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文吧言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丑女种田:山里汉宠妻无度 > 第1330章 姐夫回来了

后来棠伢子回了南方军营,夫妻生活只得暂停。品书网。那两夜,他几乎都不让她睡觉。吃过了夜饭就钻了被窝,一直倒腾到天明。如何避孕这块,他可以说是完完全全的白痴。如何让媳妇怀上孩子,他也可以说是半懂不懂。在杨若晴看来,不仅是骆风棠,整个长坪村,估计男人们都不太懂为啥男女成亲。钻一个被窝睡觉就能生娃的真正奥妙。可是杨若晴懂啊。所以每回跟他行房后的十二个时辰内,她都会给自己偷偷熬一碗汤药喝下去。这四个月来,她的肚子才没有半点动静,每个月月事准时到来。这是她一个人的秘密,连骆风棠那里,她都没说。这药喝多了,会不会伤身?是药三分毒,别到时候想怀却怀不上,那不就要哭了嘛。哎,避孕,是个问题啊!冬至节的准备工作,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杨若晴烧好了晌午饭,用多层的红漆木饭盒拎着送来了拓跋娴的屋子。拓跋娴穿着厚厚的棉衣,衣领口围着用兔毛做成的围脖。坐在一只有靠背的大暖桶里,腿上还盖着一圈厚厚的衣裳。即使如此,她整个人还是缩成一团,一副冷得不得了的样子。看到拓跋娴这副样子,杨若晴笑了下。“娘,吃饭啦,吃过饭手脚就暖和啦!”她走了过来,把饭盒放到拓跋娴面前的桌子上,逐次从里面拿出一碗碗热腾腾,香喷喷的饭菜。猪肉炖粉条,鱼头烧萝卜,小青菜,荷包蛋,一碗白米饭,还有两只白生生的馒头。“娘,来,先吃只馒头。”杨若晴拿了一只馒头给拓跋娴。拓跋娴双手把馒头捂在掌心,似在感受着那份温暖。“晴儿啊,你和风棠,你们从前都是怎么度过这严冬的啊?太冷了……”拓跋娴道,声音都微微颤抖。杨若晴勾唇一笑。“娘,你们北方不也冷吗?我听说早就下过几场雪了吧?可咱这里还没下雪呢!”她道。拓跋娴道:“我们北方是干冷,这南方地儿是湿冷。”“干冷的话,躲在屋内生着炭火炉子倒也不怎么冷。”“可这地儿,到处都冷,脖子里,身上,似乎都有冷风往里钻。”“你看看我,脖子都不敢伸了,跟只缩头乌龟似的。”拓跋娴戏虐道。杨若晴看了眼拓跋娴这副缩着脖子的样子,也忍不住笑了。“娘可不是缩头乌龟,娘是金枝玉叶。”她道。拓跋娴苦笑:“没有人生来便高人一等,同样都是吃五谷的人。”“不同的,是身份地位,以及成长的环境罢了。”她道。杨若晴看到拓跋娴的情绪有点低落,赶紧转移了话题。“娘,你趁热吃,多吃点,回头棠伢子家来了,看到娘瘦了会心疼死的。”她道。提到骆风棠,拓跋娴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来。“明日便是冬至了,他应该会回来的吧?”她问。杨若晴点头:“应该会的。”拓跋娴道:“那就好,你们小两口可以团聚一下了。”杨若晴脸红了下。“娘,跟你商量个事儿。”她道。“说来听听。”拓跋娴暂放下了送到嘴边的馒头,抬头望着杨若晴。杨若晴道:“这屋里有些冷,光一只暖桶远不足。”“我让人在左边的厢房里,打了个暖炕,还请娘这严冬移去那里住,比较暖和。”杨若晴道。……下昼的时候,天上的日头没了,开始刮北风。北风越来越大,呼啸而过。北风中,夹杂着细细碎碎的雪粒子。娘家的灶房里,孙氏和大孙氏正在那热火朝天的揉着面。杨若晴则在一旁剁羊肉。小安小洁和楔他们一帮孩子们在灶房门口的院子里玩耍,孩子们不怕冷,追逐嬉闹,口中还在喊着不知道是谁编造的歌谣:下雪籽,下雪花,小安的媳妇儿到了家。又会纳鞋,又会做粑。小安乐得笑哈哈!歌声传到灶房里,杨若晴笑着朝门口张望了一眼。“这帮小屁孩,才多大就媳妇媳妇的,回头我逮住打一顿屁股!”她笑着道。大孙氏脆声道:“现在的孝子,都是人精,啥都懂。”“前几****家小洁还问我,啥时候她可以出嫁?把我给笑死了!”孙氏和杨若晴也都投来感兴趣的一瞥。孙氏道:“估计是这下半年,咱家接二连三的办成亲的喜宴,她看在眼里好奇着呢!”大孙氏点头:“可不就是嘛,一个人躲在屋子里,偷偷把块红帕子盖在头上扮新娘子呢!”“被我逮到了也不害羞,还问她啥时候也出嫁?”孙氏和杨若晴都笑了。杨若晴于是问道:“大舅妈,那你是咋回小洁的呢?”大孙氏道:“我就跟她说,最起码得十四岁啊,跟她晴儿姐姐差不多大才成。”“小洁问能不能再提早两年,十二岁就出嫁?”“我直接往她屁股上拍了一巴掌,贼丫头片子,小棉袄我跟她爹都还没被捂热呢,就这么盼着跑,小没良心的!”大孙氏道。杨若晴哈哈笑了起来。孙氏更是笑得眼泪都出来了,对大孙氏道:“小洁才多大点啊,哪里晓得那些了?等她再过两年,懂事了,就害羞不会再问了。”众人又谈笑了一番。面团揉得差不多了,孙氏把它放在一只大木盆里面。然后开始准备装面条和饺子皮的大筛子。这边,杨若晴的羊肉也剁得差不多了。葱姜蒜切成细细碎碎的沫子,跟羊肉馅儿搅拌在一块儿。然后,往里洒了适量的盐,,烧刀子酒,以及干草灰,再次搅拌。酒喝甘草的灰可以有效的驱除羊肉膻味的同时,还能保持羊肉本身的鲜美。最后,再往里面滴入适量的酱油,用来上色。调制好的羊肉馅儿就做好了,装在两只敞口大海碗里,只待饺子皮擀好,就可以开始包饺子了。“姐,姐夫回来啦!”灶房门口,突然传来孩子们欢快的叫声。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