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我思念阿雪,以致产生了幻觉,做了一个奇异的梦?

我收敛心神,缓缓地步入丽春殿。丽春殿的气氛已经到了最热烈的时刻。两姓皇族子弟纷纷呈上拿手好戏彩衣娱亲。我进来之前,南阳郡王武延基刚刚带着武氏少年子弟演出了吐蕃人祭神的舞蹈《羌姆》。这个舞蹈跳舞的人都是男性,戴着面具,动作缓慢,仪式感强,内容是驱鬼祭神,大吉大利。而且身居皇宫内院的宫人们都是第一次见识到这种具有异域风情的舞蹈,无不凝神观看,全场一时雅雀无声。

女皇陛下当然龙颜大悦,一声“赏”字出口,阶下的南阳王带着族中子弟跪倒谢恩。

宫女们托着红漆托盘,金线绣的荷包。女皇陛下笑问:“你这孩子是哪里学来的这种吐蕃舞?”

武延秀道:“侄孙结交了几个来自吐蕃的使臣做好友,跟他们学的。侄孙想,皇姑祖母喜欢新鲜的东西,喜欢不同的风情,若能除夕之夜家宴上跳上一番,皇姑祖母一定无比开心。”

这个南阳王倒是没有高阳王武崇训那么会投机取巧,把姑祖母唤成祖母,把侄孙自称为孙儿,看来是个品行尚且端正的孩子。

女皇陛下笑道:“很好。以后朝中之事,也要处处不拘泥于陈规才好。”

武延秀应允道:“侄孙谨记皇姑祖母教诲。”他带着兄弟们退了下去。

也正是此时,我回到本座,跟上官大人与武承嗣一个前后脚。我看见坐在席末的西门雀将她安的而目光从上官大人移到我脸上,再从我脸上移到上官大人脸上。

我不动声色地看向下面。寿春王与临淄王起身,一个手持通身雪白的玉笛,一个腰悬羯鼓走到场子中间。寿春王如玉树临风,只管站着吹笛,而临淄王则缓缓起舞,不时地以手击鼓。

笛声悠扬,好似一个牧童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骑着水牛漫步乡野,而那偶尔点缀的鼓声又好似春雷阵阵。本来笛声与鼓声好似不那么相谐,可在他们俩的通力合作下,居然相得益彰,恰到好处。

这是一支令人愉悦,令人心旷神怡的曲子。寿春王的风姿,临淄王的威武,令在场的宫女们无不春心萌动,暗中尖叫。

即使是我,想起那日在五王府花园中寿春王的身姿,也不尽有些恍惚。

一曲停了,全场寂静无声。未几,女皇陛下拍着手掌道:“大郎与三郎的音律,又精进了!此曲闻之令人神往。赏!”

太平公主不失时机地在旁进言:“可不是,今夜一过,不久就会春风吹拂,真是等得儿臣也迫不及待了!”

两位李姓王子跪倒谢恩:“愿皇祖母与姑母青春常驻,寿享万年!”

女皇陛下呵呵地笑,说道:“大郎,你的身子可好些了?”

寿春王又磕头答道:“回皇祖母的话,孙儿已经大安了。”

女皇陛下道:“原是该不时地吹奏这种欢快的曲子,只怕你还好得快些。太平盛世的,一听那些缠缠绵绵不死不活的曲子就头疼。”

寿春王和临淄王一齐答道:“皇祖母的治下,百姓安居乐业,何愁之有?孙儿自然愿意时时为皇祖母吹奏欢乐的曲子,与百姓同乐!”

女皇陛下乐开了花:“哈哈,三郎原是会说,怎地大郎这般油嘴起来?好好,你们快起来,地上又硬又凉,只管跪着做什么?”

两位王子起身谢礼。我朝席中望去,只见有人欢喜有人愁。太平公主与皇嗣殿下的脸上露出欣慰的表情,而武承嗣与武三思的脸上,则阴晴不定。

西门雀神不守舍,对于节目的好坏,武李两家的争斗根本没有感觉;惜福郡主,似乎在为临淄王暗暗欣喜。她的眼睛,不时地瞟向临淄王,那一汪秋水,波光粼粼。

两姓子弟的表演不时地穿插着击鼓传呼花等节目,丽春殿的气氛越来越火热。女皇陛下也许在白天睡足了午觉,显得神采奕奕,真的跟着家人守过了午夜。

武崇训命人再放爆竹。大家纷纷起身,穿上狐裘跟着女皇陛下来到殿外,仰头观看从上阳宫最高处临风阁燃放的烟花。爆竹烟花起源于太宗朝,在此时花样并不多且昂贵。在上阳宫最高处燃放烟花,洛水那一边的百姓早就等着,此时发出欢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声音飞跃洛水穿过宫墙落在女皇陛下的耳朵里。女皇陛下一声令下:“赏!”

在洛水那一边,早有官员将铜钱用簸箕撒向人群,人们争相拾拣,一片欢乐。

毫无疑问,安居乐业的百姓们还是热爱他们的女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