“临阵换将,乃兵家之大忌也。”更何况,现在所换的将,又是从来都没有上过战惩带过兵的一个新手。一时之间,要他一步登天就担任毕业班的理化教学和复习工作,你可想而知,这不是在开玩笑么……
为此,我们的黄佳晋校长就主动虚心倾听老师意见。然后,大胆果断采取“合班”上课办法。将原来两个毕业班六十多人,合为一个班。由于教室比较宽大,从后来实践证明,总还算可以。
半年的实践证明,这个合班做法乃是一条上策。由于团结协作,领导以身作则。特别是,国盛老师勤奋努力。因此,虽然他是一个新手,但虚心学习,不耻下问,进步显着,使到他的教学常受学生欢迎。
随着时间慢慢推移,学生也渐渐适应国盛老师的教学了。因此,师生双方,相互沟通,使到教与学的关系逐渐融合。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进步就显着了。不懂的地方,能大胆求教。这样一来,整个班级面貌就大大改观了。
此时,我的数学教学和复习,仍然按照以往几年实践中,所摸索出来并充分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精讲多练”。客观上,这种“精讲多练”能够进一步扩展学生的知识层面,收到效果,特别显着。
这样的做法,使原来学习好的学生,能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一步;这样的做法,使原来学习是中等水平的学生,又能继续在此基础上有所长进;这样的做法,使原来学习后进的学生,也让他们学有所得,并从中增强他们上进信心。
总之,一定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全班学生积极性,投入这场中考备考中去。从而掀起和形成一股“比,学,赶,帮,超”的浓厚研究好风气。那么,全班成绩,就自然会提上一个新台阶去的。
我采取这些措施后,不仅课堂教学上的研究风气浓厚。在教室外,都会发现不少学生竟然开展相互之间的研究和讨论。甚至有不少学生,随时随地也画个几何图形,大家一起推理和论证。
这种学习研究的好风气一旦树立后,老师只要从旁好好点拨一下,在很多时候,就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了。这是我在实践中的深刻认识和体会。
总之,我在数学教学和复习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前几年在教学和复习中,积累的一批典型的数学练习题。并在使用过程经常不断更新、完善和补充好题到资料中去。
同时,我注意进一步完善和命好单元测验题外,并重点抓好几套高水平的中考模拟试题和详细解答。
我以上的这些做法,对于在中考中,培养学生的解题技巧和能力,都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因此,每年中考后,学生普遍反映,数学成绩在自己考试的各科中,都是比较好的。
有诗叹曰:
为了中考上层楼,各科并进无拖后;
千方百计谋上进,想上台阶要做够。
现在,正是快要到七月份举行中考了。想一想,算一算,已经不到一个月。因此,中考的语、数、政、理化四个科目,一样到了最为关键的冲刺时刻,也就是进入到了“倒计时”的阶段。
要知道,每星期数学复习时间,我除了安排练习一套以上“数学模拟试题”外,加上面改试卷和课堂评讲,几乎没有多少时间由学生自由支配了。
为了进一步做好中考学科,在时间分配上相对平衡和合理。于是,科任老师利用每周例会上商议决定,按原来每周课时比例,将语,数,政,理化的时间分配比例定为5∶5∶2∶3。其实,每年到了中考前一个月都是这样做的。
要知道,这样做的好处是避免学生不自觉地产生“偏科”思想,从而影响中考总分成绩。这些年来,毕业班实行的这项做法是成功的。
七八届学生各科质量,普遍要比前几届要好一些。单从数学这科来说,我发现尖子生就比过去多了。其中的原因,我认为是由下面两个客观因素决定的。
一方面,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他们才上初中的。加上此时是邓小平同志出来负责抓教育和科技战线上的“拨乱反正”。他们又正逢上1977年恢复十年“文革”后的首次高考。
因此,这届学生他们从思想认识上真正懂得,如果今后仍然像“四人帮”时代那样,认为学习好与不好,只要是“红五类”一样会有高中读的话,就大错特错了。
他们真正懂得,今后想读大学必须参加的高考,要是升不了高中,那就没有资格考大学了。这样一来,这届学生真正想读高中的动力就来了。因此,这是他们学习积极性要比之以往学生大大增强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学习积极性一旦调动起来,加上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的政治氛围又是如此之好。于是,这届学生不同于以往的学生的真正原因就在这里。
另一方面,1977年下学期,我在准备参加公社初中数学选拔赛的专门培训过程中,曾经集中训练了班上二十多个学生。因此,通过培训,对这些学生的智商开发和能力培养,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也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之一。
谁都知道,任何一个数学学得好的学生,他们的理化成绩肯定是不会差的。就正像一个语文学得好的学生,那么,他的其它文科的成绩也一定好。这已经是一个被人们所公认的一般道理。
记得,1978年7月上旬的第一个星期六和星期日的两天,是东平高中招生考试正式开始的时间。今年的中考考场,全部设在东平高中学校和平地大队学校的教室。
此时,我们良荔初中学校的考生,也像以往的年份一样,在学校初中部全体老师带领下,准时前往赴考去。
一大早,大家一起来到东平墟祖江八嫂的铺头处安顿男生住地。,女生由志莲老师带进东中住宿。
后勤工作就由学校食堂的亚德哥,和初一年级老师帮助下,千方百计办好升学考试这两天的伙食,从而保证中考考生能按时吃好吃饱。要知道,后勤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和完满完成,也是中考能否考好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直到了第二天下午的理化考试刚一结束,考生们个个脸带笑容,高高兴兴地回到住地。一边兴高采烈地议论两天的考试情况;一边欢声笑语地谈论自已考试所估计的得分,顿时之间,大多都充满了信心。
随后,东平高中经过一个星期的评卷、登分、录取等工作,正式发出录取通知书。
后来,我们进行一一统计便知,今年我们良荔初中学校的升学总人数,已经达到28人之多,比之上一届多录取了7人。
其中,最后考上东平高中的就已经有21人。而首批录取到龙潭高中的两个县重点班的就有7人。他们分别是王卫东,严小明,陈国平,王运平,王震,王灵,王志新。
我们听人说到,今年东平农场学校初中班,他们考上高中的人数也像我们大队一样多,也一样创造了历史的新高。于是,人们就普遍认为,他们同样始终如一地使用了我们学校所编写的《初中数学资料》有很大关系。
要知道
共2页/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