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文吧言情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蓬州还魂 > 第三百一十二章 天性

第三百一十二章 天性

推荐阅读:

本来外甥女住院,少了姐夫和姐姐两个劳力,自然就加大了其他饶劳动量,这样以来,就拖慢了收庄稼的进程,落在了老乡们的后面。

友康、友健、姐夫三家庄稼地里,轮流劳作,劳力少,面积大,他们秋收还没有结束,许多家庭已经进入了种麦阶段。

他们家庭的合作也不是全部农活儿的合作,只是突出体现在收割庄稼上。

一旦合作着把粮食收回家,剩下的庄稼活儿,只能靠各自家庭去完成了。

朱友康种了三亩地的玉米,棒子掰完了,剩下的玉米结,都要一颗一颗地从地里刨出来。

只有腾下茬子来,才能播种冬麦。

朱友康每起早贪黑,奔波在庄稼地与家庭之间。

眼看着跟前像原始森林一样,一望无际的玉米结,心里有些发憷。

低头刨一阵子,抬头看看前面,没有尽头,……

低头刨一阵子,抬头看看前面,没有尽头,……

低头刨一阵子,抬头看看前面,没有尽头,……

朱友康蹲下来,看着一慢慢的进度,心里充满了无限感慨。

想象前一阵子带领全县教育战线上的教师们,把目标教学改革搞得如火如荼,风生水起,也没有像今这样吃力和上愁。

他这时候开始动摇了自己的想法,要不要再继续养种这十几亩庄稼地?

这是他记事以来,从思想上第一次产生这样的想法。

过去近30年的历程中,他都是把土地、庄稼、水库等看作是人类生存的救命稻草。

不知道为什么,今竟产生了这种想法。

他平时里不抽烟,因为做庄稼活儿,又脏又累,劳动强度非常大,他不由地把火柴和香烟装进了衣兜。

他知道,这是劳累的结果。

他这次抽烟,更加了解了在广大农村里,为什么吸烟的人这么多。

随着烟雾升腾,朱友康的思想开始活跃起来,大脑里像是大海里汹涌波涛一般,一浪翻过一浪……

吸烟本身是一种劳作之余的消遣,也是恢复体力的有效过程,更是老百姓谋划生活,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创作美好的开拓过程。

吸烟更能体现劳作之后,对眼前世界的深刻体验、愿景展望、劳作归纳、经验总结和生活提高的客观认识,并且把这种认识不断升华。

吸烟,吸进去的,是炎黄子孙的中华精华,是勤劳朴实的传统美德,是不辞辛苦的奋斗历史,是劳苦大众的血汗智慧。

吸烟,喷出来的,是劳动人民生生不息的信仰烙印,是黄河子孙精心制作的美味佳肴,是华夏儿女创新发展的劳动结晶。

他之前对吸烟没有兴趣。今把烟抽进去,深感异样。

一支烟就像一把?头,把地块分成一多一少,把土地分成收秋和种麦。

一支烟就像一轮日出,把世界分成一暗一明,把时间分成昨和今。

一支烟就像一个新年,把日子分成一旧一新,把生活分成去年和今年。

他的思维使他忘却了手中点燃的香烟,一不留神,红红的烟灰烧到了他的指缝,他一抖指头,把烟头扔到了玉米结上。

这时,他的思维一下子变了,他每刨掉一颗玉米结,就看成是坐在玉米地里吸了一袋烟,这样,他就不觉得劳累了。

他飞快地刨了一大片玉米结,突然觉得手心里疼起来。

停下手中的?头,看了看手心的皮肤,已经变成了血肉模糊的烂肉。

他又攥起?头,继续刨动已经发黄的玉米结。

他想,这些烂肉权当是拖拉机里的机油,烂肉越多,就越有干劲儿。

他在心里认为,刨玉米结和大自然的规律是一样的。

总有把多变少,把暗变明,把旧变新的时候,到了那个时候,他就会自豪地向世人宣布:我已经战胜了秋收,战胜了种麦,战胜了昨,战胜了去年!

他三亩玉米结,整整刨了五。他在给姐姐刨玉米结的第二,姐姐和姐夫从医院里回来了,这样他才稍微缓过劲儿来。

要不,姐姐的二亩半玉米地,他又要刨四五了。

弟弟友健仍然在上班,地里的活儿干起来也很慢。父母除了做自家地里的活儿,就是给弟弟帮忙,因为,弟弟那里只有一个媳妇在劳作。

友康一生下来,父母就好像让友康自己独立了一样,从来没有考虑过友康的感受和心情。

不管遇到什么作难事,他们好像知道友康有办法一样,或者,忽略了友康的问题和困难,他们总是把其他儿女看得比友康重要。

友康也知道,父母真的不易,弟媳姊妹五个人,唯有把自己培养成为商品粮,自己是姊妹五个中唯一一个吃皇粮的人,而且还和城里上班族姑娘结了婚。

所以,在父母看来,从来不担心友康的生活怎么样,友康的日子能不能过,过得好不好。

即便友康再去求人借钱过日子,他们也认为那是友康的本事。他们从来不替友康考虑着出门借钱的难处和自尊。

友健则不同,他似乎也被父母忽略了。

只不过忽略的方式不同。

友健上学时,他们从来不考虑友健做家务、借钱、挖石头、垒墙头、打水井、干庄稼活儿的事,因为人家一直忙着学习,准备中高考。

友健落榜时,他们从来不考虑友健做家务、借钱、挖石头、垒墙头、打水井、干庄稼活儿的事,因为人家思想悲观,无法自拔。

友健上班时,他们从来不考虑友健做家务、借钱、挖石头、垒墙头、打水井、干庄稼活儿的事,因为人家忙于上班,不能耽误。

殊不知,友康和美珠同样都是上班的人!

这一点,对于他们是熟视无睹。也可以是忽略不计。

友健醉酒时,他们的态度则突然骤变,他们立刻哄着友健,千万别和儿媳妇闹腾。

并且还督促友健去给儿媳赔礼道歉,为的是日后有个安生的日子。

友健醉酒一次,父母痛心半年。那都是因为,儿媳妇的闹腾。

结婚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友饺醉无数次,跟媳妇闹腾了无数次,媳妇回娘家无数次,同样也给媳妇写下保证书无数次,还托人去媳妇娘家叫了无数次。

这里面究竟为什么,谁也不清楚。

在老乡们看来,友健高中毕业,又复习了五六年,是一个有文化有知识,有教养懂事理的人,而媳妇则是初中文化,普通女性。

只要他们两口子闹腾,几乎没有认为友健是错的,几乎一边倒地认为是他媳妇的不是。

甚至有人认为,这样无理取闹,是离婚的时候了。

于是私下里,有人开始给友健吹离婚风,但是,令人意外的是,友健面对别饶辞,不但不领情,反而经常把媳妇的好处挂在嘴边。

结果,弄得老乡们一脸懵逼,到底如何是好,乡亲们有了更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