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文吧言情小说网 > 古代言情 > 来寻 > 第6章 跑堂上任

第6章 跑堂上任

推荐阅读:

“林兄弟,来吃点东西吧。”周婶在门外喊道。

林启将书一本一本按原来的位置放好,开门走出书房,徐瑶正坐在石桌前拿着一个馒头口口的吃着,此时她脸上的面纱已经摘下,林启一瞧,却稍稍有些呆住了。

这时候的很蓝,云很白,阳光明媚,微风徐来,带来一阵清香,槐树下的少女十六七岁,鹅蛋脸线条柔美,五官精致巧,皮肤在阳光的映照下白的发光。

林启心中苦笑,多少年没有过因为看女孩子走神了,三十一岁的中老男人穿越到十六七岁的少年身上,连心智都变不成熟了……

他中周婶拿中接过两个馒头,躬声道了谢。

“林兄弟这教养可真好啊,这一声声谢,老身怪不好意思的。”周婶笑道。

林启心道,自己总被当成孩子一样地被人看着,那才叫不好意思。

周婶有招呼道:“那桌子上有些咸菜,你夹来吃,上午时间匆忙,也没弄些好的,你将就着吃些……”

“已经很好了。”林启也不过去坐,就站在廊上将那两个馒头嚼了。

“看你穿的这么好,还不嫌弃这伙食,可真难得。我们那跑堂的王二栓,泥地里滚大的孩子,却偏要顿顿回家吃肉,唉,也不知这世道不易……”周婶叹了口气,将两个馒头塞到林启手里,便转身过去扶着徐瑶的椅背。

“姑娘可吃好了?我扶到你堂前去?”

“恩。”徐瑶点点头,将放在膝间的面纱捡起来,戴在脸上。

“峰哥儿也不知道哪去了,那王二栓回自家吃午饭可没那么快来,一会堂上用食的客人多了,可怎么招呼……”周婶嘴里碎碎念着,推着徐瑶往客栈去了。

林启目送着她们的背影过去,低头轻轻笑了笑,将手里的馒头吃了,拍了拍手,便也跟了过去。

新来的服务员走马上任了,他心里想着。

我原本可是个大总裁。

大堂中,有两张方桌上各坐着一个食客,想来是刚才已经招待好了,周婶安顿好徐瑶便回了厨房。

徐瑶依然是坐在柜台那,一只手正轻轻拔着算盘,另一只手拿着毛笔,正在纸上记着什么。

林启进来时徐瑶转头看了一眼,见是他来,她露出疑惑的表情。林启便走上前,向她打来了招呼。

“怎么过来了?”徐瑶着又低下头拔弄算盘。

“来熟悉一下工作。”林启随口应道。

徐瑶听着愣了一下,想了一下也大概听懂了。

正着话,却见一个满脸胡须的大汉阔步走起来,大马金刀的往空座位一坐,喊到:“二……”

林启不等他二字喊完,便已站在他身旁。

“客官想吃些什么?”

“你是二?”那汉子往林启身上打量了两眼问道。

“如假包换。”林启笑着应道。

“先打一壶酒,两斤肉。”那汉子完又问道:“你们这有啥拿手的菜?”

林启应了一声“好”,便问那汉子:“客客您看隔壁那桌一样的菜,给您上一份如何?都是我们的拿手菜。”

“也好,你速速上菜吧。”

“好的,您稍待。”林启笑着应过,然后先端了个酒壶和碗过来,先给那汉子倒了碗酒,便去寻周婶报菜。

报了菜,林启想着那大汉身背行囊,便向周婶了解店里的客房,回到厅上候着。

却见那大汉又向自己招手。

“这酒还不错,什么酒?”

林启不知酒名,笑道:“客官真是好品味,可要再打上一壶?”

那大汉哈哈一笑:“不要用壶,你晚间给我装一大坛来。”

林启听他了“晚间”,于是问道:“客官可是要住店?我们正好还有几间干净……”

那大汉摆摆手道:“迟些再,我先问你,你们这哪能买到皮货、铁器、药材等物?”

“不好意思客官,我也是新来的,一会客官用过饭,我寻人给你打听。”

“也好。”

这边两人有来有往的应答着,徐瑶支着耳朵听了一会,见这新来的跑堂竟不出一些纰漏,不由又往林启身上看了两眼。低下头继续摆弄着帐目,女子摇着头轻轻笑了笑。

午间陆陆续续来了几拔人,林启一一接待了,无非就是点菜、端菜、摆盘子、擦桌子,倒也没出什么错。

过了一会,王二栓用过午饭,慢条斯理地回到店里,林启便由他去招待客人,自己在一边打下手。

王二栓年纪二十出头,躬背塌肩的身形,目光中带着一些狡黠。招呼客人十分利索,嘴里的话竟没有停过。

“哎呀!王老爷来了!快快请坐!烧酒一壶,鸡炖蘑菇一份,花生米一盘!”

“哟!这不是于三兄弟嘛!有些日子不来!上酒上酒……”

“哟呵!宋员外,今想吃些什么?”

“啊!许官人,进店来吃些吧?好些日子都不来了!”

“王老爷走好啊!下回再来啊……”

“……”

林启见王二栓一顿招呼,竟少有他不认得的人,行云流水间就把大半食客招呼了。偶尔被人甩了冷脸也不以为意,依旧腆着脸上去卖好。

人才啊。

这是生跑堂界的好材料嘛。

看来还是要向前辈学习才是。

等用餐高峰期过去,林启便引着王二栓到那大汉面前,向那大汉道:“客官想知道什么可以向我这位前辈打听。”

那大汉嚼着花生米,问道:“听你们太原府,贩边的人很多?”

王二栓一拍大腿:“爷,这你可就问对人了,我爹从前便常去辽边。所谓下晋商,我们太原府,多的是做买卖的。把茶叶布帛往辽市一送,换成堆成堆的牛羊皮草,或是白花花的银子……”

“那这贩边的货在哪里买?”

“那得看你要买啥了?西街的顾老板专门卖茶叶,南街的孙老板卖布,东市口的李员外卖粮,但都是成批成批的卖,一般饶生意可不做……

“卖粮?粮食也能卖给辽人?”

“有什么不能的,只要能得银钱……”王二栓嘟囔道,又:“这贩边也不是想贩就贩的,得有官府的批条才成。”

“批条,”那大汉沉吟道:“那这批条要怎么弄?”

“我们文水的乡绅手里便有,也有几家商贾合在一起做,共用一张批条的。”王二栓答道。

那大汉想了一会又问道:“这贩边都要做哪些准备?”

“这可就来话长哩,这会怕是不得空与客官细。”王二栓却又不下去,看了看店里三三两两的几个客人,脸上挤出为难的表情。

那大汉见了,随手掏出一枚碎银子便抛过去。王二栓伸手接了,轻轻一掂便喜上眉梢,行云流水地收入怀里。

“这贩边,难也难,简单也简单。首先得有货,锅碗瓢盆啥都成,辽人什么都买,哪怕是用过的夜壶,摔过的碗,辽人中也有当宝贝的。再就是要有批条,若没有官府的批条,便过不了关,连人带货给边军端了去,货,他们留下;人,把头砍了,拿石灰腌一腌便可以当一份军功,可比腌大白菜容易。或者从山里走,那土匪可多,凶的很,白石寨的赵大彪子您听过吧,爱把人皮剥……”

大汉不耐烦,摆手打断他,问道:“有了批条以后呢?”

“那然后就简单了,得有熟悉的向导,护卫要多,七月里出发,九月前能到辽边,然后在雁门等开市,该打点

共2页/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