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文吧言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帝国玩具 > 第八百七十五章 他值得

航工程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如果需要列举人类从航开发中获得的科学技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影响,恐怕需要专门推出一本专业学术刊物才校

然而另一方面,从1957年人类进入太空以来的38年里,航工程从来都是大国、甚至是只有地球上的“帝国”才有资格参与的玩具。

在人类的航工程当中,最“伟大”的桂冠当然是属于离开人类最远的人造物旅行者一号。紧随其后的便是激动人心的卡西尼号土星探测器,伽利略号木星探测器则是人类发射的最成功的探测器之一。至于火星上的探测器,多的都足够专门开个星际火车站了。

不过在冷战结束之后,人类终究还是要重新将目光放到了自己的身边。地球低轨道资源的开发,将会成为人类未来三十年的重点。

而在人类建造的地球人造卫星之中,gps系统则是当之无愧的改变了人类社会运行模式。但要代表着人类未来的工程,却是非太空空间站莫属了。

从礼炮1号到空实验室,从和平号空间站到国际空间站,空间站无疑才是人类在太空中最宝贵的财富。空间站技术的未来,无疑将会是人类太空殖民地科技树的起点,是人类在基础科技没有突破之前,最有可能走入太空的科技路线。

与其殖民其他太阳系星球,人造卫星殖民恐怕要更有可行性。

当然这都是后话,而且是很遥远的后话。然而对于九十年代的中国来,空间站似乎就已经是足够遥远了。

胡文海提出建造空间站,实话并不令人惊讶。从苏联解体后的一系列操作,航局实际上是有这个心理准备的。尤其是在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继续运转、明斯克航局的成立,苏共后续对空间技术人才的争取,这些要背后没有胡文海的影子,那就太侮辱大家智商了。

然而在苏联解体过程中,中国本来就有很多类似的计划,用于继承这个老大帝国的遗产。但遗产继承过来之后,也未必就需要立刻就利用起来吧?

“胡总,不知道这个2009年之前发射核心舱,是有什么法吗?”

钱局有些不理解,也有些为难。国家的载人航计划里,中国的空间站至少要在2020年才有足够的技术积累,用于完成空间站的核心舱发射。

这个时间表不是不可能提前,或者确实有很大可能提前,因为这本身就是料敌从宽的计划。但要把2020年的计划提前足足十多年,在2009年就发射空间站核心舱,项目压力是不是有点太大了?

那么胡文海提出这个时间点,总归要有一个原因吧?

“法,这个当然是有的。”胡文海点零头,道:“我认为2009年将会是一个节点,按照现在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再考虑到国际上的诸多因素,我判断2009年美国大选将会是中国战略机遇期的关键转折点。在这之前,中国空间站可以成为我们团结国际力量的工具,在这之后,空间站不仅可以提升我们内部向心力,更可以成为一个国际博弈的舞台。”

“另一方面,空间站孕育的相关技术,在2009年之后的国际市场上对中国来更加重要。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新科集团准备在2009年之前,不仅完全掌握苏联的液氧煤油补燃发动机技术,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推出我们自己的液氧煤油高压补燃循环发动机。”

“新科集团投入巨额资本掌握这项技术,总归要有足够多的业务来回本吧?”

胡文海的理由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如今在国际局势上的判断能力,谁敢自己比他更权威?而实际上按照如今中国的发展速度,美国在伊拉克、未来在阿富汗,以及在互联网等领域的持续失血,美国的好日子恐怕比原历史上要少上一大截。

***时代还会不会有,真的是不准。不定等到2009年,美国就不得不“再次伟大”了。

中国空间站如果在这个时间点上升空,确实会产生很多重要的影响。

而新科如果决定要投入资源去继承发展苏联的液氧煤油发动机,恐怕也是非十年之功不可。这样巨大的投入之下,如果不能立刻实现经济收入,那财务压力想来肯定会很大。

不过……这些东西都重要吗?重要也重要,不重要,其实也没有到非此不可的地步。

2009年这个时间点,其实在胡文海心里只有一个原因。单身

因为2009年10月的那一,终究不想让那个老人,再带着最后一点遗憾离开这个世界啊……

在这之前,总归要让老人知道,我们已经在向着星辰大海前进了!

我们会继承着您的意志,带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在广阔的宇宙之中开枝散叶、落地生根。

我们,应该用这样一份答卷,向这位中国航工程的先驱致敬!

向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他,值得这样的敬意。

虽然这个理由无法出口,但有胡文海的信用背书,钱局到底还是艰难的点下了头。

“我会把胡总的意思带回去的,2009年之前发射核心舱时间上是早零……不过,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关键还在于对苏联技术的继承,第一代的载人舱、第二代的空间实验室,还有第三代的多模块空间站,这些都已经是有充足资料储备的成果。如果能拿到这部分资料,我们的起点就足够高,可以节省下大量的时间和资源,2009年这个节点还是有希望实现的。”

“另外航和航空很多技术都可以通用,如果考虑到一些项目有两航共同推进,相信会很有帮助。至于飞机发射卫星的技术和业务,这个我们恐怕还需要研究一下。虽然空间站舱室不能用,但第二代、第三代的低轨道北斗卫星组网,未必不能使用这种方式。这个可以作为远景目标,让我们努力向着这个方向前进吧?”

实话飞机放卫星这个技术路线,胡文海其实也有些心里没底。飞机放卫星的技术看起来很美,高空发射卫星能够避免低空大气层的复杂环境,还能减少起飞阶段的能量损失,而且飞机平台可以重复利用,这一块就降低了极大的卫星发射成本。

未来卫星的体积会因为集成电路技术而极大的缩,甚至可以有一箭百星这种东西。型卫星不需要那么高的载荷,完全可以采用高空发射,进一步降低成本。

然而尴尬的地方在于,这么好的技术路线后来却没有了更多的案例。究竟是人类的技术没有发展到这个层次,还是这是一条技术路线的死胡同,也就不得而知了。

最后钱局和胡文海的目光至此都落在了常畅这里,不论西飞还是商飞,显然大飞机的研发和生产都离不开他的点头。

“发射卫星,麦道技术路线是不行的。我们要有超过安225级别的超大型运输机,才能担负起这样的任务。而且除了安东诺夫,马达西奇也是计划的重中之重。如果能将马达西奇的人才引入中国,那我们这个项目才算是能脚踏实地的去发展了。”

到底,什么飞机放卫星那都是远景、是画饼。常畅这个商飞总经理看重的还是务实,话里的意思无非就是“我不管以后什么情况,先把能搂过来的资源拿到手再”。安东诺夫、马达西奇,这就是商飞开出的筹码了。有了这二位,商飞什么大飞机造不了?到时候你要b52咱就造个轰52,喜欢安225那就干脆造个运225呗!

航要有梦想,航空还是要务实的!常畅这个态度,没有什么问题。

安225还是很有用的!即使不拿来发射卫星,安东诺夫单是出租飞机就赚了大钱,而且安225最重要的客户还就是中国。各种大型工

共2页/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