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文吧言情小说网 > 古代言情 > 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 > 第1738章 和厂长们的研讨会(二)

个个兵工厂还是按部就班的拿着国防部的订单生产,到了下班的时间,工人们纷纷回家喝法国香槟了。

就是因为尚未进入战时体制,精益求精的德国工人们,以非常严谨的姿态,严谨的希望自己的产品尽善尽美。

所以德国的坦克,驾驶员是坐在柔软的软皮垫上。

尤其是喧子中意的波舍尔博士推出的“斐迪南自走炮”,它存在本身简直就是一众高科技的集合体。尤其是电传动系统,虽然该系统早在一战就使用在圣沙蒙坦克上,波舍尔依旧使用构造复杂的电传动,先不论该系统基于“斐迪南”多少优势,一辆车生产下来,仅成本价就是巨大的。

喧子偏偏就是波舍尔博士的粉丝,本就越来越遭到的帝国财政,不得不再斥巨资订购一堆据说威力无穷实则在战场上被证明废物点心的“斐迪南”。当然,它废物点心的本质是在整整一年后体现,1942年九月,它才刚刚开始投产。

就像德国的许多新式装备,喧子愈发的希望高科技的武器能够赋予德国军队更强的战斗力,来弥补他们在长达一千公里战线上的相对兵力不足的窘境。

但苏军暂时没有这方面的迫切要求。

苏联当然也非常重视新锐兵器的研发,可苏联人有一个识时务的领袖斯大林,几次重大失败后,斯大林于国于民,决定不再“微操”。不过现阶段的苏联新锐兵器,大部分还是基于对现有兵器的改进。例如战斗力要非得更快,坦克要更结实云云。

杨明志,他算是其中的一个小小的例外。

斯大林本人当然非常重视杨明志的新发明,就像喧子很中意波舍尔博士那般。

和波舍尔博士那种有些浪漫情怀的工程师不一样,杨明志的想法一贯非常务实,其研发更是急迫。

然而不懂得他的心路历程者,是否会对他的“务实”,认为是一种“冒险”呢?

现在,杨明志觉得自己有理由凭借一张嘴,尽可能的说服尼古拉耶夫斯基。

“亲爱的同志,缩短了子弹,装药量降低,也意味着弹头变小,它的威力也自然小了。和普通的全威力步枪弹,它的射程必然会降低的。指望我所谓的中间威力弹能够击毙一千米外的敌人,是不是要求太极端了。

退一步说,步枪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究竟是什么?

我们为什么要求所有步枪都能够击中一千米外的目标?难道要求所有的战士必须是狙击手?所有的步枪也都是狙击枪级别的精度?这怎么可能!

一万支莫辛纳甘中,有十几把具备狙击级别的高精度就很不错!

再说,现代战争,士兵隔着一千米距离互相射击是常见的?不!我在白俄罗斯打了一年多的仗,指挥部队打赢许多次战争,部队累计击毙了超过三万名敌人。其中又有多少是死于步枪远距离射击的?大部分是各类火炮甚至火箭炮,轰得只有残破的尸体。

所以,以我的长期战场经验。往往是在四百米距离内枪战猛烈爆发。”

通过将军的一番有价值的言论,还有关于武器生产方面,他居然随口说出几个专业术语,现在的尼古拉耶夫斯基一脸认真模样,乐意听从比自己小二十年的年轻的将军说教。

话说将军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定论:枪战往往在四百米距离内发生。

以前根本没有人对此作出统计,他觉得,将军就是靠货真价实的军功,从一介士兵突然爬升到中将军衔。这个将军不是那种被火箭提拔的庸才,就算《真理报》的文章常有夸大其词之言论,将军的战地经验丰富理应是真实的。

姑且,就听信他的定论,处于尊敬而不断然否定。

杨明志继续道:“一个最普通的战士,他的视力非常正常。那么他瞄准射击时,敌人站在四百米外,敌人就只有比蚂蚁大点。距离一千米,恐怕不借助瞄准镜,只有天生的罹患远视眼疾患的战士,才能有幸完成射杀。再说了,士兵射击的时候,手臂甚至手指稍稍晃动就打不中。何况在炮火不停的战场,指望年轻的战士不关心周遭的恐怖前景,无视阵亡战友的尸体,和伤员血肉模糊中的哀嚎,能安下心来稳定射击,也非常不现实。

所以,我可以断言,一般步枪作战就是在四百米距离内,我们射击枪械就应该有着强烈针对性。

换言之,我们难道要求冲锋枪去打击一千米外的目标?冲锋枪在巷战时是很好的武器,甚至突破敌人战壕时能快速清扫残敌。我们从不要求它能有多大威力,只要能射杀一百米距离内的敌人就好了。

和冲锋枪一样,我所射击的新枪本身就有着强烈的针对性。它就是针对四百米内的射击作战。我们不必担心四百米外的敌人,超过这个距离,就用迫击炮、野战炮轰炸,就用水冷马克沁倾泻重头机枪弹,或是要求队里的狙击手精确射击。

嗯,关于射击作战问题,我这里正好有一位经验丰富的狙击手。

贝茜卡,你站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