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文吧言情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崇祯十五年 > 第745章 演习

五月很快就过去,月末之时,出使辽东的马绍瑜派人传回消息,并有专门的奏疏呈送,建虏对大明收敛辽东将士尸骨之事,已经原则上同意,并也会派冉大明,收敛去年战死在潮白河的建虏八旗士兵的尸骨,不过具体细节还需要双方继续敲定--比如官员的等级,交接的地点。

另外,建虏虽然不同意用洪承畴祖大寿换取阿巴泰,不过对于用战马换回八旗俘虏,甚至是阿巴泰父子三人之事,建虏方面好像并不抗拒。

消息传开,朝堂上立刻又掀起一轮激烈的讨论,对于前者,朝臣们没有争议,都认为应该尽快将辽东将士的忠骨运回关内,厚葬,立碑,以祭奠他们的英勇;但对于后者,战马换战俘之事,朝堂上下却是意见不一,非议多多,有人,我大明战马再是短缺,也不能放虎归山,应该将阿巴泰父子三人连同建虏俘虏,全部斩首,以彰显我大明的国威,祭奠那些战死在辽东的忠魂,并为历次建虏入塞,死在建虏马蹄下的百姓报仇。

幸亏朝中的御史和言官们都已经出京,又有吴甡李邦华等饶压制,加上知道换俘乃是太子的提议,因此此种意见并没有在清流之中形成风潮,即便如此,一连几,朝堂上也是鸡犬不宁。

从内心里,崇祯帝绝不是一个莽撞没有理智的人,不然他不会默许杨嗣昌乃至后面的陈新甲和建虏议和,但崇祯帝最大的问题,就是太爱惜自己的名声,没有肩膀,顶不住压力,压力够大,他就会退缩,作出违心的选择,就如南迁一样。

换俘之事,在朝堂上压力并不大,朱慈烺又不止一次的谏言,明换取战马的好处,崇祯帝才能做到隐忍不发,不为清流们慷慨激昂的表情所触动。

六月,京营大演习。

关于演习两字,当然是朱慈烺借鉴后世而来,不但京营要演练如何应对建虏的入塞,百姓们也要演习在建虏入塞后,如何快速的躲进距离最近的城池,就像是后世的地震演习一样。不过朱慈烺的后一个建议,被崇祯帝和内阁毫不犹豫的拒绝了。

理由是太子的建议扰民,会增加恐慌,不利于时局的稳定,朱慈烺只能退而求其次,要求地方官员必须熟稔建虏一旦入塞,各村各乡的百姓撤往城池的最佳路线,并要向百姓们宣导,保证事情有变之时,百姓们不会慌不择路,四散而逃,以至于不得其法,最后为建虏所获。

而对前一个演习,崇祯帝也是有疑虑的,直到朱慈烺搬出成祖皇帝当初在北郊演习的例子,又京畿新建了棱堡,京营需要提前适应,兵部尚书冯元飚又表示支持之后,崇祯帝才算是点头,不过对演习所要花费的钱粮,却是严格控制。

到现在为止,京营兵马合计在七万人左右,除留下八千右柳营守城,朱慈烺将剩余的兵马全部拉出城外,在城郊校惩西山周边,进行守城,伏击,野战三个项目的实战演练,并彼此对抗,而为了创造实战的效果,对演习可能造成的一些伤亡,朱慈烺也予以默许。

太子在京营所为,是从来都没有的。官员议论纷纷,百姓惊奇不已。

虽然在演戏开始之前,顺府衙就已经贴出告示,晓谕京师百姓,京营要在京郊附近进行实兵演习,若是听到炮声和杀声,大家不必惊慌,但京郊的大动静,还是让城中的百姓慌了好几,都怀疑是不是建虏又打过来了,直到时间渐渐过去,京师没有戒严,城门正常开启和关闭,一切如常之后,百姓们才渐渐安定下来。

此后,开始有胆大之人结伴到京郊观察京营演习,虽然有京营士兵把守路口,不许他们靠近演习现场,隔着那么远,只能听到偶尔的炮声,根本看不到什么,但却依然无法阻挡人们的兴趣,或者,人们不是去看演习的,而是去看太子的,京师传言,太子此时正在西山大营,亲自指挥京营演习呢。

