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文吧言情小说网 > 古代言情 > 三国求生手册 > 第526章 渔阳太守的人选

泉州城中开始大兴基建之时,渔阳城仍旧打得不可开交。

虽然袁熙战意迫切,然而以他的实力和低迷的士气,仍旧没办法撼动哀兵鲜于辅的城防。

对于两百里外的战事,颜良的兴趣并不大,只是例行听取一下前线情报人员传回的报告。

在颜良看来,渔阳城只不过是个内无后继之力,外无援兵的孤城,幽州乱事大局已定,再也没有机会翻盘。

所以他已经着眼安排战后事宜,研究如何为自己牟取最大的利益。

颜良在马城、大宁城的安排做得十分巧妙,既不染指三城的政务,将他们尽数归还给上谷、代郡,又留下一支兵马经营牧苑,对三城形成实质上的影响力。

然而在渔阳、泉州,他却没有理由复制这个模式。

只因渔阳离开幽州治所蓟城太近了,与广阳郡直接相邻,在袁熙的眼皮子底下绝难瞒过海。

颜良又不甘心自己忙活了半,全部为他人做嫁衣裳,更因为津港的重要性,使得他有不得不在渔阳预先布置的理由。

当然,这所有的安排布置都不能显得太刻意,又要做得让所有人都不出个不妥来。

为此,颜良颇为花费了一番心思,组织幕僚们建言献策,商议办法。

经过一番讨论后,大多数幕僚都以为,当积极影响此战之后,渔阳太守的人选,要让一个与常山相善的人来出任。

颜良对这个提议十分认同,然后便让他们继续商议应当推荐谁来出任渔阳太守。

要渔阳太守的人选可不容易,渔阳有七万户左右,四五十万的人口,是幽州仅次于涿郡外户口数最多的郡国,又是边地,太守起码要资历深厚,且有一定担当才校

这样的人选本就不多,再加上要与常山相善,那挑选的余地更。

幕僚们经过好一番探讨,最终列出三人供颜良参考。

第一个人选是辛毗。

辛评、辛毗兄弟颇受袁绍重视,各任要职。

辛毗担任常山长史已经快一年了,在任上协助颜良把政务处置得妥妥当当,于公于私与颜良的关系都十分融洽,是个不错的人选。

第二个人选是崔琰。

崔琰原在袁绍幕下为骑都尉,其后辞官游历,受颜良诚意相邀加入常山,出任井陉令。

崔琰在任上兴教化,开煤矿,劝农桑,可谓是一员干吏。

他在幽州本地名声极佳,出任一郡太守当也不是问题,也是个不错的人选。

第三个人选是崔钧。

起崔钧那可就牛逼了,他是太尉崔烈之子,曾任虎贲中郎将、西河太守。

在当下,以崔瑗、崔寔、崔烈、崔钧为代表的安平崔氏可要比崔琰的清河崔氏显耀得多。

崔钧十几年前就担任过二千石太守,且并州西河郡也算是边郡,有与胡族打交道的经历。

所以从资历与人望而言,崔钧简直无可挑剔。

当颜良看到幕僚们呈上的三个人洋,稍一考虑便选择了崔钧。

因为辛毗与崔琰都与常山太过亲密,虽然二人都曾是袁绍的人,但若是颜良推荐自己常山的官员出任渔阳太守,肯定要受袁氏的忌讳,也不容易让袁熙接受。

只有崔钧与常山是若即若离的,虽然因为颜良派人去荆州招募人才,崔钧才得以返回冀州,但他至今都未曾答应担任任何职务,只是在六山学院与张臶研究学问,近些时日更是返回安平家中祭祖探望。

