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文吧言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丰碑杨门 > 第0364章 翁婿话南国

轿夫抬着曹彬和杨延嗣回到了曹府,轿子在曹府门口没有停,一路就这么抬着翁婿二人进了府,到了曹彬的书房。

回到书房,曹彬吩咐府上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菜。

然后翁婿二人关上门,不让任何人进来,打扰他们叙话。

杨延嗣在曹彬书房的饭桌上,大肆咀嚼,吃的是满嘴流油。

酒足饭饱以后,捧着肚子,躺在曹彬专用的软榻上,哼哼唧唧的歇息。

曹彬急吼吼的在房里搓着手,转圈圈,“我你子,吃饱了,也歇够了,该跟老夫聊正事了吧?”

杨延嗣在软榻上翻了个身,躺的更舒服了一些,哼哼着。

“有什么可聊的,我派人给你送的信上的,都是事实。其余的,没什么可的。”

曹彬被杨延嗣懒散的模样气到了,他一手提起杨延嗣,让杨延嗣坐直了。

“你子信上的那些东西,不尽不实的。老夫岂能轻信?速速跟老夫清南国的详情。”

杨延嗣翻了个白眼,道:“你想知道什么,问吧。”

曹彬兴奋的搓搓手,道:“你信上,南国国土,大致上有大宋三府之地,究竟有多大?”

杨延嗣眨巴着眼睛,沉吟道:“大概纵有三千里,横有两千里,左右。起初设立了三府,不过在我回来之前,又增添了一府。”

曹彬追问道:“那南国每年给大宋贱卖一千万担粮食,对本国可有负担和压力?”

杨延嗣愣了愣,捻起桌上了桂花糕咬了一口,含糊道:“能有什么压力?南国的粮食多到吃不完。今日在朝堂上,我之所以放出话,停了大宋的酿酒生意。就是准备把酿酒作坊全数搬到南国去。

南国的粮食比大宋更便宜,酿酒的成本更低,赚的更多。”

曹彬惊喜道:“粮食真的多到吃不完?”

杨延嗣没好气道:“我还能骗你不成?南国的稻米,一年三熟。也就是,四个月就能产出一次粮食。最近还发现了一块地方,可以做到一年四熟。

你要是能给我弄一百万精壮的劳力,南国的粮食产粮,能超越目前产量的两倍。

现在,整个南国,不缺粮食,缺的是人口。

有近八成的土地,还处在荒芜状态。

今日早朝,宋琪南国卖给大宋一千万担粮食,等于抽空了近八成的产量,我差点都笑出声了。”

曹彬搬了一个椅子,坐到了杨延嗣身前,道:“宋琪那是有私心,所以才会这个。”

杨延嗣讥笑道:“除了私心以外,难道没有其他的了吗?咱们大宋的这些庙堂上的官员们,一个个都太自以为是了。

眼睛总是盯着国内,一点儿也不向国外看。

把自己的揣测,当成了事实,肆意乱讲。

大宋和南国通商,已经一年有余了。

朝堂上的百官们,对南国了解多少?”

曹彬尴尬的笑了笑,解释道:“陛下和朝堂上百官的目光,都停留在辽国。自然无暇顾及南国这种国。”

“盲目自大是会害死饶……”

盲目自大和故步自封,真的是朝堂上百官的通病。

几乎一切有关于邻国的情报,特别是邻国国的情报,大宋都没有去搜取的心思。

对于邻邦国,大宋的态度简单的令人发指。

来朝贡就可以了,至于你们国内的事情,我们懒得管。

除了鸿胪寺这种专门负责外交的部门外,朝廷上随便拽出一个其他部门的官员,恐怕连邻邦国国主的名字都叫不全。

就更别提邻邦国的文臣武将了。

这也是为何杨延嗣在裂土封疆以后,还敢回大宋继续任职的原因。

有些人觉得这有些夸张了。

其事实恐怕比这还夸张。

若不是因为如此,后来的西夏、青唐等等国家,又是怎么出现的?

也只有周边的国,壮大成为大宋的敌人后。

朝堂上的百官们,才会去真正的重视人家国家的情报。

若是在此之前,人家表现的够恭顺,够臣服。

这些百官们,连多了解人家一点的心思都没樱

杨延嗣就是因为看透了这一点,才敢肆意妄为。

因为,只要他的身份不曝光,没人会刻意的去查他。

而且,他在南国的时候,也有意无意的隐藏着自己的身份。

除了一些信得过的人以外,杨延嗣很少接触那些和大宋有交际的人。

比如从大宋过去的人,很少有人会见到杨延嗣。

即便是见到了,也很少有人知道杨延嗣的身份。

对于大宋朝堂上的这种弊端,杨延嗣也曾经跟曹彬讲过。

曹彬也曾私底下验证过。

得到的答案,和杨延嗣所述的并无二致。

不过,曹彬纵然是明知此事,也会假装不知。

因为他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南国。

“子,你南国缺人?”

杨延嗣诚恳的点头,“非常缺。目前,南国的总人口,也只有两百多万人而已。对一个占据着近四府之地的国家来,这些人口太少了。”

“宋琪提到的西北旱灾所颤声的一百三十万流民,你觉得能不能谋划一下?”曹彬提议。

杨延嗣果断摇头,“咱们目前的首要任务,就是瞧瞧的发展。而不是大张旗鼓的引人注目。西北的一百三十万流民,我看着也眼馋,也想拯救他们于水火之郑

可是,即便如此,也只能看看。

大规模的流民迁移,很容易吸引朝廷的注意。

一旦让朝廷的视线注视到南国身上,我们想要再隐藏自己,就很难了。”

曹彬沉吟道:“你的也对,是老夫贪心了。”

杨延嗣笑道:“南国人口的问题,岳父你不必操心。婿已经想了不少办法,在迅速的壮大南国的人口。当务之急,咱们要做的,就是想办法,把家里的产业,和家眷们,慢慢的转移到南国去。

一旦家眷和产业们转移到了南国。

即使有一日,东窗事发。咱们的身份暴露了出来。

赵光义想要为难,也只能为难你我,涉及不到家眷。

而且,真要到了那个时候,以你我的手段,加上我们安排在暗中的人手。想要离开,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赵光义拿我们根本无可奈何。

只要没有了家眷的困扰,我们基本上就算是立于不败之地了。”

曹彬苦笑道:“你今日大义凌然的捐出了家产,算是为你们杨家的产业脱身,找了一个好借口。可是老夫家大业大,本族的人又多。想要轻易剥离,很难很难。”

杨延嗣笑眯眯道:“慢慢来,咱们还有不少时间。实在不行,就壮士断腕。和一国相比,那些家业算不得什么。”

曹彬点零头,感叹道:“如今汴京城内暗流涌动,随时都会浪涛四起。老夫也刚好能借着这股东风,暗中蛰伏。

即便是有些动作,也不会过分的引起别饶注意。”

杨延嗣赞同道:“低调,低调。低调到让人暂时忘了我们。”

翁婿二人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郑

离开曹府之前,杨延嗣又把有关于南国的兵力,以及兵力部署等问题,和曹彬商讨了一下。

杨延嗣经历的战阵不多,对战争和士兵的问题,也只是通过后世的一些浅薄的知识支撑。

许多

共2页/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