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在家乡劳动的三年里(五)(2)
全民办学总动员
我还能够清楚地记得,那是1968年冬到1969年春之间,当时正是在全国范围内的广大农村中,实行“村村办小学,大队办初中,公社办高中”的全民办学运动,在我县也如火如荼地普遍地开展起来。
而这场全民办学运动,也像1958年搞跃进运动一样,迅速地波及到了全县的每个公社、每个大队、甚至每个生产队中去。并且,那迅猛发展的趋势,与当年大搞人民公社化运动相比,的确毫无逊色,恐怕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还不到一个月之余,结果全县所成立的新高中,几乎由原来只是博白高中和龙潭高中两间。瞬息之间,就猛然增加到了一个公社一间,共计16间之多;而原来全县只有博白一初中、博白二初中、龙中、沙中、凤中、水中、东中、文中等八、九间初中,也猛然地增加到了一个大队成一间,要是用保守一点的方法去算计的话,至少新成的初中也不会少于四百间以上;至于所新成立与原有的小学校,那就必在千所以上了。
另外,在当年所招生的高、初中新生的人数上看,那就不知要比以往所招收的新生人数,不知要翻了多少倍了。这样一来,在各级学校当中,对于老师的配备上来说,就非得要“逢官高一级”不可了。
原来,教小学的提升一部分教初中,教初中的全部都要提升教高中;原来,是高中老师的,就得变成为了各公社高中的骨干或领导了。
在此,我不妨举个例子,据《博白县教育志》有关记载,1968年全县普通中学原有的教职工是322人,而到了1969年便猛然地增加到了1400人了。如此迅猛的增长,真是令人难以料到。
如果,当年要是不这样地“逢官高一级”地做的话。试想,所缺少的那一大批师资又从何而得来?
根据博白县教育局,在1992年纂编的《博白县教育志》在第五页所记载的文字中,还这样地说到当年博白县教育的现状:
“……教育年限被缩短,小学5年,初中2年,高中2年;教育课程被裁减,中学只开设政语、数理、农化三科,砍掉历史、地理、英语3科;教学方法以劳动代替教学。学校管理体制被打乱,教学秩序被破坏,工宣队、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停课闹革命。教育结构被乱砍,取消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幼儿教育。普通中学盲目发展,社社办高中、队队办初中。废除升学考试制度,实行推荐保送制度……”
我还清楚地记得,在一天傍晚时分,我吃完了晚饭,正在村子前面那张小牛尿湖边的树荫下进行乘凉的时候。瞬息之间,便突然看见南哥正好从外乡回到家里来。
此时,我只是看见在他所乘坐的那辆老掉牙的自行车后面,满载着简单的一些行李等日常用品。还在车头上挂了顶笠帽,就是如此地返回家中的。
顿时之间,他的突然之间回来,我便感到有些莫名其妙地奇怪和不解。特别是,当我看见他当时车上的这种装载。
要是用那个时候,人们所常说的一些时兴的话来形容,那就是:
“在这个年头当个小学教师,这个学期还是在这里教,但是,到了下个学期,那就不知道这顶‘笠帽’往那里挂了。要是组织突然下令需要进行调动的话,只要马上背上那几斤旧棉花便走,简单又方便……”
就是在回来后的第二天,我便兴趣盎然地走到南哥他处,和他一起聊天时才知道,原来他这次回来以后,就不打算再走了,而是留在了大队教。
据他所说,因为在上面分配给他的当前任务,就是要南哥和另外一个老师王志辐一起,在良荔大队完成筹建良荔首届初中班的一切准备工作。
而在这其中,南哥所负责主要的教学任务,就是初中班的数学、工基课程的教学。另外,志辐老师所负责的任务,就是兼任首届初中班的班主任和语文、农基课程的教学。
大家可要知道,当时我们良荔大队回来的老师可也有好几个,可以说得上在一时间之内,真是显得人才济济……
可是,就在过不了几天时间以后,我便看见在我们村上的小云、八妹、二妹(运娟)、高贵(运忠)等人,全都一块去到良荔学校报名读初中了。从此以后,八妹他们便成为了良荔有史以来的首届初中班的学生。
同时,丙贵、肥仔、三十(贞伟)、天福(王忠亲生的大子)等村子上好几个大孩童,也一样地跟着去报名就读良荔小学的高小班。
因此,这样一来,便就自然而然地,终于总算是圆了八妹和肥仔他们回来后,所要追求的“读书梦”了。
再从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也算是最终实现了父亲要首先安排他们回来家乡时的初衷。从而也使到父亲他们,终于放下了心中的一块大石头了……
自从良荔大队成立了初中以后,我常常会看到八妹和小云她俩,都总是同去同回,几乎是形影不离。
特别是,当她们放学一块回来到家里以后,在大多数的时候,都是主动帮忙家里干活。有时候,还主动地出队里工,去学习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劳动工作。从而,也好帮助家里多争点工分,从而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
现在看起来,这些才刚好十三、四岁的孩子,都已经是那么通情达理且又懂事。难怪人们常常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确一点不错。
此时,我还经常地看见,南哥有时在晚上放了学时,也常会跟放了晚学的那帮村子上的学生一块回家。并且,他还常常回来后,便忙着帮家里干这干那。似乎要比过去在外乡教书时,对于家里的照顾更是无微不至得多了。
说句实在话,这些就是当年农村中的一些实际情况。特别是,尤其是对那些家本来在就农村的教师们来说,有了这样的政策,使他们能回到家乡来任教,真可是他们求之不得的大好事……
当写到在这里的时候,我还得要特别地记述一下的,就是我们家中的“满子”即一向受到家里人疼爱和呵护的“小肥仔”。
你可要知道,过去在凤山时,也许是由于当时他的年纪尚小,家里人什么事也不要他去干的。但是,自从回来以后,他却像是变成了另外的一个人一样。
每逢放了晚学回来,要是天气晴朗的话,他总会跑在厨房处,拿上勾镰,勾树叶用的那副竹梳子,挑着柴筐。
然后,便马上和上、下两个村子上的那帮放晚学回来的孩子们一块,高高兴兴地迅速走到村对面那一带农场的橡胶、桉树林带去,用那副竹梳子,手中不停地勾集胶叶和桉树叶去。
有时候,还不忘记随手拿上几个在中午吃剩下来的芋头、红茹,放在衣袋中去;有时候,就在粥盆中剩一碗稀粥喝到肚子里,便赶紧跟上捞柴队伍……
肥仔就是这样,几乎天天如此,很少间断过。基本上全依靠他为家里顾好这个举足轻重的柴火问题……
难怪,后来村子上的大人们常常会在我的面前进行夸赞他:
“飞哥,你们家‘肥七’真是够勤快了,刚放了学回来,屁股还没沾着凳子,便马上就和村子上的孝子们一块,到对面山上捞柴火去。自从他回来以后,你们家里的柴火几乎是他给全包了。不简单,够勤快呵……”
小肥仔不但在家里勤快、肯干,常常博得家里几个姐姐的疼爱,村子上的人一致赞叹。就是平时在学校里,与同学们的关系也是相处得很好。
根据,过去曾经在良荔学校里读过书,现在桂林溶岩研究所工作的王志广回忆说:
共2页/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