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文吧言情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蓬州还魂 > 第六章 天生丽质

何海云和朱友康并不是老乡,朱友康是蓬州县最有名的穷村——南丘村人。而何海云则是地地道道的商品粮家庭。一家人吃的都是皇粮。籍贯又是中丘公社所在地中丘村。中丘村最大的优势,也是得独厚的优势就是处于中丘水库下游第一站。水利条件优越,土地肥沃,是最有名产粮大村。

上学很方便,除了学,还有公社定点的初中和高郑不出村就可以从学可以一直上到高中毕业。

尽管吃商品粮,但是城里并没有房子,即便有时住在城里,也是住在公家提供的一间办公室里。何海云姊妹两个,弟弟何海涛比他三岁,现在还在本村上学四年级。

县城里赶庙会的时候,父母就会带上他们到县城里玩一。东逛逛西看看,让孩子们领略一下城里的风情,好丰富一些生活阅历,增长一些必要的见识,

能到县城去一趟,村里人、同学们都会高看一眼,心里很是羡慕。谁想去县城一趟,不是那么容易的,道路远倒不,主要是还没有交通工具。最关键的是,也没有钱去那里买东西。

她父母都是工薪阶层,条件相对优越,可以带他们到县城里肆意地消费,可以看电影,逛商店,买漂亮的衣服,买好吃的东西,买喜欢的图书,还可以到县城最好的饭店,吃上一顿远近闻名的香味四溢的炒肉挂汁,这些都是让人十分羡慕的。

她的父亲何树坤,是县里有名的文物鉴定专家,是文化局文保所的元老,也是所长。她的母亲巩丽君,也在县文化局属下的文化馆工作,除了管理图书,还参加节目编排和演出,是有名的女高音歌手。不仅身材姣好,还是文化馆里最漂亮的舞蹈演员。

巩丽君尽管没有上过正规院校,但是,她资聪颖,又有唱歌跳舞的赋。再加上她的爱好与坚持,并且还拜师县剧团的豫剧朝阳沟扮演王银环的演员朱永清,学习进步很快。

本来人长得就漂亮,再加上文化歌赋舞蹈音乐的素养,越发显得高雅贵气;一双丹凤眼挂在俊俏的瓜子脸上,显得如此妩媚动人;微微卷起的秀发,黑不黑,黄不黄,给饶视觉恰到好处;一米六二的个头,九十八斤的体重,足以使她身段妖娆。

在这样的背景下,再看看她瓜子脸下那尖尖的下巴,以及尖尖下巴下面,那修长的白玉般细嫩的脖颈更加突出。

所以,凡是县里稍有点交往的都知道他们两口子。一个是舞蹈皇后,女高音歌手,一个是文化名人,文物鉴定专家。这个家庭在县里也是数一数二的知名度很高的家庭。

相对于朱友康和他们同学们来,何海云太幸运了。从父母就疼爱有加,呵护备至。生活水平也是高人一个档次。

生长在父母身边,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这些影响,慢慢地不知不觉地提高了何海云综合素质。不仅仅她本人具备了父母之优——她继承了母亲白皙漂亮,苗条身材,妖冶神态,瓜子脸,白门牙,丹凤眼,一头乌黑秀发卷发的优点,唱歌跳舞也是她的赋,还学会了五线谱,口琴吹得也顶瓜瓜的响;父亲的坚毅目光,高高鼻梁,红红嘴唇,书生气息,文雅举止等她全盘接受。

才十四五岁的何海云就已经出落得大姑娘一般,肌肤白皙,牙齿亮白,身段苗条,臀部稍微有些丰腴,肢体修长,面目清秀靓丽,眉毛稀疏清淡,配合下边的一双丹凤眼,温文尔雅,恰到好处。

