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文吧言情小说网 > 古代言情 > 三国求生手册 > 第231章 辛毗对策

第231章 辛毗对策

推荐阅读:

辛毗显然早有盘算,道:“来处有三,一者可募引各郡国失地、无地之民,二者眼下司兖之地战火纷扰,亦可前往招募,三者明府欲要断绝黑山贼之生路,或可诱使依附黑山之民下山屯垦,如此则我愈强而贼愈弱也。”

颜良赞道:“长史此策大妙,招揽屯客与厘定屯田之事当尽快进行,待到开春之后便大举开展。”

辛毗又道:“行屯垦,实仓廪乃是其一,兴礼教,广布教化,使民知礼义乃是其二。如今县乡庠序多有疏荒,故民不知礼,乃有从贼之举,若明府能大力兴学,则民知礼义廉耻,乃绝贼人之根基也。”

兴办学校之事颜良也早有考虑,毕竟知识是第一生产力。

如今这年头诗书等知识大多还掌握在世族手中,等闲百姓无从获取。

不过这个情况在二十年前有所改观,灵帝在熹平年间曾下诏卢植、蔡邕等博学之士正定五经,刊刻于太学门前,成为当初一大盛举,引起各地人士前往传抄。

如今熹平石经已经在战乱中毁坏,虽然能找到不少典籍的抄本,但要寻找合适的师长却不容易。

颜良道:“恢复学校庠序势在必行,不过苦无合适人选,长史可有以教我?”

辛毗答道:“县乡庠序可各招地方儒士教授经书,不过国中之校却有些为难,刘孔才、张稚让等虽也是饱学之士,然年资尚浅,恐不能服众。”

颜良也知道刘劭、张揖等人要兴办郡校还不太够格,问道:“如今国中可有德高望重的博学名士?”

辛毗道:“常山国中或难寻觅,不过在下却有一人选,只是此人未必能为明府所用。”

颜良道:“却是何人?”

辛毗答道:“乃是明府同郡人士,任县张公。”

被辛毗这么一提,颜良也想起了这个人物,问道:“可是张臶张子明?”

辛毗道:“正是此人,张公少游太学,学兼内外,后归乡里。袁公前后多次辟命,其人均避辞不应,乃移居上党。我听闻并州刺史高干亦表张公除乐平令,张公亦固辞不就。张公年高德昭,门下生徒众多,若能召其于常山讲学,则文事大兴可期。”

对这个人物,颜良倒是有所耳闻,此君生于汉顺帝永和年间,如今已然六十多岁,而且若是无甚意外,还会再活四十年,绝对是活生生的人瑞。

好在张臶与他同为钜鹿人氏,他可以去请教一下家中长辈,或者田丰、沮授等人,是否可以代为关。

从张臶接连拒绝袁绍和高干的征辟来看,此人不为名利所动,让他做官估计是不愿意的。

不过颜良也没打算这么做,这年头有学问之人大多愿意开门授课,倒并不是为了那点微薄的束修,而是为了传播自己的学,以期扬名下。

所以颜良打算请张臶来常山,给他安排好地方,让他开学讲课,并承诺负担他和他部分学生的衣食住行,料来如此优渥的待遇多半能动。

颜良答道:“长史提醒的是,张子明的确是上好的人选,我当遣人往上党迎之。”

辛毗见自己的两项建议都得到了颜良的首肯,心中十分满意,遂道:“明府近日来调兵遣将充实各地防务,以备御黑山贼僚。不过如今我在明,而黑山贼在暗,彼可随时随地前来袭扰,于我而言多有不便。”

颜良也叹道:“唉~茫茫黑山,到处皆可藏匿贼人,我分兵守御各地,亦是不得已而为之。”

辛毗道:“孙武子有言:‘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欲要图谋黑山,在下倒是有一人可荐,此人对黑山诸贼了如指掌,或有奇效。”

颜良奇道:“噢?还有慈人物?却是何人?”

辛毗微微一笑道:“此人乃昔日黑山之‘平汉将军’,如今冀州之‘建义中郎将’,魏郡陶升是也。”

被辛毗这么一提,颜良一拍大腿道:“着啊!我竟忘了此人。”

这陶升原本是魏郡内黄县吏员,当年袁绍刚刚因为子遣洒解,与公孙瓒罢兵,就听魏郡之兵勾连黑山贼,攻破了他的大本营邺城。

当时袁绍与众多将士幕僚的家人都在邺城之中,众人俱都忧惧不已。

而陶升当时也是攻入邺城的贼军之一,不过他看穿了于毒等人不能成大事,便护住袁绍和将领幕僚的家人,送往了斥丘,并通知袁绍。

袁绍大为感佩,表陶升为建义中郎将。

因着陶升对袁绍与众将领幕僚有救援家人之恩,故而在冀州人缘不错,虽然出身低微,但也混了个美差,如今正带着本部人马驻守在清河国境内。

颜良道:“我与陶升往日并无交往,长史与其可有交道?”

辛毗道:“昔年我家人也在邺城,蒙建义托庇,故而曾当面致谢。”

“如此便好,我当请求大将军调陶建义前来常山助我。长史可愿致书一封,为我向陶建义明情况?”

“敢不从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