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击炮弹不够充足。
当然,这套战术并不是十全十美。
比如,观察直升机肯定会遭到敌人的攻击,被击落的风险还不小。
针对这个问题,除了让观察直升机尽可能的飞得高一点,也就是几架前线攻击机在战场附近待命,确保在发现了敌人的防空火力之后,能立即使用空地导弹发起攻击,掩护观察直升机撤退。
此外,也就是加强电子干扰。
要说的话,这些都有点多余。
杰伊瑟尔梅尔只是一座人口不到1万的小城镇,规模比摩苏城小得多,而且居民大多是军属。
此外,部署在郊外的防空部队早已被全歼。
至于单兵防空导弹,射程一般都在5千米以内,而观察直升机搭载的观察设备,能够在更远的地方让指挥官看清楚战场情况。
对第十七装甲师的官兵来说,挑战其实在城外,由永备工事支撑起来防线。
整个攻坚作战,就是搜寻与摧毁那些隐藏得非常好,火力也十分凶猛,对进攻部队构成了严重威胁的地堡。
因为作战的特殊性,特别是无法确定能够在什么时候发现敌人的地堡,所以打击任务落到了炮兵身上,或者说相对于那些飞不了多久就得返航的攻击机,靠前部署的重炮明显更加靠谱。
第十七装甲师的推进速度并不快,不过损失也微乎其微。
关键就是,面对这种稳打稳扎的进攻战术,梵军根本就无法组织起有效的反击行动,只能够被动应战。
战斗持续到20日清晨,第十七装甲师推进了差不多5千米。
在攻坚作战中,这简直就是神速!
按第十七装甲师的战报,在攻坚作战的第一天,击毙了大约4000名敌人,此外还抓捕了数百名俘虏,几乎全都是在受伤之后丧失作战能力的伤员。关键是,这还没有算上无法统计的战果,比如那些没有能够从被摧毁的地堡里面逃出来的敌人,以及撤走之后因伤势严重而死的重伤员。
全都算上,梵军在第一天的减员量肯定超过了1万。
与之相对,第十七装甲师的伤亡基本可以忽略。
总共伤亡了233名官兵,其中伤员占绝大多数,有20多名官兵是因为没有及时从炮击区域撤出,结果被己方炮击误伤。真正在战斗中阵亡的官兵,不会超过50人,而且大部分被敌人狙击手击毙。
显然,按照这个状态打下去,梵军很快就会被全歼。
在21日上午,梵军动用第11装甲师与第34机步师的主力部队,发起了交战之后的第一场反击行动。
其实,也是最后的反击行动。
以当时的情况,梵军再按兵不动,恐怕两个主力师在跟第十七装甲师遭遇之前,就会被彻底击溃。
关键就是,帝国空军一直在打击部署在杰伊瑟尔梅尔附近的梵军装甲部队。
要说的话,更像无差别轰炸。
毕竟,在西边的地面进攻与空军没有多少关系,也就只需要保持2到4架前线攻击机在战场上空待命,等候战地指挥官召唤。结果是,空军安排的几百架前线攻击机、重型攻击机与多用途战斗机大部分处于“待业”状态。即便不考虑与陆军抢功的问题,也总得给前线航空兵找些事情做吧。
再说,战场遮断是战术航空兵的主要任务。
在19日,帝国空军的前线攻击机出动了上千架次,在杰伊瑟尔梅尔外围投下了数千吨炸弹,而且主要轰炸第11装甲师与第34机步师驻扎的南部郊区,尤其是跟第十七装甲师进攻区域相邻的阵地。
因为弹药过于充足,或者说没有其他目标可打,所以在战斗当中,前线攻击机会朝任何可疑目标投下炸弹。
打击目标都在城外,不用担心会误伤平民。
可见,空中打击再持续几天,梵军的两个主力师就没主战装备可用了。
梵军在这种情况下发起反击,结果自然不会好到哪里去。
其实,这场战斗跟第十七装甲师没多大的关系,或者说第十七装甲师派去跟梵军决战的装甲部队没能赶上。
在付卫民派出的主力部队赶到前,梵军的反击部队已经被空军与陆航击溃。
要说的话,空军的前线攻击机与陆航的武装直升机确实凶残。前后才几个小时,就把梵军2个主力师的200多辆主战坦克与至少400辆步兵战车摧毁在行军途中,而且其中有几十辆M1A1。
有趣的是,第十七装甲师的主力部队在杀到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几辆还算完好的M1A1拖了回去。在移交给后方派来的负责处理战利品的人员之前,第十七装甲师还拿这几台M1A1的残骸对125毫米坦克炮,重型反坦克导弹,大口径火箭筒等反装甲武器进行了测试。
结果证明,帝国军队主力反装甲武器完全够用,至少对付出售给梵罗陆军的M1A1完全没有问题。
按照估算结论,即便是在3000米外,125毫米整装穿甲弹都能够打穿M1A1的炮塔与车体正面装甲。
可惜的是,缴获的M1A1的坦克炮都已损坏,无法拿来做火力测试。
第十七装甲师能够做的,也就是拿120毫米穿甲弹,跟掌握的情报做对比,判断敌方坦克的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