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1章 摇头

推荐阅读:

“如果,苏轼穿越到现在,他会在朋友圈发这么一条状态:一碗东坡肉,够我吹一千年了。而配图依旧是那碗色泽红亮,味醇汁浓,酥烂而形不碎,香糯而不腻口的红烧肉。而他那种面对艰难命途,依旧能吃好喝好的旷达,是不是也更值得我们学习?!苏轼,吃货榜上投你一票!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迈与忧伤。。。”

荆扉煞有其事的摇头晃脑着。。。

荆扉:“一首豪迈词,必须是。。。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狼。这首词作于神宗熙宁八年冬,苏轼时任山东密州诸城,词中的太守的就是他自己,时年东坡先生三十八岁。作为才级的诗词文宗,偏意见常与朝廷宰相不符,经常外任或贬谪,故苏轼常以老狂自称,自己一肚子不是文章,而是不合时宜。这次担任密州知州,就是与正主持改的王安石意见不同,不想讨人嫌,四年前自请外放,从杭州调至山东的。正值盛年的苏轼,却称自己老夫,以发狂抒发心志,正是内心郁积的一种自嘲。这种自黑精神,在苏轼身上多有体现,也常跟友人开些玩笑,最着名的便有与佛印论禅机,及笑话张先八十娶妾的一树梨花压海棠。知道这个情况,便好理解这首词狂背后的忧伤源于何处了。实际上,苏轼一个文官,起码打猎被他写的这么雄壮,吾看是夸张手法,想学孙策射虎?其实这是苏轼祭祀常山回途中,向山东大汉同僚学习打猎而已。太守出行,人多势众前呼后拥是有的,要苏轼亲自左手牵狗,右手放鹰,吾等是不信的。苏轼历来勤,每至一处,都颇有成绩,为人拥戴。骑马打猎,不是苏轼贪图享受,恰恰是他寂寞和失意的一种消遣,郁积既久,喷发愈烈,遇事而作,如狂风暴雨般激烈豪迈。这个事,指的正是五年前西夏又重开战端,将兵伤亡,人们辛苦。那么,一次简单的打猎演习,为什么会写的这么千军万马气势磅礴呢?苏轼是想,我一个文官,其实也可以有指挥军队上阵杀敌的胆魄和勇气的,快来用我吧!这就好理解,词的下半阙为什么写射狼了。二是,三十年前,韩琦、范仲淹戍边,发明了堡垒攻防战术,战事便转换为宋夏的堡垒修筑赛。两边时不时的搞搞摩擦。熙宁三年,西夏梁太后当家,这是个好战的强势女人。这次,西夏的闹讹堡被吾军偷袭攻破,老太太恼了。她直接征召全部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部入伍,组成三十万大军兵分几路进攻各地,宋军依靠堡垒防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