演习就是实战,这是朱慈烺制定的演习宗旨。两个战兵营,或者是两个千总队的对抗,都要尽可能的贴近实战,为了防止将官们有所顾忌,对演习的不了解,朱慈烺亲自召集将官们训话,同时也亲自监督。

演戏整整持续了一个月,到七月初才结束,而这是麦收之时,所以在欣喜京营演习圆满完成的同时,朱慈烺心中却也是升起了忧虑--京畿旱情一直在持续,田中无水,各处麦田早早就泛黄,麦粒都是憋的,今年的收成怕是大受影响,连带着玉米的长势也受到一些影响,幸亏去年疏通的几条河流,源源不断的灌溉着周边的田地,挽回了相当大的损失,不然今年的减产会更严重。

而从陕西传来的消息,旱情蝗灾持续加重,更令人忧心的是,连过去风调雨顺,是大明粮草的南直隶和湖广,也出现了一些灾情,今年粮食收成会受到影响,真可谓是雪上加霜。

唯一让人欣慰的是,去年灾变和民变的中心,中原河南等地却是风调雨顺,不得还会是一个丰年,安置在河南的百万流民,在分到田地的同时,也看到了未来生计的希望,在进入七月,麦收开始,百姓们手里陆续有粮之后,各种以工代赈的工程也渐渐停止———各种以工代赈的工程,耗费了朝廷大量的钱粮,老实,朝廷真的已经快要支持不住了,若没有太子从张家口抄家来的钱粮和京惠商行的鼎力相助,中原河南百万流民,不可能这么顺利的度过危机。

演习期间,朱慈烺每日都按时收看各地发到朝廷的邸报,因此下局势都在掌握中,河南形势转好,陕西和南直隶却有灾情加重的迹象,不过这并不是他当下最忧心的事情,今冬建虏的入塞,才是悬在大明头上的利剑。

而作为建虏入塞的风向标,马绍瑜袁枢在辽东的谈判进程,是他时时关注的重点。

今日刚刚传来的消息,关于交还战死将士尸骨的事情,双方已经达成了一致,建虏准许大明辽东官员亲到松山锦州一代,收敛战死将士的尸骨,与之对应的,建虏也会派一个官员到大明京畿,收敛战死在潮白河建虏八旗的尸体,潮白河之后,所有战死的建虏,连同蒙古八旗,都被朱慈烺挖掘万人坑,予以埋葬之,当年战死在辽东的大明将士,很多也是被建虏统一埋葬,化为白骨,想要知道谁是谁,已经不可能,只能是总体蓉,

而有身份的人物,如曹变蛟邱民仰王廷臣等人,当初被建虏单独下葬,战死在潮白河的建虏亲贵满达海也是如此--相比较于曹变蛟等人,满达海的身份更特殊,也是建虏快速同意交换尸骨的原因之一。

……

沈阳。

建虏礼部。

不同于以往,今日参加谈判的马绍瑜和袁枢,不再只是带了两个文书,而是全体出动,使者团中,所有七品以上,有官身的官员都穿戴大明官服,坐在了桌前---这不是建虏恩赐,而是三个月谈判,马绍瑜和袁枢据理力争,加上建虏想要缓和气氛的结果。

从半月前开始,除了不能走出驿馆,去往建虏礼部谈判之时,须由建虏重兵戒护隔离之外,大明使者团最初受到的一些限制逐渐取消。

而在大明使者团的对面,负责谈判的建虏礼部也从以前不知名姓的无名卒,变成了大汉奸、建虏礼部侍郎范文程。

范文程亲自出马,当然是奉了黄太吉的旨意,一来是凸显大清谈判的诚意,即便明国派来的只是郎中,他们也愿意“以上对下”,和明国使臣进行面对面的谈判,同时也是亲自掌握谈判的进程,照黄太吉的命令,麻痹明国使臣,在不知不觉中,将整个谈判拖延到十一月。

对于范文程之名,马绍瑜和袁枢都是知道的,马绍瑜有所“克制”,袁枢却忍不住的在谈判之中,有意无意的透出嘲讽,范文程听了脸色阵青阵白,不过却也不发作。

七前,就各自收敛将士尸骨之事,双

共2页/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