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文吧言情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蓬州还魂 > 第二百三十四章 旧貌

第二百三十四章 旧貌

推荐阅读:

开学仅仅几,朱友康已经看到了学校的惨象。

尽管第一报到时,梁高山老师推开窗户,把学校的像世外桃源那样美好,像国画一样漂亮。

朱友康清楚,教育经费的不足,导致乡村学校,特别是山区半山区学校,办学条件,教学环境、安全环境等都是比较落后的。

石脑中学是一所学校,倒不如是一个如意馆儿更妥当。

这所学校四周没有半截围墙,到处都是随意可以进入的野地。

两坐大庙,两排教室,教室在前,庙房在后,坐北朝南,两排宿舍,一东一西,南北走向,但是,这里都是孤零零的房和庙,都矗立在漫野地,高山峻岭,唯独不见四周的围墙。

所谓的大门,只留下左右两个石墩,还可以证明这里是一个单位。

学校吃水就更是问题了,本来校园西南方向,过去遗留下一口老水井,可是,这些年已经干枯的连半桶水都提不上来。

师生们吃饭用的水,只能从学校南边的流淌的河里提取。河水里羊粪蛋、死猪随处可见,那有什么好办法呢。

学校里师生共计200余人,学生都是给学校里交面粉,交伙食费吃饭。

做饭的煤炭每年几乎烧不了多少。

一是这里交通不便,重车拉到学校非常费劲儿,特别是门前的60度大陡坡,一般人都开不上去。

另一个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学校经费不足。

为了让师生们吃上饭,学校很多年就留下了一个勤工俭学的传统——上山砍柴。

每年学校里分春秋两季,带全体师生到西边太行山上砍柴。

这是一项安全风险最大的工作。

学生都是十二三岁的孩子,还有身体瘦弱的女生,别砍柴,就是能够上山就已经很不错了。

风险高的另一个原因是,山高坡陡,悬崖峭壁,随时都有掉下来的危险,何况下山的时候还要背着一捆沉重的柴火。

路途遥远也是一个最大的风险,每次上山砍柴都要往返四五十里山路,孩子们都带着砍刀、镰刀等砍柴工具,别同学之间闹意见打架风险大,就是砍柴摔一跤,都有可能被砍伤划伤。

最大的外部风险,还有野猪之类的攻击,和发生意外山火,那是最不愿意看到了,因此,上山之前,必须逐个学生验收,看身上是否带了火柴之类的火种。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学校在附近开垦了四块荒地,大约不足二亩地,这里是学校的藏,由各班轮流浇水施肥,水是从河里抬上来的,肥是从茅厕里掏出来的。

这样,每年为学校食堂可以提供不少的大储白菜、萝卜等副食,

这所学校又处在石脑村西,是石脑村民去地里干活的必经之路。

每当老师们扯着嗓子,大声吆喝着上课的时候,校园里几头黄牛,就会发出哞哞哞的叫声。

还有那些骡、马、驴扯着嗓子慢条斯理儿的,一高一低的嘶叫声,把老师们讲课的声音,覆盖的严严实实,密不透气。

与其这是一所学校,倒不如是一座破庙。

四周没有围墙,东西南北无论哪个方向,都是乡亲们及来往行饶路。

在这些路中,向东开口最大,是村里人做庄稼活,串村走得最多的路线,这就是学校大门——从村西一个大陡坡上来就进入了校园。

中间坐北朝南,两排瓦房共12间,每排6间,隔成两个教室,全校就四个教室,供单轨制初中学生上课。

在两排教室东西,各一排低矮的平房,东边7间,西边8间,共15间,供教师们办公兼宿舍。

北排教室后面是BQ大殿。

这是一个大通间,没有雕像,没有装饰,西边平房最南端,有一间庙,也是空闲房间。

因为是山区,在校生有200多人,除去石脑本村几十个学生回家外,其他学生全部住宿在这两座庙里。

南排教室向南十几米,就是很深的河沟,这条河就是贯穿整个石脑村的河,一直流向石脑水库,进入石脑河流域。

西排房屋后面,就是学校的自留地,大概不到二亩地,一年四季种菜供应食堂。

再向西仰视,就是距离石脑中学十几里地,越来越陡峭的太行山脉,海拔1500多米,这就是朱友康和他的几个同学印象中最美丽、最向往的地方。

石脑峰是这里远近几十里最高的山峰,朱友康和同学们约好了,准备登上石脑峰,站在上面,去领略一览众山的感觉!

BQ大殿西侧,平房正北是学校食堂,有管理员房间一间、储藏间一间、操作间两间,共四间平房。

食堂外边是一个大石碾盘,算是老师的饭桌了。这里是全校老师吃饭的地方。

至于学生在哪里吃饭,校园里、附近的山岗上,几乎每一个方向,都有他们吃饭的身影。

从BQ大殿向北,是低矮的山丘,这里就是朱友康们,茶余饭后经常去玩耍的地方。

也是一群年轻教师摔跤、打牌、唱歌、吹琴的地方,更是年轻人南海北胡诌的地方。

还是欣赏村子里放牛的吆喝声、石脑人丢东西寻找声的地方。

总之,是朱友康他们娱乐的堂,也是他们带着烦心事,要去静心思考的地方。

这里居高临下,向东看去,是一个个被树林遮掩的村庄,漫山遍野都是一群群牛羊,还有人们劳作的身影。

远远就能听到,村里村外,各种高底长短不等的吆喝声,像是城市繁华的夜剩

这,朱友康下了晚自习不久,就听到大风吹动松柏树枝,发出的嗖嗖声,令他毛骨悚然。再加上大殿瘆饶怪叫声,他不由得紧张起来。

他跑到贺国昌屋里叫来贺国昌,这晚上他要给庙的叫声讨一个法。

于是就拾起一块石头,投向庙顶发出声音的地方,奇怪的是,这里的声音立即消失了。

可是,时隔几秒钟,这声音又从另一个方向传出来。

他再次跑到那边投了石头,结果这里立刻又静了下来,时隔几秒钟,声音又从原来的地方传出来。

但是这声音始终没有消失。朱友康感觉太神奇了,胆子也大了起来。

他再次找来手电筒进行照射,他想探个究竟,这里是不是一只候鸟。

结果让他大失所望,到处是雕梁画栋,砖瓦峭壁,什么也看不到。

在此后的几时间里,朱友康碰到谁都会提出这个问题,可是法不一,没有科学结论。

大体法倾向于两种:一种是候鸟。因为这座庙春秋叫得最响;另一种法是地音。也就是地壳运动发出的声音。

至于到底是怎么回事,仍然是一个谜。

朱友康花了很长时间探究,也没有什么新收获,只好草草收兵。

这夜间本来就害怕,可是,他刚刚回到宿舍,又遇上了停电,他只好点起蜡烛去看书。

这里本来教学条件就不好,安全环境更糟糕。可是,由于庙群的香烟比较旺盛,每年春和秋的庙会更热闹。

庙会会期半月之久,期间,前来拜谒和瞻仰的各地友人,络绎不绝,多达几十万人。这些人在BQ庙和扁鹊庙来回穿校

庙会上,前后左右,院里院外,到处燃烧着香蜡纸张,信男信女们,手拿摇扇,排成一团,扯开嗓子,嘴里不停地念叨着祝福和祈祷。

除了声音嘈杂影响教学之外,更重要的是,烧掉的纸灰到处飞扬,教室、宿舍、食堂搞得乌烟瘴气,严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