略微弯曲的鼻梁悄悄地挺出来,显得落落大方,自然得体,鼻端圆中带尖,尖中有圆,看上去极具吸引力和亲和力。

整体看上去透露出姑娘的内涵、聪慧、漂亮和机警。

尽管的双唇有些淡红,但透过着这淡红看上去,显得动人而诱惑,性感而健美,温和而雅致。

她的秀发飘逸而洒脱,在众多女生中显得出类拔萃,这种特殊秀发在本地实属罕见。

额头开阔有度,边际一弯飘逸而柔和的黄中发黑,看上去带有油性而实际又不显油性的光滑青丝,与别人相比显得稍微有些稀疏。

不经细看不清楚,仔细端详才会发现这略微稀疏的发丝中,每一根都清楚可见,甚至可以看到每一根头发生长的根基所在,再加仔细辨认,这秀发绝对特别,因为还带有一弯弯的曲线,像是有意烫染一样,然而,这头秀发,黄色也好,弯曲也罢,这些都是纯然的,没有丝毫的人为造作,没有经过任何修饰和雕琢。

所以,这种美是自然的而又超出自然,是大众的而又超出大众,是父母的而又超出父母,是优雅的而又超出优雅。

这是上帝赐给何海云的魅力所在。

从气质上,何海云绝对不会输给武才人刚进入皇宫时的气度。他从就跟着母亲认字画画学拼音,跟母亲在文化馆练就的一身过硬本领,音乐舞蹈赋造就了这位能歌善舞的少女绝技一身。

除去刚刚兴起的拉丁舞,她还不太熟悉之外,现代流行舞蹈她无所不能。每一次都能跳出精彩,跳出格局来。

邓丽君的《酒干倘卖无》、《路边的野花不能采》、《城故事》、《甜蜜蜜》她唱的尤其逼真。她还继承了母亲的甜美歌喉,甜蜜口才,像邓丽君一样,歌曲能唱到你心里,话能甜到你心里。

她从就善解人意,懂得人情世故,在复杂的大人场所,一个四五岁的姑娘能够应付自如,得心应手。每每赢得身边人赞叹不已,喝彩不绝。给她竖起大拇指的机会就想邓丽君歌后的掌声一般。

她玲珑有些过,她迟疑也不妥,最终的落点总能让人满意而归。真是应付了众多场所,给足了所有人面子。

这也正是其父母得意之笔,最得意杰作!

因此,他绝对是父母之掌上明珠!

但凡接触过何海云的人,大都有一种“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切身体验。

她的父亲是老三届学生,后来幸运赶上了末班车,成为最后一届大学生。

他学习的是中文,因为对文物有特殊爱好,毕业之后就留在了蓬州县文化局当了一名科员。在海云上初中的那一年,他也进了一步,升任文物保护所所长。

是所长,其实带上他自己也就三个人。

来也巧,他们三个同事都姓何,更巧合的是,另外两个同事居然是同村同岁老乡。何金祥是文物爱好者,喜欢自学文物知识,爱孩文物收藏,属于半成品科员;何玉乾喜欢做研究,爱好写作,不断发表一篇涉及文物保护与修复的研究类文章,深得何树坤欣赏。

前者大大咧咧,腰板挺直,后者文质彬彬,一脸的书生气。人称“文保所三何”。

何树坤个头中上,是一个典型的儒生。

因为经常处于学习研究状态,显得有些白净,像一般读书人一样,看上去不够挺拔,但也不算是老态龙钟的样子。

头发有些发黄,有些稀疏,明显的分头缝隙清晰地偏向左边,向右边倾斜的发型,显得整齐而有些章法,一看就是一位喜欢思考爱动脑筋的聪明文人。

紧挨着鼻梁左侧长着一颗的黑痣,黑痣上面一根细长的须发清晰可见。

白色的确良衬衫干净整齐,两袖不是挽着,而是规规矩矩地系上酱色纽扣。显得有些知识分子的拘谨和藏锋谦虚状态。

他是一个聪明人。在白手起家的背景下,依靠手头上的有限资料,在鉴定技术落后的情况下,为文物馆收藏了数以百计的各类文物。并且深入民间,走村串户,寻找文物线索,修补和恢复老旧文物及庙宇。

他亲手设计并完成了一个蓬州古迹遗址复原图。得到了省市专家门的赏识和好评。

他申报的复原蓬州古迹遗址设计项目,通

共2页/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