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文吧言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重生学神有系统 > 第142章 时序逻辑电路和寄存器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重生学神有系统 热门小说吧()”查找最新章节!

小服务员给弄来的这套渔具相当有档次。

用具一应俱全:钓竿、水兜、鱼篓、小笊篱、鱼饵……

居然还有个小折叠凳。

江寒谢过小服务员,拿着这些东西,来到中央鱼塘处。

在岸边选了个没人的地方,架好鱼竿,就开始闭目养神。

当然,其实是进入了虚拟空间。

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做点事情。

上次做的算数逻辑单元,还有几个地方,必须完善一下。

比如,其中的加法器部分,当时并没有考虑执行效率的问题。

当进位从低位向高位,逐一传递时,可能会产生很高的延迟。

江寒通过看书,找到了一种解决方案。

这种被称为“进位预测(carrylook-ahead)”的技术,通过特殊设计的逻辑电路,能有效地缓解进位延迟问题。

江寒按照资料中的讲解,将原本的alu改造了一下。

测试后,效果还算令人满意。

附带一提,这个alu并没有实现乘除法和浮点运算。

并不是不需要,而是如果一切都用硬件来实现,电路会过于复杂。

alu是和操作系统搭配工作的,一个计算机系统能做多少事情,由二者共同决定。

在设计alu时,硬件上需要实现多少种功能和操作指令,本质上是个性价比问题。

如果为了性能,应该尽可能用硬件来实现所有的算数运算和逻辑运算。

但这样做,成本太高昂了。

江寒权衡再三后,决定现阶段只实现基本的算数和逻辑,剩下的部分交给操作系统,用软件的方式解决。

接下来,江寒打算实现一个存储系统。

计算机不仅要能做计算,还应该能根据需要,存储、读取数据。

计算机中的数据,都是以二进制来存储的。

其中比较特别的,是机器指令代码。

其实,在冯诺依曼体系中,指令也被看做一种数据,特殊的、可执行的数据。

这也就是存储程序的概念……

计算机中的存储单元,无论是寄存器,还是内部存储器,通常都是由时序电路组成的。

时序电路的实现,其实并不算特别复杂,本质上就是个周期性电信号的处理。

但如果考虑到同步、时钟、反馈等一系列问题,就稍微有点麻烦了。

江寒照旧将大任务分解成小模快,,然后从最基本的地方入手。

首先,要实现一个“触发器”。

如果说alu的基本部件是“与非门”,那么时序单元的基本部件,就是“触发器”。

工程实践中,“触发器”有多种设计方案。

江寒选用的,是最常用的,也是比较简单的“d触发器”(dataflip-flop),简称dff。

此类“触发器”通常包括4个“与非门”,并提供1个输入管脚,一个输出管脚,通过“反馈回路”来连接基本的逻辑门。

大多数计算机系统里,都是采用振荡器来实现时钟信号。

用连续的交变信号序列,来表示时间流逝。

所谓交变,就是电信号从高到低,在从低到高,反复循环。

用数字来表示,就是0-1-0-1-0-1……

每两个波峰之间的间隔,称之为1个“时钟周期”。

现代个人电子计算机的时钟频率,通常高达每秒钟几十、几百甚至几千兆赫!

计算机系统通过时序信号,来整体协调各个部件的运行。

“触发器”根据主时钟信号的连续交变,将前一个时钟周期的输入,当做当前时钟周期的输出。

这个过程可以用out(t)=in(t-1)来描述。

江寒用4个与非门打造出d触发器后,又在其基础上实现了“二进制存储单元”。

这是只能存取、记忆1个二进制位的小装置。

包括一个输入、一个输出,和一个负责写操作的load接口。

别看它小,可是构成寄存器和内存阵列的基本结构。

根据out(t)=in(t-1)的设计需求,d触发器的输出必须反馈到输入。

但简单的将输出信号传送给输入端,肯定是行不通的。

必须通过合理的设计,才能让其正确工作。

比如加装一个“多路转换器”,用它的“选择位”作为寄存器的“加载位”……

d触发器的设计,保证了输出变化仅发生在两个时钟周期之间的切换点上,而不会发生在时钟周期内部。

这样,即使时序逻辑电路在时钟周期内出现不稳定,也不会影响输出的准确性。

只需要保证在下一个时钟周期开始时,输出准确无误的数值就可以了。

这种“离散化”的特性,对于保证计算机系统的同步协调十分重要。

比如,要让alu计算两个数a与b的和。

假设a所在的ra很近,而b所在的ra较远。

由于物理条件的限制,比如电阻、干扰、信号噪声或者其他随机因素,a、b信号也许无法同步到达alu。

为了不让运算结果出错,就要保证:在一个时钟周期内,alu输出的结果,能到达最远的ram寄存器。

这样才能将互相独立的一系列硬件,同步成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系统。

江寒耗费了一点脑细胞后,终于将“二进制单元”搞定。

接下来,就可以大展拳脚了。

只要做出一个二进制单元,就能很容易地做出n位寄存器。

只要将n个一模一样的二进制单元,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就能构建出n个“比特门”。

然后将此寄存器的load信号,赋予每个“比特门”,就可以批量存取数据了。

通常用8个“比特门”,来实现一个字节的数据存取。

若干个字节组织在一起,又可以构成任意位宽的寄存器。

比如江寒打算实现的,就是一个由4个字节组成的32位寄存器。

每个寄存器存储的位宽,也叫“字长”,若干个寄存器组织在一起,就形成了“寄存器组”。

江寒设计的寄存器组,由8个32位寄存器组成。

接下来,是“存储块”,也就是俗称内存的ram(随机读写存储器)。

这种内存在设计上,要求不管存储单元的物理位置在哪里,alu都能花费基本相同的时间,直接访问。

设计的时候,先给ram的每个记忆单元,分配一个地址,然后构建一个由n个寄存器组成的阵列。

再构建一个逻辑门,使其通过地址访问到对应的记忆单元……

典型的ram接受三种输入值:数据、地址和加载位。

ram设计起来不容易,但实现起来意外的简单。

江寒先做出了一个字节的ram,然后将其与空白图纸一起卖掉。

得到图纸后,就利用自动搭建功能,批量生产出大量“字节存储单元”。

接下来,就可以组装出任意规模的存储阵列了。

江寒组装了一个8个字节的存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