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黄就如同看陌生人一般看向妻子,“你想什么呢?谁会投资啊,咱之前也找过别人,哪儿有人愿意投资?再说,咱们不是也打听过。顾白他们开出的条件已经很丰厚,根本不可能有人给更好的条件。好好的,你在做什么梦呢?”
“我不是我做梦,这是我们这些年的心血与努力,凭什么白白给别人?!”阿春不悦的看向丈夫,觉得他根本不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
老黄则反驳道:“人家给投资啊,咱们投资花了多少钱,人家将给多少钱投资,不是算过这笔账吗?想回本早着呢,怎么说都是咱们占便宜。如果你不想被入资,我就去拒绝人家。”
说完,老黄转身离开,他觉得妻子很不可理喻。
阿春则是表情坚定,她觉得自己的想法没有错。
这段时间,阿春的娘家人始终住在酒店内。
与此同时,酒店迎来一批新的客人。
这批客人人数很多,而且足足住一周的时间,是山庄内的大生意。
可惜,客人们住了三天便决定提前离开。
老黄自然惊讶不已,焦急的询问缘由。
“我们没有感受到休闲与放松,太乱。”定山庄的男士非常失望的对老黄与阿春摇头,暗示山庄提供的服务并没有达到他们预想的地步。
“怎么可能?”阿春不信。
同行的一位高挑女性见山庄内的老板竟然满脸无知,当即怒从心中起,想到自己难得的假期竟然用在这种地方,当即便用不屑且愤怒的口吻控诉道:“我花了高昂的价格需要享受的是高品质的服务,看看你们山庄根本没有任何高品质的服务!每天早晨起来都是乌糟糟的声音,吵吵闹闹仿佛是菜市场!你们所谓安排的景点竟然要额外收费,而且在游玩过程中不停的对我们诉说他们生活的不易。上帝,我来这里是享受我的假期,而不是听别人抱怨生活的不易!”
当即有同行朋友附和道:“前天我只不过对你们的员工说了一句卫生间没有收拾垃圾,她竟然说垃圾没有装满不需要换。这里简直是我去过的最糟糕的民宿,没有之一。”
更诱人质问道:“你们为什么有勇气报出如此高昂的价格?你们的服务甚至不如我住过的快捷酒店。”
老黄与阿春两个人都惊呆了,因为员工根本不可能做出这样的事情!
“我们从来不会额外收取任何费用!”
见老板满脸震惊,客人们则是满脸不屑。
唯有定山庄的男士叹了口气,主动道:“就是那个看起来有五十多岁的女性,她……”
很快夫妇二人明白,原来惹怒客人们的不是他们的员工,而是阿春的家人们。
当晚,老黄与阿春爆发激烈的争执。
问题的重点不单单是阿春家人影响山庄的口碑,更重要的是老黄觉得自从阿春家人来到山庄后,阿春整个人都变得不可理喻。
对此阿春并不认同,她虽然觉得娘家人做的可能不好,但那是因为她们不懂民宿。除此之外,她坚信娘家人的所作所为都是为自己着想,没有任何私心。
与此同时,夫妇二人接到叶静嘉的电话。
在听到叶静嘉邀约他们在帝都见面后,夫妇二人态度不一。
老黄觉得现在自己与妻子没有达成一致,去见叶静嘉也谈不出真正的结果。但是阿春在娘家人的怂恿中却想去好好的与叶静嘉谈一谈,她坚信自己会成功。
为此,夫妇二人再次发生争执。
不过最后夫妇二人还是一同前往,只因阿春的坚决与老黄的无奈。
只因当初买隔壁民宿的时候,阿春要求自己买,老黄却同意由哥哥购买,以至于造成后来的惨剧。
在帝都见到叶静嘉,寒暄后开始谈判。
阿春当即狮子大开口,将自己的要求一一罗列。
听着那些根本不可能的条件,叶静嘉淡淡一笑,正当阿春以及叶静嘉会答应的时候,只见叶静嘉挥手洒脱的表示:“既然谈不拢,那就算了。”
阿春呆愣的看向叶静嘉,机械的重复道:“算了?”
“是啊,你们提出的条件与我们提的条件相差太多,尤其是管理权等方面。”叶静嘉微微摇头,表示:“希望你们日后生意兴隆。”
阿春与老黄走出会议室时,阿春还有些摸不到头脑,为什么叶静嘉连谈都不肯谈?
反倒是老黄深深叹了口气,闷声闷气的催促道:“回山庄!”
“不回,我要找其他的投资人!”阿春却是坚决摇头拒绝,她手握宝贝,总会有人慧眼识珠。
随后,阿春便充满信心的开始通过之前做民宿认识的人,四处寻找合作者。
可惜,根本没有人理会她。
四季山庄的经营模式虽然确实有前途也充满商机,但若想搞出规模必然需要一笔巨额资金,而且短期内这笔资金没有任何的回报。若是有人有钱何必与四季山庄合作?
再者,人家出钱投资你却不给管理权,投资者图什么呢?
即便阿春跑断腿,也没有任何的人愿意投资。准备的说,根本就没有人搭理她,认为阿春根本是在白日做梦,异想天开。
往往阿春连人都见不到,便被扫地出门。
老黄看在眼中,疼在心里,可是他能做什么呢?
最多,便是陪着妻子跑了最后一处。
这日,有好朋友的朋友难得愿意见夫妇二人。
见面后,阿春刚刚说了两句,对方便表示不会投资。
“这,这真的是很好的投资方案,未来收益……”
阿春想解释,可是对方却没有时间听。
见阿春脸色涨红,对方想到关系善意的劝道:“你们也不用再找,根本不可能有人答应这样的合作。既然你们是小刘的好朋友,我便与你们透个底。有如此财力的集团即便要搞这样的度假区也是自己来做,不可能与私人合作,更不可能将管理权放给别人。你们的合作案放眼国内,不可能有任何人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