颜良以为,崔钧更适合担任渔阳太守,也比较容易获得袁绍与袁熙的认可。

一旦决定了后,颜良便让人带信给身在博陵郡安平县的崔钧,请他来泉州一晤。

崔钧离开冀州老家时间已久,父亲崔烈早就亡故,兄长崔均也病逝了十年,家中已经没有直系亲属,关系最近的是叔父崔寔这一系的后人。

所以他回到安平后,在祭典了祖宗,为父、兄修治了墓地后便无所事事。

在厌烦了那些士族间十分低俗的饮宴后,敲收到颜良的信,崔钧就欣然而往。

从安平县到泉州十分方便,有两条水路可供选择,一条是县北边的泒水,一条是县南边的滹沱水。

泒水源出后世五台山附近,经过常山最北边的南行唐县、中山国、博陵郡、河间国,最后从勃海郡入海,入海口就在巨马水南边三四十里外。

滹沱水大家就更熟悉了,也是发源于并州,流经常山境内的灵寿、蒲吾、真定、九门、藁城县,再经钜鹿郡、博陵郡、安平郡、河间国,最后在勃海郡内与漳水汇合,入海口也在泉州南边百里左右。

从两条水路的距离上,肯定是走泒水比较近,走滹沱水要绕些路,但崔钧还是走的滹沱水,正因为他搭的是常山国的运输船。

这批运输船从房山出发,带上不少铁农具、甲胄刀剑等补给物资,正好途经安平。

当崔钧所坐的船只从漳水入海,沿着近海稍许向北航行了不久,就看到了巨马水北侧的大片空地上满是工人、车辆,正在平整田地,修治道路。

得知崔钧来到的颜良亲自带着属下在码头上相迎,可谓是给足了崔钧面子。

“州平贤兄,许久不见,这次回乡的感受如何?”

“哎,一去十余载,都快要不认得家乡的路咯!”

“呵呵,看来是我冒昧打搅了贤兄的回乡之旅了?”

“无妨无妨,我正好在乡间闷得发慌,正想到处走走。立善贤弟,这附近怎么有这么多人?他们都在忙活些什么?”

“好叫贤兄知晓,此处正要修建一座庞大的港口,我谓之津港。津港建成后,将成为幽冀交界处最为繁华、来往船只最多的港口。”

崔钧走南闯北这么多年,当然清楚一座港口的重要性,赞道:“原来立善贤弟不仅仅是来平灭渔阳乱局,还有着造福地方之心啊!”

颜良打了个哈哈道:“眼下常山国中的商旅辐辏,我也是想为常山的商队寻一个稳固可靠的出处罢了。”

二人边走边聊,很快就回到了泉州县寺郑

分宾主坐定后,崔钧也不多虚套,开门见山道:“不知立善贤弟此次召我前来有何事情?”

颜良道:“乃是为了渔阳半百万元元众生的福祉也!”

颜良所言为了渔阳百姓的福祉,其言外之意便是想要推举崔钧出掌渔阳。

虽然在信中颜良并未言明,但一起送来的庞统、徐庶信中却暗有所指。

加上崔钧老于世故,心里早就隐隐有所猜测。

崔钧心中并不是不感兴趣,不然也不会巴巴地往泉州走这一遭,但他还是需要保持矜持,道:“渔阳百姓又何须我一介闲散鄙夫操心。”

颜良道:“州平贤兄此言差矣,渔阳被鲜于辅霸占多年,地方百姓深受其扰,又经历了此番战事,正是百废待兴之时,且北边还有胡族骚扰,地方不靖。

我遍观河北四州,唯有州平贤兄有此声望,可以镇得住地方士族,有能力可以治理好地方应对得了胡族。

如此,则渔阳太守,舍贤兄其谁乎?”

被颜良当面吹捧,崔钧心里喜滋滋,但仍旧道:“我离开河北久矣,怕是士人们早就忘记了由我这一号人物,哪里能让河北士族心悦诚服呢?”

颜良道:“贤兄过谦了,故太尉声名远播,贤兄亦名扬下数十载,岂是虚与,如今重返故土,正当有所作为,再振安平崔氏的名声,岂可畏首畏尾,顾虑再三?”

事不过三,崔钧也不再推

共2页/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