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文吧言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帝国玩具 > 第八百九十五章 湿法蚀刻

“这是你们设计的方案?”

王中军将手里的文件翻的哗哗作响,边看边忍不住皱起了眉头来。

“用腐蚀剂的各向同性来制作探针,你们考虑过这里面的工作量吗?”

“使用可控制侵蚀速度的硝酸和氢氟酸,我们计算过可能的配比,至少要做上千组实验。”

钟大华的声音没有多少波动,昨晚吴牧提出这个思路之后,他们俩就已经通过代理公司搜集了相关的信息,但情况却有些出人意料。

在美国的数据库里,并没有与这个思路相关的技术。

事实上从八十年代起,湿法蚀刻在美国就已经属于落后技术了。随着制程技术的提高,现在业界主流已经是干法蚀刻更胜一筹,因为干法蚀刻的各向异性更好,芯片的成品率自然更高。

也就是在湿法蚀刻这个路线上,业界并没有走到尽头就更换了路线。

美国人技术比较先进,八十年代之后制程技术发展到微米级,为了克服湿法蚀刻的缺点,应用材料公司直接推出了干法蚀刻的pvd技术,干脆另开炉灶了!干法蚀刻是用等离子体直接撞击晶圆,从化学反应变成了物理反应,干脆没有各向同性的问题了。

当然,后来干法蚀刻的物理性蚀刻也不能满足需求,于是业界又把湿法蚀刻捡回来了。但那也是利用离子蚀刻机将化学腐蚀剂离子化之后,在pecvd基础上搞的湿法蚀刻。

各向异性的问题,早在八十年代美国人就解决了。

如今钟大华和吴牧想要走回头路,其实是挑了一条充满荆棘的路在走。

想要参考、借鉴,可根本就没有先例可循。这样一来,难免让人有些心理打鼓了。

不过钟大华脸上根本看不出怀疑和忐忑,面对上千组实验需要的工作量,仿佛就像在下班去哪里买菜一样。

“上千组实验?我看可不够!”

王中军摇了摇头,哼了一声:“这是你们计算配比和时间控制需要的实验数量,但是你想过没有,我们要的不是一根普通的针尖,而是一根50纳米宽的针尖!除了时间、配比以外,甚至一丁点微弱的空气流动,都能让你的实验结果出现偏差。除此之外,温度、湿度、空气杂质,这些还是能想到的干扰,真正做实验的时候,你会发现更多想都没想过的干扰源会出现……这些都必须一一排除,一千组实验你能保证出结果吗?”

“我保证……不了。”

钟大华的声音仍然没有起伏,冷静的道:“但硅探针本来就没有先例,甚至是原子力显微镜探针,我们自己都还不能生产。可这个项目只给了我们两个月时间,根本没有按部就班实现的可能。”

“实话,我认为吴牧这个思路简直是为我们量身定做。湿法蚀刻做探针虽然没有成熟技术可以借鉴,但各种腐蚀剂的性能数据还是很丰富的。这个思路最大的优势,就是不需要过往的基础,非常适合技术跳跃式发展。不管是亚微米还是微纳米,50纳米甚至是10纳米,甚至有一1纳米的探针,只需要加大投入就一定能摸索出实现的参数。”

“我承认我们有赌的成分。”

“这个路线成功了,我们可以抛开当前的技术路线,走一条完全不同的纳米光栅制造体系。”

“它确实没有人实现过,但我们讲科学,它从理论上有成功的可能。”

“而且这种可能,也只有我们新科能够实现。”

“哦,这怎么?”王中军其实对这个思路还是满意的,确实很难,但有实现的可能。

但要只有新科能实现,这又凭什么啊?凭胡文海长得帅吗?

“这方面我是有依据的。”

钟大华的信誓旦旦,王中军明显兴趣更大了。

“在搜索相关文献的时候,我们发现了一个情况。实际上和美国数据库比起来,方案中需要的数据反而更多来自研究院的数据中心。”

“各种腐蚀液配比的研究资料,近十年来反而是我们自己的研究院数据库更多。”

“其实这并不难理解,因为我们知道,现在集成电路的制程已经进入了亚微米级,湿法蚀刻早就已经不适应需求了。但在功率半导体上,制程却并不是越越好。事实上igct的制程基本都在3微米以上,igbt的制程也是在1到3微米之间。”

“在业界普遍升级干法蚀刻之后,新科作为功率半导体的主要生产商,实际上仍然在大量的采用湿法蚀刻,并且持续多年在湿法蚀刻技术上投资改进升级。”

“由此积累下来的生产和实验资料,早就已经超出了国际先进水平。”

钟大华和王中军并不知道,这就是胡文海带来的超前规划红利了。591网

igbt是功率半导体,制程上不仅是不需要跟随数字半导体的制程,甚至更的制程对性能并不更友好。后世半导体制程都进入10纳米以内了,,这你敢信?

而后世中国的半导体产业,同样仍然有湿法蚀刻的一席之地。因为市场上绝大多数的芯片,实际上并不需要最先进的制程。像绝大多数低成本ic、分立器件和微电子机械设备,仍然还是采用湿法蚀刻的。

湿法刻蚀虽然做不了精细活,但自己也是有优点的。比如特定的腐蚀剂可以起到专门腐蚀某种材料的作用,只腐蚀材料而不伤害光刻胶、不伤害下层已经形成的结构,这种选择性刻蚀的特性,让它在粗制程下安全性更好,确保不会损伤衬底。

这几年在新科的持续投入下,国内对湿法蚀刻技术已经吃的差不多了,也因此积累了超过业界水平很多的数据资料。

正如钟大华所,如果要走湿法蚀刻的路线,那新科还真是得独厚。

王中军最后又看了一眼手上的资料,重重的点零头。

“行,你等着,我去跟倪院长汇报一下。”

……

嘎吱一声,一辆军车在半导体所大楼前的广场上停了下来,它的后面跟着的是一连串的大客车、轿车,甚至是吉普车。

“下车,整队!”

一群战士从军卡的后面跳了下来,迅速的排成了整齐的队伍,一个中队长这才转头向王中军跑了过去。

“是王中军同志吗,我是武警支队三中队的,我姓张。”

“幸不辱命,这是你们点名指定的其他研究单位的研究员,总算是如期安全送达了!”

王中军收回看向车队的目光,和他握了握手:“张队长,你们来的真快,辛苦你了!”

“不辛苦王同志,接下来我们还有很久时间可以相处,不需要这么客气的。”

“那我们接下来的安全,就全托付给张队长了。”

王中军的方案报上去,作为所里目前最重要的项目,当然会得到无条件的支持。

实验多、时间紧,光凭半导体所,想在两个月时间里完成实验,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要搞攻关模式,从外面调人过来分担工作,保密问题就不能不重视。

张队长和他的支队不仅是保护他们的安全,同样也有监视和隔离的责任。

在当前的局势下,光栅项目至关重要,谁也不敢冒一丁点的危险。

而跟随他来的这些人,也都是王中军亲自点将,从绣城附近各大研究所抽调的骨干人员。这么一大批人突然抵达,半导体所的后勤人员简直忙疯了。

不过这显然是物有所值,很快这些人就分配了实验任务,然后带着从绣城各大学抓来的研究生,开始有条不紊的工作起来。

有人、有方案

共2页/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