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篇 在平凡的炊事岗位上(下)
(1964.1----1965.12)
第七十章在凤中食堂的那些岁月里(四)(1)
——阶级斗争为纲年代
小平曾经说过:“政治上的错误,导致1958年经济上搞‘跃进’,使生产遭到很大破坏,人民生活很困难。1959、1960、1961年3年非常困难,人民连饭都吃不饱,更不要说别的了。”
当国家“三年困难时期”,我正在农村劳动,一起同广大群众一块进行生产自救,度过了那“三年困难时期”。
虽然,到了1962年国民经济开始逐步得到恢复,但思想上没有解决问题。经过1959年庐山会议以后,在l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伟大领袖又系统地提出了“左”的阶级斗争扩大化的理论。
这个理论,不但在国内各条战线上推行,还扩展到了后来的中苏两党间的大论战上……
1989年5月16日,小平又在会见来访的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时说了这样一段话:
“从1957年第一次莫斯科会谈,到60年代前半期,中苏两党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经过20多年的实践,回过头来看,双方都讲了许多空话。”小平所说的这段话,算是对当年关于中苏两党间的这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大论战定了性。
当年,在国内外所发生的这些斗争和论战,都是伟大领袖的阶级斗争理论与实践恶性发展的突出表现。
于是,最后直接导致了1966年“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史无前例”的运动的发动。从而,使我们的国家,几乎陷于到无法挽救的绝境,成为了史无前例的一场最大悲剧……
(268)艰苦岁月将过去
有诗叹曰:
艰苦岁月将过去,中国大地百业兴;
会上领袖一席话,批斗运动又降临。
各行各业复元气
也许,不少过来人还会清楚地记得,1962年以前,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上,那曾经经历过前几年的关于总路线、跃进、人民公社“三面旗”等一系列政治运动的洗礼,以及随后又遭受那“三年困难时期”的折腾。
因此,使到我们的国家不论在工农业生产,还是在各条战线,都已经几乎到了元气大伤,淹淹一息的地步了。于是,在人们的心灵和肉体上,也同样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我们每逢一旦想起“三年困难时期”这段难熬的日子,每个中国人都会有一种难以诉说悲凉感受的那种感觉。
此时,我们的国家正像严寒刺骨的残冬腊月过去了后,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已经像面临“万户萧疏鬼唱歌”般的萧条,奄奄一息地毫无生机一般。
自从跨进到1962年以后,由于从中央到地方,都普遍地对各行各业实行压缩项目、裁减人员,下放干部职工和城镇居民到广大的农村中去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于是,不少正在兴建或即将兴建的项目,不得不纷纷下马。
当年,就连我们这届考上大学的一些同学,由于贯彻执行中央关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一些新成立的大学实行“关、停、并”的措施。于是,他们一些人也同我一样,又回到农业第一线来了。
这就是,党中央全面地实行适当的“倒退”政策和措施的结果……
但是,到了上个世纪的1963年春天,又在中国大地上,到处都像温暖花开,万物刚刚复苏的初春时节,即将生机勃勃地生长繁衍起来一般。
这一切,都是由于党中央在1962年间,曾多次召开从中央和各省、市、自治区领导参加的一系列会议。并在会上,针对和吸取在前几年所搞的
那些“运动”受到的挫折和经验教训,进行深入反思。从而统一和提高了全党的认识。
会议后,又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的政策和文件。于是,才有了自l963年开始,渐渐地在各方面发生那种正朝着好的方面去转化。
1963年7月31日,中共中央在批转中央精简小组《关于精简任务完成情况和结束精简工作的意见的报告》中,才正式宣布这一工作的基本结束。
据统计,自1961年1月到1963年6月,全国职工减少了1887万人,城镇人口减少了2600万人,吃商品粮人数减少了2800万人。
在当年这份《报告》上还指出:
“由于大量地减少了职工、城镇人口和吃商品粮的人口,加强了农业战线,减少了工资开支,减少了粮食销量,提高了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对于改善城乡关系、争取财政经济状况的好转,起了很大的作用。”
我还清楚地记得,在还未来凤山初中学校当工友之前,我在家乡曾经参加过一次大队党支部所召开的队干和全体党、团员参加的会议。
党支部书记王志由在会议上,与大家一块传达了上级下发的《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简称《12条》)的文件精神。
这个文件的精神,归纳起来主要是下面几点:
一是,可以允许生产队根据队里的实际情况,适当分配给每个社员百分之五左右的自留地或自留坡,提供给社员个人自主经营。
二是,可以允许和鼓励社员在村前、山边、坑溪、涧旁和田头地角,适量开垦小块荒坡荒地。但是,不能造成水土的流失,不能侵犯集体经济的利益为前提。
三是,鼓励社员积极发展私人的家庭副业,号召社员发展个人的家庭饲养。
支部书记王志由还在会上说到,全国有些地方试行“三自一包”,“四大自由”的做法,很受群众的拥护和欢迎。并强调指出,这只是一种“权宜之计”,目的是让人民群众更多地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以度过这个“三年困难时期”。
会后,我们回到生产队马上在当晚向全体社员迅速地传达和落实这次会议的精神。会上,社员们踊跃发表了各种不同的意见,讨论得异常地热烈和深入。
当会议刚一结束,有的社员就马上行动起来,连夜全家出动去开垦荒坡荒地。于是,一个热火朝天的以“大种大养”为主的生产运动,便迅速全面地在广大农村中,积极地掀起来了,很快便成为燎原之势。
你可要知道,中国农民几千年以来,都是以小农经济为主。而小农经济的一个显着的特点,就是对个体经济特别留恋。
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所做得的一切,所得收益全是自己的。也就是像民间流行的一句俗话说的“吹糠见米”这样明显。可是,集体的收入,东除西扣,多食多占。到头来,自己能够得多少,反而还是一个未知数。
现在,每当我回想起当年的这种做法,实际上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中,在中国广大农村轰轰烈烈地实行的“承包到户”的生产责任制的初步试验。
然而,也正是在六十年代所流传的“不管白猫黑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这个理论具体在实践中的体现。
经过了半年以后,中央的这个“权宜之计”便初见成效。一年后,便大见成效,只见农村的面貌,市场的供应……与几年前相比较来说,就已经产生了天壤之别的变化。
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时在凤山的街头巷尾的墙壁上,几乎全部都写上了不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类的标语口号。
可惜的是,在三年后的那场“史无前例”运动中,全都给那片“红色海洋”所淹没得一干二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