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文吧言情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崇祯十五年 > 第677章 处置逮赋

刑部尚书张忻应声而出,站到殿中,摊开早就准备好的一张长纸卷,将御史言官和各地官府回报汇总,简略的念了一遍。

花酒地、在青楼一掷千金的逮赋者不但有,而且有三四位。家徒四壁,付不出逮赋的也有,所以马嘉植和戴明都没有假话。

御座上,崇祯帝脸色阴沉,对那些积欠朝廷税赋,却依然花酒地的逮赋者,他心中的愤怒超过殿中的任何一个人。知道他在宫中过的怎样生活?袖口补了又补,御膳也是难减就减,只为省下一点可怜的银子,但江南逮赋者却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比他这个皇帝还奢侈。江南的税官都是干什么吃的?各个官员都瞎了,聋了吗?

虽然张忻汇报的这些情况,他早就知道,但今日听到,心中还是忍不住涌起怒气。

张忻继续汇报。

对一些确实无银,且欠赋时间五年以上的困难户,由在地官员和御史们共同核准,进行了减免,到现在为止,刑部尚没有发现其间有以权谋私,徇私包庇的情况,各地也没有接到相应的诉状。

而对于有财不付,逮赋折合粮价超过一百两银子的顽固分子,各地官府和御史的处置不一,像马嘉植就是直接查封财产,限期交纳,不惧任何压力和服,宁波知府徐懋曙全力配合,正是在两饶共同努力之下,宁波府才一举收回了八成的逮赋。

宁波知府徐懋曙,或是一个可用的人才……朱慈烺记住了这个名字。

御座上,崇祯帝也在微微点头。

和马嘉植不同,大部分言官御史都顾忌逮赋者的后台,一味软处理,并不敢采取强硬手段,加上在地官府不是太配合,所以效果十分不好,逮赋者只是愿意缴纳少部分的逮赋,再多了就开始哭穷。

直到了十月份,为了仕途也为了尊严,一些御史言官不得不采取激烈手段,也开始查封财产,这其中就有兵科都给事中张缙彦,只不过南直隶的水深超过他的想象,他逮赋没有追到多少,却把自己送进了医馆。

除了张缙彦,还有其他御史遭到了攻击,张忻一一明,并要求各地严查严惩。

而江南士绅没有束手待毙,他们对御史言官查封财产之事,非常不满,认为御史们查封财产是“妄刑”的弹劾奏疏雪片般的飞入京师。

张忻今日要的就是此事。他认为,御史言官衔“圣命”出京追赋,查封财产,于法有据,不是妄刑。

张忻完就退了回去。

朝堂静下来。

虽然崇祯帝一句话没有,脸色也平静,但众臣却能感觉到他的冲怒气。不过崇祯帝终究是忍住了,环视群臣,淡淡道:“马嘉植不徇个人私情,不惧流言,忠体为国,收回八成逮赋,朕心甚慰,着赏银五十两,擢为都给事郑”

“谢陛下。”

马嘉植没有惊喜,反倒是有些惶恐,跪下来,对着崇祯帝深深叩拜。

等马嘉植退下,周延儒轻轻咳嗽了一声,再次出列,向御座上的崇祯帝拱手行礼:“陛下,臣以为,马嘉植该奖,那些钓职守,只收到两三成的御史给事中也应该予以重罚,”

崇祯帝不话。

言官们相互一望,目光里都是不满。

周延儒只当没看见,转头看向吏部尚书:“吏部什么意见,吧。”

吏部尚书,白发苍苍的郑三俊站了出来,捧着笏板向崇祯帝禀报惩处的方案。出京的御史言官,追逮不到五成者,罚俸三月,不到三月者,罚俸半年。追到五成以上者,赏银二十两,七成以上者,赏银四十两。

听到惩罚并不重,言官都又默默了--所有人都知道,郑三俊虽然不是周延儒的党羽,但却是周延儒的同盟,郑三俊这么,应该事先经过了周延儒的同意,既然周延儒并没有打算重罚,他们也就没有什么好怨恨的。

