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文吧言情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乞活西晋末 > 第三百九十四回 金秋稻香

光熙元年,九月初五,巳时,晴,东泥湾乡,河三里村。

金秋时节,骄阳如虎,却虎不过百姓们心情的火热。罗河两岸,稻浪滚滚,金黄的稻穗映衬着穿梭其间的张张笑脸。乐岛第一个收获的季节,华兴府军民全面投入秋收,就连劳力有限的学生们,也被放了农假,雀跃的参与其郑虽是背井离乡,虽是偏居海岛,华兴府百姓们依旧满怀兴奋,用一把把镰刀的上下翻飞,来迎接他们在乐岛的第一场丰收,来迎接他们在未来的丰衣足食。

罗河东岸的东泥湾乡,大半年前还是浅湖沼泽,而今已是满目金黄。得益于年初造田时,纪某人曾数日在此搬土锻炼,东泥湾造田重点工程由是自动升格为华兴府的头号形象工程。就像人类历史长河中所有的形象工程一样,造田之上兴起的东泥湾乡,就此享受到了华兴府能给的最佳待遇。

最具代表性的一点,便是东泥湾乡那位名为牛铁的乡正,正是地道的雄鹰寨老人,曾是血旗军中资格最老的首批功曹史之一,堪称乐岛所有乡正中来头最夯实的一位,若非华兴府目前尚未设立县级机构,人家是怎么也不会混在乡镇里的。须知与他同期的陈齐,已在参军署政部高居主管思想政治与教导史事务的六品导曹从事,兼政部召集人。

作为血旗老兵复员从政的一面大旗,加之处于东泥湾乡这个形象工程所在,牛铁可没少往自家碗里扒菜,没办法,上行下效,纪某人带出来的人大都这德性。于是,第一架大型水车,第一批先进农具,第一担正式推广的地龙肥,以及人均最多的耕牛,最好的占城稻种,都成了东泥湾乡的囊中之物。

尤其在农业技术方面,华兴府的种田能手,太行老区的优秀田农,都没少被纳入东泥湾乡传授经验,便是大忙人纪泽,也数被牛铁厚颜截来现场指导。而这指导多了,多少也有些效果,一些后世人尽皆知的农业技巧与生产方式得以提前问世,尤其是百多年后才会出现的稻田排水技术,简单易行却立竿见影。由是,东泥湾乡的性质再度提升,成了华兴府农业先进技术的重要推广试点。

有着诸多外力协助,东泥湾百姓更不含糊,他们在牛铁带头下,以不亚于农业学大寨的精神,辛勤劳作,深耕细作,并借着水道育秧移栽多出的时间差,愣是赶在春播节气的最后一,保质保量完成了东泥湾造田与全面栽种,之后的浇灌排水、除虫除草、抗风抗灾、田间管理同样尽心尽力。

如今,他们的付出终于收获了丰厚的回报,根据已收田地的结果,本季亩产至少九斗,距离纪某人两年前桃园吹嘘中的一石仅余毫厘之差,预计整个东泥湾今秋将能为华兴府贡献五万石稻米。

推至整个华兴府,虽然比不上东泥湾,但海外四岛包括开发最晚的琉球在内,普遍亩产也在六斗之上,不出意外,今秋海外四岛大约三百多万亩的田地,粮食收成总计能达二百万石以上,省着点,都够海外百姓勉强撑上一年了。

更有甚者,这仅是一季的收成,海外四岛的纬度普遍南过长江出海口,冬麦夏稻,辅以豆蔬,便是在气候偏冷的西晋,一年两季也毫无问题。也就是,在五十万府民的竭力开发之下,华兴府海外部分已经实现了粮食自己,甚至还能有着大幅富裕。

来今秋大晋也算好事成双,政局稳了,中原河北的粮食也得了大丰收,颇一副否极泰来之相。而长广与三十六寨同样收成喜人,怎奈三十六寨毕竟都是山田且数量有限,仍有三四万石的粮食缺口,财大气粗的华兴府索性未雨绸缪,已在安排给其一举运去二十万石...

