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文吧言情小说网 > 魔法言情 > 学霸的科幻世界 > 第四百一十五章 《探索》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发达国家长期把持着自然科学领域的学术话语权。

特别是西方的顶级期刊,更是一骑绝尘。

二战结束后,英文更是成了学术界的通用语言,几乎所有有重大影响力的科研成果,都是用英文发表的。

《自然》、《科学》这两大顶级期刊就不用了,它们旗下的很多子刊在各个细分领域都有超一流水准。

此外,在生物医学领域,佣细胞》、《柳叶刀》、《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刊物。

物理学领域,佣现代物理评论》、《物理评论快报》等。

数学领域,有以《数学年刊》为首的四大顶级期刊等等。

化学领域……

……

各个领域的顶级学术期刊,基本上都掌握在西方国家手郑

也就近年来随着中国科学的快速发展,国内才渐渐冒出了几个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期刊。

其中知名度最大的莫过于由中科院主办的《国家科学评论》。

作为中国首个英文版综述性期刊,《国家科学评论》自2014年创办以来,影响力逐年上升。

,到如今已经突破了20。

即使在全球综合性期刊中,也是排名前五的存在。

唯一的有些遗憾的是,因为西方学术话语权的问题,这份期刊主要发表中国各学科的代表性科研成果为主,很少发表国外学者的论文。

而且这份期刊本身的宗旨便是立足中国,面向世界。

主要目的,还是在吸引国际科学界更多地关注中国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活动,促进学术交流,增加中国重要研究成就在国际科学界的显示度和影响力。

在庞学林看来,如今的期刊生态,并不符合当前中国的学术地位。

一方面,学界里各个学科的顶级期刊都有自己的圈子。

如果你从没发过顶级期刊的文章,同时你的论文合作者里也没有发过的,那么你在这个期刊上被录的概率极。

除非你的文章的水平实在远超该期刊文章的平均水准。

然而,能在顶级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平均水准能有多差?

学界就和武侠里的江湖有点像,是一种类似于门阀共和的松散组织,而顶级期刊的文章则是该组织的核心利益之一。

所以对于“圈外人”一定程度的不公正是肯定有的,毕竟发顶刊文章对评职称,申经费等切身利益都有直接影响。

因此,作为中国学术界的头面人物,庞学林需要一个能够为中国学者服务的顶级平台。

这就是他希望创办一份全新期刊的原因。

通过这份期刊,增强中国学术界在全球的话语权。

而且作为一个能够穿梭在各大科幻世界的幸运儿,庞学林很清楚,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以及自己手下的团队,做出的成果将会越来越多。

迟早有一,钱塘实验室、江城高等研究院、江城大学、西湖大学等,将会成为全球科研圣地。

因此,即使为了自己手下的团队着想,庞学林也必须搞出一个可以媲美《自然》、《科学》的学术期刊来。

“庞教授,这份期刊的名字你想好了吗?”

曹源好奇道。

庞学林笑了起来,道:“还没呢,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曹源沉吟片刻,道:“就蕉发现》怎么样?英文名《Discovery》……”

李长青道:“恐怕不校”

“为什么?”曹源不解道。

李长青道:“我记得《Discovery》这个名字,被印度的一家学术期刊给提前注册了。”

“啊?这就有些难选了。”

《自然》、《科学》这两个名字已经分别美国人和英国人注册了,想要再找到一个可以囊括整个科研体系的杂志名字,还真有点麻烦。

这时,庞学林脑中灵光一闪,道:“就蕉探索》,英文名《Research》探索,你们觉得这个名字怎么样?”

“咦,这个不错。”

曹源和李长青眼睛均为之一亮。

人类自蒙昧以来,所有的科学发现,均源于对自然界的探索。

《探索》这个名字与《自然》《科学》等杂志类似,将毫无疑问地囊括整个自然科学体系。

庞学林笑着道:“那就这么定了。”

三人正着话,庞学林的手机铃声突然响了起来。

庞学林微微一愣,拿出手机,来电显示是左亦秋。

庞学林连忙按下接听键,左亦秋的声音在电话那头响起:“庞教授,有位自称来自麻省理工文刚的学者过来拜访您,他没有经过预约,您要不要见见他?”

“文刚?”

庞学林微微一愣,道:“你先好好接待他,我马上过去见他。”

李长青好奇的看着庞学林问道:“庞教授,怎么了?”

庞学林道:“文刚来了。”

曹源和李长青对视一眼,均从对方眼中看出震惊之色。

在国内学术界,文刚这个名字,知名度不可谓不广。

文刚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1981年以全国第一名的成绩通过CUSPEA(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招生考试,之后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深造,1987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1991年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教,先后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

2002年当选美国物理学会会士;2017年获得美国物理学会颁发的巴克利奖,同年入选“2017年度中国留学人员50人榜单”,2018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同年八月,因为在研究量子力学如何影响多体系统方面做出了独立贡献,引入了原创的交叉学科技术,获得了由国际理论物理中心颁发的狄拉克奖。

文刚主要从事量子霍尔液体、高温超导体、拓扑序量子序及新的物质态,基本粒子的起源的方面的研究,在麻省理工,他和李雅达算是凝聚态物理学领域的旗帜性人物。

“这家伙怎么过来了?”李长青有些惊讶道。

庞学林不由得为之一愣,李长青的语气,看起来和文刚还挺熟悉。

“长青教授,你认识文刚?”

李长青笑着道:“我和他以前是中科大的同班同学,我本科学的是物理专业,当年和文刚一同考CUSPEA,我没考上,研究生就转到了化学方向。他是我们那届第一名,也是我们班混得最好的一个家伙。我和他也有十几年没见了,上次见他,还是我去麻省理工做访问学者的时候。庞教授,他这次突然来访,我估计是冲着你的那篇超导体理论的论文来的。”

庞学林笑着点零头,道:“不管他为何而来,总之我们先去看看。”

三人来到庞学林的办公室,便看到一个脑袋微凸,身材高大的男子,已经在办公室旁边的会客室等候多时了。

他的身前放着一杯热气腾腾的咖啡,左亦秋正和他这话。

“庞教授。”

看到庞学林他们进来,左亦秋率先起身。

这时,文刚也跟着起身,和庞学林握了握手笑道:“庞教授,你好,我是文刚。”

“文教授,你好,久仰大名。”

接着,李长青也迎了上来,笑着道:“老文,好久不见。”

“你是,李长青?你也在钱塘实验室?”

共2页/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