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文吧言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丑女种田:山里汉宠妻无度 > 第783章 确实会折腾

杨若晴拿起一只水煮蛋剥了吃了,不打算再多吃。品书网,得尽量少吃,不然身上多长了一块肉,都不好看。她挎起篮子,对孙氏招呼了一声,去老屋那边送早饭了。她没有从大房的正门那进,而是从巷子口,再穿过五叔他们后院那侧门进去。自打穿越来后,就一直住在这后院。倒也是有几分感情了。这会子从熟悉的侧门里进去,一眼就看到五婶鲍素云正挺着个大肚子在屋后面晾晒衣服。瞧见杨若晴过来,鲍素云很是高兴。放下衣裳赶紧朝这边过来。“晴儿,正打算上昼过去找你说话呢,咋这么早就过来了?”鲍素云高兴的问。昨日她也去了三嫂家的新屋,当时人多,也就跟晴儿打了声招呼。接过了晴儿带回来的礼品,就家来了,都没好好询问几句。听到鲍素云的话,杨若晴笑了。拎起手里的篮子,“我来给爷奶送早饭。”鲍素云恍然。杨若晴又看了眼她高高隆起的肚子,很是开心。“我堂弟堂妹又长个头了。”她打趣道。鲍素云双手抚摸着肚子,低头看了眼自己的肚子,笑着道:“快要七个月了,在里面不老实,时常动呢……”“哈哈,那说明小家伙精力旺盛啊!”杨若晴道。鲍素云点头,“晴儿,你要送早饭就趁热送过去,回头来我这屋坐会,咱俩说说话。”“好嘞,我去去救来。”杨若晴挎着篮子去了老杨家前院,鲍素云则捡起衣裳接着晾晒。前院,杨若晴过来的时候,一眼便瞅见四房杨华明和刘氏那屋门敞开着。四叔四婶起床了?今个竟然不是日上三竿,这还真是稀奇事呢!而对面东屋的门,却紧闭着。杨若晴更纳闷了。老杨头和谭氏一贯早起的人,咋今个这会子还传出鼾声了?反了,真的反了。她挎着篮子走向东屋。“爷,奶,你们起来了没?”隔着窗户,她问道。这是吃早饭的饭点,她又大老远跑过来送早饭,断然没有又拿回去的道理。屋里很快就传来老杨头的声音。“来了。”屋门开了,老杨头站在门口面,睡眼惺忪,眼睛下方一圈的黑影。杨若晴讶了下。老人家这睡眠质量一看就不行啊,可惜没有脑白金。看到杨若晴和她挎着的篮子,老杨头不用问也晓得她过来干啥了。“呀,都这个点数啦?”他探头朝门口瞅了一眼,一轮火红的日头升了起来。睡过头了。“把篮子给我,你先家去吧。”老杨头道。杨若晴道:“爷,我娘让我把脏衣服也一并带过去。”老杨头愣了下,随即回了屋子拿了另一只蓝子,里面放着脏衣服。“那就劳累你娘了。”他道。杨若晴抿嘴笑了下,转身走了。走了几步后又停下,扭头看了眼身后,东屋门又关起来了。老杨头像是又爬回床上睡觉去了。她又瞅了眼对面西屋,来了这老半日,也没见刘氏出来。这早上他们咋都奇奇怪怪了呢?她回了后院,鲍素云刚好晾晒完衣服朝这边过来。看到杨若晴回来,她赶紧拉了她的手进了堂屋说话。“快跟婶子说说这趟去南边的事儿,路上还顺利不?见着棠伢子了吧?他过的还好不?”鲍素云拿出零嘴吃食来招待杨若晴,挨着她身侧坐下就问。杨若晴磕了一颗花生,把昨夜跟孙氏那说的话,简化了一番告诉了鲍素云。鲍素云听得津津有味。“五婶,我给你的那段凉绸,回头你做件衣裳来穿,比你身上这粗老布通风透气多了呢。”杨若晴道。提到那布,鲍素云笑眯了眼。“晴儿啊,那布真是好东西,我长这么大还是头一回见到这么滑腻的布呢!”“昨夜你五叔家来,给他看,他也让我做衣裳。”“这怀着身子的人,忒怕热了,就跟揣着只叙炉似的……”两个人都笑了。想到什么,杨若晴止住笑,问鲍素云:“前院咋觉着有点不对劲儿呢?平常爷奶这个时候早起来了,方才我去,都还没动静。”鲍素云怔了下,起身来到屋门口,朝外面探出个头。确定无人过来,这才把屋门掩了,转身回来。压低声对杨若晴道:“昨儿夜里,你四叔四婶不晓得为了啥,又打起来了。”“啊?”杨若晴讶了下。鲍素云接着道:“也不晓得你四婶是触到了你四叔啥逆鳞,那拳头,捅哪打哪,可狠着呢!”“你爷奶还有你大伯和五叔全都被惊动了,大家伙儿闹腾了一宿。”“你四婶打得没个人样儿,这回是打死都哄不住,天刚发亮,就带着你三个堂妹回了娘家。”“你爷打发你四叔去刘家村接去了……”听过鲍素云的讲述,杨若晴总算明白为啥前院四房屋门敞开着。又为啥老杨头一副欠觉的样子了。原来是这么回事。“四叔四婶就是闲得,才三天两头的折腾。”杨若晴道。幸好她家如今搬去了村口,不然,都跟着遭殃。鲍素云叹口气道:“确实会折腾,大人吵闹,可怜了三个孩子,吓都吓死!”杨若晴也是摇头,只能说,投胎是门学问啊!她再一次为自己这身体,能够托生在老杨家三房而庆幸。爹爹憨厚正直,有责任心,能吃苦头。娘温柔贤惠,自己饿肚子都要把口粮省给孩子。托生在这对夫妇的膝下,即便日子贫苦些,也是幸福。回到自己家,杨若晴把脏衣服交给了孙氏,却没有把四房夜里打架,刘氏跑回娘家的事告诉孙氏。清官难断家务事,何况这种事对四房来说,家常便饭。犯不着拿来跟孙氏这边嚼吧。“娘,我去酒楼转转,傍晚时候跟两个弟弟一道儿家来。”跟孙氏那交代了一声,杨若晴从隔壁孙老太她们那后院直接牵了一匹马出来。骑上马往清水镇方向驶去。清水镇,天香楼。十多日不曾来酒楼,再次回来,久违的熟悉感扑面而来。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