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文吧言情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蓬州还魂 > 第三百一十七章 提拔

第三百一十七章 提拔

推荐阅读:

人世间就是这样,很多事情,本该顺利成章、水到渠成的事情,却往往会另辟蹊径,出人意外。

有时候,在你还没有来得及转玩儿的时候,眼前的风景已经变了。

蓬州县的教育在老学究任之问宏观指导下,在韩玉冰局长行家里手的亲自领导下,在教育局教研室主任朱友康亲自督促实施下,搞得风生水起,热火朝。

外地教育系统前来参观学习的络绎不绝,教育形势一片大好,而这些参观学习者,都要事先约好,才能安排。

这一年第二学期即将进行抽测考试的时候,老学究任之问突然调回新州师范专科学校任校长去了。

原来被安排在蓬州县政协当副主席的万龙平,再次回到教育战线上,成了主管教育文化卫生的副县长。

朱友康的班主任老师陈竹,则调到教育局担任副局长,主管教学管理工作。

令人巧合的是,朱友康在竭尽全力,争取把目标教学改革,推向一个崭新阶段,把全县抽测推向全县统测的关键时期,由万县长参加指导,教育局班子集体研究,就蓬州教育系统校长进行了一次大调整,并增添了新的成员。

经教育局局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朱友康在众多备选对象中,脱颖而出,被任命为蓬州县石脑中学校长——主持全面工作。

对于朱友康来,这一任命来得有些太突然,令他有些措手不及。

尽管他按照张美珠的想法,跟韩玉冰局长打了招呼,自己不去宣传部上班,有机会的话,可以到学校去做管理工作。

但是,目前全县正在进行目标教学改革的关键阶段,不可能这么快来研究和安排。

然而,现实摆在眼前,已成定局。

朱友康只好接受任命,马上走马上任。

张美珠认为,朱友康既然当了校长,就应该有校长的样子。

在大多数人都还没有购买摩托的时候,张美珠竟然花了6000多块钱,给朱友康买了一辆崭新的巴陵摩托车。

这个时候正赶上三九严寒的冬季,每去石脑中学上班,路途又远,骑着摩托车那可是够冷的。

张美珠又为朱友康购买了一副皮手套和一个精致结实的蓝色头盔。

他们夫妻还利用礼拜时间,又跑到新州市皮革加工厂,花了500多块钱,为朱友康购买了一套羊皮上衣和皮裤。

张美珠的想法是对的,蓬州县城距离石脑中学将近100里地,没有好的交通工具,没有好的御寒衣服是绝对不行的。

张美珠的另一个目的也非常清楚,毕竟希望友康既干好工作,又能多回家看看,所以,买了摩托车就方便多了。

为了联系更加便捷,他们又千方百计通过熟人,花了近2000块钱,在家里安装了一部电话。

一下子花了这么多钱,让朱友康夫妇确实有些舍不得。不过既然领导做了安排,也就只好顺其自然了。

朱友康和张美珠商量着,他们准备利用这些钱,先在县城购买一块地皮,将来也好盖房子。这个愿望只能等到以后了。

自从韩玉冰走进教育局当了局长之后,石脑中学的张雪峰校长,就接替了韩玉冰成为蓬州二中校长。

而石脑中学一把手校长的位子一直是空的。

这次校长大调整,朱友康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白,成为石脑中学的校长。

朱友康在这所学校里干过三年多,中间还在师范学校进行了一年的外语培训班学习。

他深知这所学校的水很深——尽管人员不多,就十几个人,而且是单轨制初郑

以前刚分配到这里的时候,就想一下子把学校里的传统陋习改变掉,后来尽管进行了各种努力,做了一些工作,教师风气也有所好转,但是从根本上还是没有改变它的性质。

要想彻底扭转这种状况,就要采取一些非常手段和非常措施。

他一个人默默地思索,静静地斟酌,把这所学校的问题,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死水一潭是没有出路的。

这里18位教师,3位临时职工,总共21位教职工。

这里本村的一位副校长是最有资格,资历最老,人脉最好,在教师中间举足轻重的人物。

在朱友康到来之前,张雪峰校长调走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他一直负责学校的全面工作。

朱友康了解到,石脑村共有教职工12人。

这位副校长是其中之一,而这12位教职工当中,除了本村一位食堂管理员和两位做饭师傅以外,剩下的8位本村教师,都是他的学生,教龄也比较长。

他可以在这所学校里,呼风唤雨,兴风作浪。

而其他6位教师都是从平原分配到山区教学的新人。

这样的一潭死水,要朱友康来主导学校发展谈何容易。他的一句话在当下要比朱友康十句话都会管用。

针对这一情况,朱友康沉着冷静,应对前校

他的对策就是,尽早尽快把这位副校长调整到其它单位,或者请求局长,采取提前离岗的办法,排除其在单位的干扰和影响。

朱友康认为这是当务之急。

只要拿掉这个举足轻重人物,剩下的问题就好解决多了。

第二,就是扩大招生规模,把一潭浑水分流、搅混、拆散。

那么怎么做才是最好最快的捷径呢?他的想法是分两步走。

第一步,向上请缨。多分配教师新人,或者从石脑校区借调新老师到这里任教,冲散原有的圈子、团伙。

这样一来,新鲜血液的到来,就破坏了原有的固有人员之间的关系。

第二步,就地拆散。与石脑校区联系,争取石脑校区的支持,利用石脑村学的两个闲置教室,明年扩招一个班初一新生。

把原来本村教师穿插到石脑学中去,让他们既在一个单位工作,而又不在一个地点上班,从空间上隔断他们的传统关系。

这两个步骤,穿了就是把原来一个非常粗壮有力拧在一起的多股绳子,拆散成为软弱无力的单股绳子。

那样做下来,朱友康管理领导起来,才会得心应手,轻松有力。

第三,他的另一种大手笔计划,也许更会令人称奇。

那就是尽一切可能,把学校搬家到蓬州县城,这可能吗?这种想法曾经在他大脑闪现,随即又消失得无影无踪。

来到这所学校,令他满意的地方也有不少。

一个是老地方,轻车熟路,熟悉学校情况比较快,人员关系,心中有数。

第二个是,不用与当地群众怄气,再建学校围墙了。

这里的围墙在张雪峰校长手里,得到了根本解决。再也不用担心牛犊跑到宿舍,社员们去地里干活从校园里穿来穿去。

还有一个就是,这里的BQ庙已经修复完毕,院落已经铺成地砖,住宿的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宿舍,不再占用BQ庙房。

至于学校管理和教学管理方面,他觉得早已胸有成竹,不在话下。

他思考了这些工作之后,思想上一下子放松下来。

他没有急于到教师中间,而是,先期翻阅了张雪峰校长,原来的工作计划和教师成绩,以及学校管理的各项制度措施。

心中有数之后,才与原来班子人员见了面,听取了每个饶工作汇报。

在这些缺中,他在寻找可以助力的合适人选。

会议结束之后,本村那位副校长要跟朱友康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