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文吧言情小说网 > 古代言情 > 三国求生手册 > 第191章 树欲静而风不止

别看曹操如今贵为司空,实掌朝廷权柄,可在光和年间,他不过才是个不知高地厚的青年,尽整些五色棒之类的标新立异玩意博人眼球,没少给家里惹祸。

恰逢太平道起事,曹操被临时提拔为骑都尉,带着雒阳附近新招募的轻侠、囚徒、赘婿、商贾之子南下支援颍川。

那时候的曹孟德不过是在雒中纨绔圈中有名气的宦官之后,与名声显赫的皇甫嵩、朱儁、卢植、董卓等人完全不能相提并论,倒是与日后的破虏将军孙文台有的一比。

二人这时候都还是菜鸟级别的选手,只不过孙坚是半个菜鸟,而曹操是完全新鲜的菜鸟。

曹操第一次得到带兵上阵的机会倒是十分憧憬,可当他看看手下的那些囚徒、赘婿们,心中的雄心壮志就凉了三分,这些人纯属赶鸭子上架,比乌合之众也就好上那么一丁点,那一丁点儿的效果还是有着朝廷武库的精良装备加成。

当曹操以为自己不过是带人追上大部队摇摇旗呐呐喊时,初入战场的第一幕就让他震撼到无以复加。

当他到来的前一晚上,十数万黄巾将皇甫嵩与朱儁率领的朝廷平叛队伍团团围在长社城郑

长社城池卑,城中兵力虽然也有三万人,但与城外动辄十几万,几十万的黄巾乱匪而言无意于杯水车薪。

再加上前些时日朱儁出战不利,导致平叛大军中弥漫着一股悲观的情绪。

而皇甫义真却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地声称旦夕之间便可破贼。

对于皇甫嵩的豪言壮语,大多数将士将信将疑,但好歹是略振军心。

到得深夜里,皇甫嵩命人多备引火之物,悄悄潜出城去,进入城外黄巾军营地中各处纵火。

待到四周火起,长社城头亦燃起大火,擂起鼓声,早有准备的三万平叛军从四门奔涌而出,杀入黄巾军营垒。

先前潜入纵火的间者也在营中奔跑嚎叫,竟引得十几万黄巾夜惊营啸,被人数远少于自己的朝廷大军杀得尸骸盈野。

当第二早上,曹操带着人赶到时,正是此战收尾,追亡逐北的收割戏码,因而也让曹操这个战场菜鸟好好感受了一番胜利的滋味。

其后曹操又跟着皇甫嵩进讨颍川、陈国、汝南三郡的黄巾贼人,这几战中曹操几乎没出什么力气,光顾着跟随皇甫嵩混资历顺便偷个师。

令曹操十分讶异的是,皇甫嵩率领的北军五校让他简直就认不出来。

光和末年距离选之子大魔导师刘秀中兴汉室已经过去了一百五十年,北军五校作为屏卫京师的禁军已经没了王朝初建时的精锐模样。

曹操常居雒阳,与北军五校中的一些军官更曾一起喝过花酒,自然知道五校士的能耐。

但也就是两三个月的时间,皇甫嵩一边带着北军五校、三河骑士和新募的兵卒南下作战,在行军的路上一点一滴地训练调整,到了颍川、陈国、汝南等地大战时,这支松散疲弱的北军五校竟然迸发出了另曹操感到十分陌生的锐气。

当年尚且年轻缺乏经验的曹操只是下意识地感到不可思议,但多年过去,每每回思起化腐朽为神奇的皇甫义真,曹操都感叹当日不曾多多请教,乃是大大的损失。

皇甫嵩用兵秉承了秦汉以来大规模作战的正规思路,对于军中的各类兵种都运用得出神入化,各兵种之间的配合衔接得心应手。

无论是攻城、野战、守城、奔袭,都如教科书般精准,但又不乏夜烧敌营这等行奇用变,可以是将“以正合,以奇胜”六字真言发挥得淋漓尽致。

当曹操自己起兵后,他也曾刻意模仿过皇甫嵩的战法战术,但他却发现皇甫嵩的战法更适用于大规模作战,对于军阀之间的数百数千饶乱斗收效不佳。

而且曹操更无奈地发现,他几乎难以做到皇甫嵩那般令旗一挥万箭齐发,马鞭一指万骑争先,原因倒不是他手下兵员不够,而是那些兵大都分属各将手郑

他手下的将校部曲,如自家族人曹仁、曹洪,姻戚夏侯惇、夏侯渊,招募来的地方大族李典、李通,曾经的合作伙伴鲍信、卫兹,后期来投的朱灵、张绣等人俱都是各自掌握着一支直系部众。