朱慈烺听的眉头一皱,这明明就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嘛,出京一年,毫无成绩,只罚这么一点俸禄,怕是不够他们收受贿赂的零头。

目光看向御座上的崇祯帝,发现父皇面无表情,好像根本没有察觉到周延儒的纵放之意。

“都察院怎么看?”周延儒又看向左都御史李邦华。

就官员的惩罚,吏部独自做不了主的,还需要都察院的参与。

左都御史李邦华出粒

相比于吏部,都察院的处罚就严厉多了,不但要追查御史言官们是否和地方勾结,纵放逮赋者,而且明定追逮不够三成者,应该在京察时定为丙等---听到此,那些不合格的御史言官都是脸色大变。大明考核官员,外官三年一考,谓之“大计”,京官每六年一次,谓之“京察”,一旦被定为第三级的丙等不合格,就要被革职。

而一旦在京察中被革职,官员尤其是六七品的御史言官,几乎很难再有出誓机会,等于是再也不能当官了,所以这个处罚不可谓不严厉。

不过京察的权力主要在吏部,都察院并不能决定,即便如此,也让那些没有合格的御史言官们听得心惊肉跳。

李邦华完,退了回去。

朱慈烺淡淡看着李邦华,心御史属于都察院,李邦华身为左都御史,乃是言官之首,但他却不袒护属下,如此风骨,令他敬仰,殿中群臣可以托付重任的,也就只有李邦华了。

朝臣都看向周延儒。

现在,户部吏部,都察院都了自家的意见,该内阁做总结了。

周延儒清清嗓子,向崇祯帝深深一鞠,开始内阁的意思。

比起吏部和都察院,内阁的处置比较适中,除了斥责和罚俸之外,所有不够五成的御史言官,明年要继续出京,仍往原地区追逮赋,追不到八成,不得回京;而五成之上的则是要抽签交换地区,任务也是八成。总之一句话,明年御史言官大部分还是要出京,而且最少又是一年。

言官微微骚动。

朱慈烺心中却是明白,作为首辅的周延儒其实也不希望言官在朝中碍手碍脚,原因也简单,在大明朝,能令首辅低头的,除了皇帝之外,就只有言官了,连张居正那样的牛人,在被言官弹劾之后,也不得不暂停职务,向皇帝上疏请罪,至于那些被言官弹劾,立刻就上疏辞职的首辅,更是数不胜数。

就制衡相权来,言官是必不可少的存在,但就现在亟需平稳的乱局来,言官就显得有点碍事了,如果是一个中规中矩的储君,朱慈烺绝不会希望首辅将御史言官们遣出京师,那样一来,相权有不受监督的危险,不过朱慈烺本身就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储君,如果言官们留在京师,第一个要监督的恐怕不是首辅,而是他这个储君。

也因此,虽然明白周延儒的机心,但朱慈烺并不点破。

“准。”御座上的崇祯帝道。

朱慈烺心中一动,登时明白,对言官的处置,周延儒和父皇肯定已经是商量过了,所以父皇才会毫不犹豫的准许。

朱慈烺和周延儒都不希望言官碍事,崇祯帝好像也有这种意思。明朝的首辅和唐宋的相,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因此崇祯帝并不担心周延儒的相权不受控制,别的不,只要崇祯帝愿意,一个口谕就可以令锦衣卫拿下周延儒,而周延儒没有丝毫的反抗能力。

最重要的是,言官们出京一年,只收到三五成的逮赋,这实在是让崇祯帝愤怒,他感觉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如果令言官们舒舒服服,来年继续留在京师,那以后再令官员出京,官员们还会尽心吗?

所以不能放过。

“是,”

言官们虽有很多不满,但却也不敢什么,一来崇祯帝已经准了,二来比起都察院直接

共2页/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