河三里村,顾名思义便是西距罗河大堤三里的一个村庄,它是东泥湾乡所属的一个普通村。这里,紧张的收割正如火如荼。忙碌的人群中,一名瘦高青年身着麻布短衣,背挂一把镰刀,推着辆堆满稻捆的独轮车,快步赶到村口打谷场,继而麻利的卸下一抱抱稻捆,搬往场上那山般的垛堆。

这青年正是钱凤,数日前的科考正考中,针对几道表明立场的敏感考题,尽管文笔上他表达的十分委婉含蓄,太极推手推啊推,尽管在心底他其实很想遵循儒家发扬光大的真正潜规则——迎合君主,但他终归不曾放下儒家门徒的那份节操,保留了装老夫子指斥儒学的所谓“巧伪”。是以,走出考场的他是坚定而自豪的,哪怕对中榜少了几分自信。

不过,正考次日的附加武试中,钱凤就没那么自傲了。君子六义的射御两项,踏青采风所必备的驱车或是驾马本领,也即“御义”这一项,他倒是轻松通过;但射箭抑或取代它的技击本领,也即“射义”这一项,他却未能达标,委实令他好易通懊丧。所幸慈武试还有多次补考机会,日后多加练习,当可过关。

视线回到河三里村口,看钱凤此刻的形象,与数日前科考之时的翩翩儒生判若两人,倒更像一名勤劳扎实的庄稼后生。农忙时节,他与华兴府的许多非农军民一样,被下派到乡村协助秋收,在履行账房主职盘点收成之余,自然少不了下地操镰。报纸上可是登了,纪大府主都亲自下地收了两稻子,他钱凤一个降俘转成的平民,可没资格养尊处优。

不过,经历过诸多变故,钱凤倒未为此而困扰,毕竟仅是短期辛苦而已。相反,乐中之行令他心态大变,这些时日再与淳朴庄稼汉们一同劳作,一同生活,一同为了丰收而欢笑,反让他更多一种新的体验。这一体验若按纪某饶无耻言论,那就是工农改造见效了。

“哎,哎...哎呀...”蓦地,钱凤身后不远处,传来颇显苍老的一阵惊呼。他回头看去,声音来自十数丈远的一辆独轮车,堆阅太多太高,只见稻捆不见人,不过,那辆承载稻捆的独轮车显已失去了重心,并在推车人挽救无效之后,砰一声倒下,也令稻捆哗啦啦滚了一地。

“孙老伯,您这又是何苦呢?没事吧?快歇歇!”钱凤相助不及,只能苦笑着快步过去。听声音就知来的是村里的孙老伯,都快六十的人了,非要逞强,跟伙子一样玩命的秋收劳作,谁都不听。瞧这车稻捆装的,一点都不比他钱凤推来的少。

“事,摔一跤而已,俺老孙身子骨硬朗着呢,哪有那么娇气?”被钱凤扶起,孙老伯摇摇脑袋晃晃腰,旋即一把甩脱钱凤的手,边将两个稻捆拖往垛堆,边笑呵呵道,“呵呵,还别,好些年没见过这么好的收成了,老汉我看着就觉全身带劲,哪里还用歇?”

“孙老伯,都叫您悠着点,又没谁逼着给你下指标,您这又何必呢。终归这秋收是公家的事,身体却是您自己的啊。”明知劝也没用,钱凤依旧象征性的劝道,同时,他手上不停,忙也相助孙老伯收拾其散落地上的稻捆。

“什么公家的、自己的,钱先生,俺知道你读书多,知书达理,但毕竟年纪轻,老汉今个仗着这把年纪,可得厚颜道你几句。”孰料,听到钱凤所言,孙老伯却是收起了笑,半是劝,半是训诫道,“老汉不懂多少大道理,却知将心比心,府主与华兴府对咱够好,咱就得尽量报答回去,所谓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府主华兴府是老百姓自己的政权,就是咱们共同的家,咱就得有个主饶样子...”

被反教育了!?听着孙老伯的喋喋不休,钱凤一脑门黑线,搬稻的动作更麻利了,但脑中倒也冒出了一个报纸上与大会会中时常鼓吹的名词——主人翁精神。他钱凤以往都是将之看做一条“巧伪”的光鲜口号,对之暗嘲不已。

可是,此时见到孙老伯在实际生活中自认是华兴府的主人,且那般的由衷和自然,分明已经具备了所谓的主人翁精神,他不免触动,甚至如醍醐灌顶,瞬间想清了一个这几日一直困扰他的问题:偏居海外的华兴府,正统不容的贼军,何来这么快的发展速度?何来这样一场

共2页/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