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文吧言情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洪荒帝俊灭天道 > 第八十八章 铁尺直断。

陆压见得众人为此忧心忡忡,取出一尺,此尺宝光腾腾,祥云聚拢,护住周遭,漫瑞气随身,隐约有麒麟献瑞之象。

“诸位莫要忧心,贫僧却是有一良方,贫僧无意得到一根后灵宝,取名‘铁血丹心尺’,这尺虽然是后灵宝,但是如果有了立教功德的注入,却是可以进化,升级成为后功德至宝。这样便可以成为儒门镇压之宝。”

孔子道:“好名字,铁血丹心,忠君爱民,日后必会深受儒家弟子的喜欢。”

儒门孟子另四人也点点头,深表赞同。

孔子抚摸三尺白须言道:“既然帝师如此拳拳之心,一心一意为下苍生着想,我儒门也不能拖拖拉拉,让人耻笑。”

陆压笑着道:“即是如此,请各位对地立誓,加持‘铁血丹心尺’!”

孔夫子等儒门五贤朝陆压感激一拜,而后踏步而出,横跨无量时空距离,来到春秋阁外。

孔子沧桑明眸观照虚空,俯瞰无量山河社稷,心有所动,朝一指,丹口微启,遍宣法言:

“苍在上,厚土在下,儒门开创之人孔仲尼不才,有感人族疾苦,而不得红尘之救济之途,由此以‘仁、义、礼、智、信、孝、悌’为根本,宣扬教化,赞誉君子之德,鄙夷人之心心。

“秉承中庸之德,不偏不倚,摒弃偏听偏信、厚此薄彼。孔仲尼知道人微言轻,却也心怀下,虽然远离庙堂,却也心忧下,因此着书立,以正人心。

“为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今立下儒门,以丹心尺为镇压儒门气运之宝,地鉴之!”

完,孔仲尼带领孟子四人跪伏在云海间,朝青三跪九叩,随后又朝沃土三跪九叩,而后肃然起身,矗立地之间。

外两片一片彩霞光射到‘铁血丹心尺’上,自是上感应孔子的誓言,丹心尺作为儒门镇压气运之宝,降下功德以示见证。丹心尺‘受了这份功德,气势晦涩,宝光转暗。

陆压知道这这丹心尺已经向后功德巨宝进化了。

孔夫子头顶书页翻转加,诗、书、礼、乐、春秋等上古文章浮现,微言大义,尽显文章之道德,股股瑞气垂落,越显得孔仲尼仙风道骨,威武不凡。

孟轲头顶一股浩然正气扶摇直上九万里,浩浩荡荡,光明正大,惶惶威德,一柄铁尺悬浮,上面华丽文章书录,洋洋洒洒,数万之字,一个个蕴含莫大至理,似乎阐释着地秩序、宇宙根本,让人为之沉迷而心生敬仰。

浑身浩然之气喷涌如潮,浩浩荡荡,席卷整个春秋阁,诸妖魔鬼怪见之即死,诸邪避退,唯恐避之不及,当真是威严庄重。

子思,一道图卷凭空浮现,上面清光弥漫,毫光闪烁千峨冠博带的儒门学子手捧《中庸》华篇,摇头晃脑,刻苦诵读,漫霓虹,烟霞散彩,诸大道神韵勾勒,清晰可辨,片片瑞彩如同羽毛飞絮般坠落,地一片祥和。

浩大云光滚动如潮,浩浩荡荡,绵延不绝,朝孔子涌去,气息中正平和,不偏不倚,公正无私,以成大德。

荀子头顶烟波浩淼,恍若迷雾遮掩中的洞庭湖,一座学府矗立云海间,若隐若现,一个浩大牌匾高悬,细细一看,却是‘稷下学宫’四个大字,龙飞凤舞,银钩铁画,散毫光,尽显思辨之气千气芒冲而起,先道韵密布虚空。

五股地浩然之正气汇集到丹心尺。只见丹心尺无限放大,投影于地间,整个洪荒所有的儒门书生似乎都看到了铁血丹心尺,无数浩瀚正气如同倦鸟归朝般飞与丹心尺郑

此尺经过功德注入,现在得了儒门五贤誓言功德,洪荒众多儒门书生信仰,成为儒门无上功德圣器,万邪不沾,万法不破,威力无限接近圣人证道法器。

几人在春秋阁中密语片刻,不多时,两道流光从春秋阁中飞出,直落九,坠入人间界。

陆压从春秋阁出来,一道金光直接飞到西方灵山,压在山下的大日如来接过金光一看,哈哈笑道:“大事已成。”

燃灯闻笑而来,道:“呵呵,儒门以我佛门圣人本体菩提木为镇门之宝,欠我佛门一大因果,以后方便我佛门东传。”

燃灯现出自己五行佛果,诸佛在五方世界显化的一个个微型世界里驻扎,纷纷祈福祷告,赞叹燃灯大德和无量神功。

燃灯从佛国中拎出一个佛陀,这佛陀脱离佛界后化为一儒生。

这儒生相貌儒雅,文质彬彬,燃灯提一拱手,化为一道金光飞入大汉国广川郡董家。

转世取名董仲舒,自幼聪慧,博学多才,精通诸子百家,尤好儒学。

“博士”作为官职,初见于战国,秦继之,始皇有博士七十人,“掌通古今”,学识渊博。

但博士们学业各有专精,儒墨名法,甚至方技术士,都滥竽其间。

等到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学博士逃难隐居,秦廷的博士成了清一色的神仙方术之士和阿谀奉承之徒。

陈涉起义,许多儒生背着孔子的礼器投奔陈王,去寻找出路。孔子的八世孙孔鲋即为陈涉博士,最后还与陈涉一道捐躯,成为历史上为理想而献身的名人志士。

汉兴,儒生又投奔了汉朝,汉亦设博士之官,以安抚之。

汉高祖曾起用叔孙通制定朝仪,初尝儒雅的美味,由于忙于剿灭“残匪”,干戈未解,未暇大兴儒教。

孝惠帝、高后之时,“公卿皆武力功臣”,不容书生分羹。

文景之时,名士硕儒颇有为博士者,如《诗》有博士辕固生、韩婴,《书》有博士张生、欧阳,《春秋》则有胡毋生、董仲舒。《孟子》、《尔雅》、《孝经》亦有博士。

但“文帝好刑名”,“景帝不任儒”,“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他们只不过具员领俸,没一个受到重用。

再加之“窦太后又好黄老”,诸博士不仅难以儒业得幸,而且还有触忌犯讳之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