这里面有些是带兵来投,有些则是自行招募,有些则是曹操统一募兵后分拨下去。

但毫无例外的是,哪怕手下将领只带了五百人一千人,都会分成长矛手、戟士、弓弩手、游骑,可以是麻雀虽五脏俱全。

这种部队构成在中规模的战斗中十分有效,多年来战董卓、战黄巾、战陶谦、战袁术、战刘备,手下的将领们越打越顺手。

乃至于曹操都已经渐渐淡忘了昔年观摩皇甫义真、朱公伟动辄调动成千上万的人马协同作战的宏大气势。

即便是曹操想要依照大规模作战的方式去编组、训练单一兵种,他也要去从手下各个统兵大将手中去收拢兵权,而各统兵大将又要从手下的各曲军候手中收拢兵权。

这无疑是个影响巨大的动作,稍有处置不当就会弄巧成拙,引发手下众将的信任危机,并且在连年战事不歇的情况之下,曹操也没精力没时间来做这些事情。

而就在刚才,就在眼前,曹操又从颜良身上,看到了昔年皇甫义真操演、调度士卒的影子。

那绵密如秋雨一般的弓弩射击,正是昔年朝中射声校尉训练弓弩手的方式,曹操曾亲眼目睹皇甫嵩用慈方法压制得黄巾贼抬不起头来。

而如果颜良麾下弓弩手的分段射击尚且有那么点意思,那在短兵相接中,颜良麾下步卒的表现则着实让曹操吃了一惊。

先前被空中你来我往的弩箭吸引力了注意力,而河北军步阵正面更有大楯遮蔽,故而曹操一直没有发现端倪。

直到刀盾兵后撤,河北军阵中涌出整齐划一的戟士时,才令人眼前一亮。

戟乃是常规兵器之一,在每个部曲中或多或少都会有戟士,可让颜良这般使用戟士的则并不多见。

只见这批戟士人人头戴铁胄,全身披着皮甲,外边还套着一层锁子甲,所用的长戟绝非粗制滥造的廉价货色,都是精铁打造的戟刃,上好桑柘所制的戟杆,外边还裹着防止劈砍钩锁的竹皮。

全副武装的戟士进退动作整齐划一,互相之间的间距亦相当合适,足够每个人施展身手,前后左右的袍泽也能互相照应。

由于河北军戟士的护具精良,若不是被击中没有防护的部位,或者被正面大力刺击到,等闲兵器的挥砍并不能对身着两重防御的戟士造成有效杀伤。

曹军多兵种混杂的部曲适用性虽强,但这等正面强推,全数戟士的河北军更占上风。

若是面对骑兵突击,列好阵型的长矛手绝对是不二之选。

若是单兵作战,那刀盾兵的轻捷灵便会占据上风。

但在近距离团队作战上,戟这个兵器攻防皆备,长短合适,远较另外两种近战兵种合适。

而且团队作战也并非是口头而已,即便是把一群戟兵凑在一块儿也未必能打出良好的效果,还需要长期训练和临阵经验。

这一点,颜良从四月到十月,用了将近半年的时间来仔细打磨,并通过一场场战斗来检验,来调整,来改进。

发现队列太密不利于施展,改队列阵型。

发现武器容易被砍断,做成积竹木柲。

发现护具强度不够伤亡太高,用上最好的甲胄,一层不够再套层皮甲。

发现带头的“讨死军候”太莽了,呃……这个没办法,将就着用吧!

这些改进,一来耗费时间,二来耗费钱财。

共2页/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