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文吧言情小说网 > 古代言情 > 三国求生手册 > 第564章 贺喜

第564章 贺喜

推荐阅读:

初成时,在下家中便遣子弟数人前往抄录,共录得四十六卷,乃成我常氏传家之宝。

其后我常氏虽颠沛流离远走他乡,然这四十六卷书册一直保存完好,如今在上党族人手郑

若是将军真欲令太学石经于常山重现,在下可央请常氏族长,拿出石经摹本供将军校对查看。”

杨俊也道:“在下虽家中没有石经全篇摹本,然在太学求学时也曾抄录过所学本经《仪礼》与《论语》,若将军有需,在下可代为校正。”

颜良要copy太学石经之事还是第一次在大庭广众之下提出来,崔琰、刘劭、王粲、荀纬、司马芝等人纷纷表态愿意出一份力。

颜良笑道:“哈哈哈!那可就太好了,某先谢过诸位,待石经重现,自当将诸位所作的努力记录于上,让后人知晓诸君对文化传承的帮助。”

只有张臶显然还不太满意,道:“将军此举固然有大益,不过与当日对老夫的许诺还是有些出入啊?”

众人这就好奇了,当初为了校订太学石经可是花费了蔡邕卢植等贤才整整八年多时间,其难度可想而知。

虽然颜良只是想把太学石经整理,复制在常山,但校订、刊刻等工作仍是十分巨大。

对此张臶还觉得不满,那当初度辽将军到底许诺了些什么?

颜良哈哈笑道:“张公且稍安勿躁,容我再问一问。”

“行之,青州那边进展?”

陈正除开担任元氏令外,还负责常山内外的情报工作,其中有不少事关青州。

不过陈正显然从当前聊起的话题中知道了颜良问什么,答道:“原本还没进展,不过在下去往泉州的那些时日,又再度派人前往联络,终于是动了东莱左氏,让他在泉州开设一个造纸坊,将造出的纸张行销幽冀。”

陈正所的东莱左氏是当代造纸世家,其家所产的左伯纸驰名下,为广大士人所好。

在汉朝,虽然早就经过宦者蔡伦改进纸张工艺,然制作成本偏高,制作出的纸张质量参差不齐。

若是那些质量次一些的纸张,用来书写时会晕染墨迹,还没有竹简方便。

这也是当今之世纸张迟迟未能全部替代竹简的原因之一。

颜良闻言笑道:“这左子邑倒是谨慎微,邀他来常山不肯,邀他到泉州便肯了?”

陈正道:“泉州与东莱都濒临大海,舟船来往十分便捷,想来他也是如此考虑。”

一旁的崔琰插话问道:“将军与召东莱左氏造纸,可是想要以纸书抄录经典?”

颜良道:“然也!纸书较之简书轻便数倍,季珪兄以为如何?”

崔琰道:“简书固然笨重,然较之纸书、帛书等物更易保存,倒也不上孰优孰劣,且纸张有好有劣,非是所有纸张都便于书写。虽然左氏造纸之术精湛,然价格高昂,恐倒不利于经典传播啊!”

颜良道:“纸张价格高昂,乃是因为纸张产量没有提升上去,只消可以量产,这成本势必能降下来,工艺嘛也可以一直改进,直至能够满足书写要求。

想那蔡侯、左氏,亦不过是反复钻研方才改良造纸术,我辈自当在前饶基础上继续精进才是。

在我看来,左氏既然敝帚自珍,那就毋须理会,另行招募造纸匠人,在常山新开一个造纸坊,由燧人学院师生帮忙改良,待造纸术大成后,便用所造之纸来传承各个学院的知识,岂不美哉?”

崔琰道:“此法大善,我井陉多林木,又近水源,又有煤炭,乃是造纸最佳所在,还请将军将造纸坊建在井陉。”

颜良笑道:“季珪兄倒是精明,这就想着为井陉谋利了。”

一旁的常林、杨俊等人这才反应过来,纷纷道:“栾城、南行唐也适合造纸,请将造纸坊建在我处。”

颜良道:“诸君莫争了,此事要一步步来,先在燧人学院附近建个作坊,用来改进技术,待有所成就后,方才要扩大规模,依我看,每个县都建一个也不是什么难事。”

众人都面面相觑道:“建这么多造纸坊,造出的纸张能有销路么?”

颜良笑道:“若是这些纸张用来给诸君书写,自然多有富余,可能销不出去,可若是纸张上若是都写有诸子百家经典,害怕销不出去么?即便常山本地销不完,大可以运去其他郡国,甚至下十三州销售,诸君大可不必担心。”

王粲问道:“将军的意思是要做成书籍来卖,这固然是个好主意,不过这抄书可得要累死人啊!”

一旁的常林颇有同感,当年抄录太学石经四十六篇,他家里就派了六七个子弟足足抄了一个多月。

不过颜良却一点儿都不在意,出一个大家都不曾听闻过的词语道:

“我有一法,毋须耗费大量人力抄写,此法名姜—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