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文吧言情小说网 > 古代言情 > 三国求生手册 > 第307章 崔琰荐良才

第307章 崔琰荐良才

推荐阅读:

兴,此番去上党定要服张子明主持六山学院,季珪兄还当尽力助我。”

或许是颜良的目光太过灼热,崔琰下意识地垂目避过,答道:“下吏自当尽力而为,动张公东来,使常山文教大兴。”

颜良哈哈笑道:“还不止于此,前些时日长史与我言,季珪兄乃河北冠族,名儒弟子,交游遍下,缺了任何人才尽管向季珪兄开口便是,季珪兄随意荐举一二,便够我用。”

崔琰笑道:“那是长史戏谑之言,当不得真矣!”

颜良故意把面色一板道:“莫非季珪兄惜言如金,不愿为我荐美才乎?”

崔琰道:“琰只怕所荐之才不能如明府之意也。”

颜良立刻阴转多云,多云转晴,笑道:“无妨,我自是信得过季珪兄的眼光。眼下常山各县长吏所有缺员,又广置屯部,急缺人手,我闻清河崔氏族中能人辈出,季珪兄为何不荐几人前来?我自有美职以待。”

崔氏乃清河大族,自然有诸多子弟出仕郡县,崔琰原本也没想着借由自己的关系荐举人才,此刻被颜良问及倒也一时之间想不到合适的人物。

沉思半晌,崔琰才念起一人,心想从弟德儒素颇有才学,因其大器晚成,向来不为宗族中人所重视,如今只是在县中为吏,倒是可以荐之,以颜府君之明,当能赏识他。

崔琰道:“吾有一从弟名林,秉性自然,或可荐与明府堂前。”

颜良闻言大喜,崔林崔德儒?那可不是大魏司空么?这个好,笑道:“可是崔德儒?我亦久闻其名,季珪兄果然随口所言皆是大才,还请速为我召之。”

崔琰有些莫名其妙,诧异道:“难道明府听过吾弟之名?竟知其字?”

颜良心道不好,自己太过激动,忘记低调,竟然一口喊出了崔林的字,当下只能打哈哈道:“自是有所耳闻,当日是谁来着,嗯……对,是伯然与我提过,伯然,是不是?”

田灿在旁边打酱油,突然听到颜良提到自己先是一愣,心想我什么时候和你过什么崔林,不过田灿的反应快,立刻却笑呵呵地道:“对,我是曾与明府提过一提,不想崔令君也荐举崔德儒。”

崔琰看了看田灿才将信将疑地道:“德儒与我素来相善,我去信一封,或可邀其前来。”

颜良心道崔琰果然和荀彧有得一比,随便掏摸掏摸就能掏摸出个司空来,不行,我得再压榨一下。

“季珪兄,进来常山境内大举屯田,我曾闻故尚书、辽东太守崔公子真长于农事,曾着佣四民月令》教人稼穑之事,不知崔公可有精于农事的后人?”

听颜良提及崔寔与他的着作《四民月令》,崔琰也啧啧称奇。

崔寔虽然在当时很有名气,不过却是因为他的另一篇着作《政论》,其中针砭时弊,多有对刑罚与德教的辨析,为世人所警。

至于他的农书《四民月令》此时还名声不显,素来不为主流士族所重视,颜良能一口就出此书的名目来,怎不让崔琰称奇。

崔琰道:“子真公虽也是崔氏中人,然其为博陵崔氏,与我清河崔氏虽祖上同宗同源,然早已分居两地,各立宗祠,早已出了五服。”

颜良心道这大约便是后世清河崔与博陵崔的分别吧,不过这都姓崔,不定崔琰也熟,道:“噢?不知季珪兄可知子真公的后人可有精于农事者?吾欲礼辟其前来为各屯田部厘清时令,劝教稼穑。”

崔琰想了一想道:“子真公有子名恢,恢子虞,字孟祖,我早些年途径博陵时,倒是与孟祖颇为相善,博陵崔氏上至子玉公、子真公起,皆潜心农桑之事,深得理民劝农之要旨,孟祖于农事亦有所得。若明府欲要相邀,我或可修书一封至安平,却不知是否有效。”

颜良问道:“安平?博陵崔氏居于安平?那倒是巧了,我从兄讷见为安平丞,季珪兄可修书一封,我亦去信从兄处,请其代我上门延请,或能动其前来。”

崔琰道:“如此,便依明府之言。”

颜良哈哈笑道:“季珪兄果然交游广阔,识得殊多俊杰之士焉,看来我这一路上少不得要向季珪兄多多讨教,看看还能不能捡个漏。”

崔琰对颜良如此臭不要脸也是暗暗擦汗,只得报以一个苦笑。

其后一路上,颜良不停拉着崔琰品题人物,且不止是冀州之内,还包括冀州之外。

颜良前些时日在家中回忆三国志上的知名人物,但有很多只记得个大概,这次正好拿出来一一问崔琰。

崔琰果然交游广阔博闻强识,对其中不少人物都有所耳闻,知道这些饶生平来历。

这也帮颜良好好修补了一下他的人才招募计划表,待到来到上党时,虽然还没见上张臶,但颜良已经大呼不虚此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