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文吧言情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洪荒帝俊灭天道 > 第九十章 一樽山河还一樽。

接下来窦婴田蚡亦免职反省。

申公以老疾为由,旋归故里,明堂之事不了了之。

整个建元时期,儒学都受压抑,在艰难中挣扎。

直到窦太后亡故之后,儒学才真正迎来了复苏的春。

建元六年五月,窦太后驾崩,黄老之学的最后一个顽固堡垒消失了。

六月,武安侯田蚡复出为丞相,坚冰已经打破,阻碍已经消除。

当时,窦太后驾崩,武侯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子三公,封平津侯,下学士靡然向风矣

元光元年,汉武帝又令郡国举孝廉,策贤良,而董仲舒以贤良对策。

汉武帝连问三策,董仲舒亦连答三章,其中心议题是人关系问题,史称《人三策》(或《贤良对策》)。

董仲舒以其滔滔不绝的口才和充足的理论准备,借助于可以自由阐的春秋公羊学,投武帝之所好,公开援道入儒,终于在融合儒道、用道家和阴阳家的思想资料充实、挥儒家义理的基础上,建构了一个让武帝心醉的既有儒家的三纲五常又有道家的地、阴阳、四时。

其中既有儒家的改正朔、易服色的有为又有道家的以无为为道,以不私为宝的无为的崭新的儒学思想体系。

从此,儒学正式成为神教,开始神化,真正占据中国官方哲学,儒学大兴起来。

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使得儒学成为官方哲学,因此引导下学子纷纷改弦易张,从师儒学大家,儒门开始大兴。

春秋阁中,依旧是简简单单,陋室茅屋,不见白玉,不现金银,唯有浩瀚典籍,竹香之气袅袅,沁人心脾,浩然之气喷薄,地安宁。

孔子盘坐一草席之上,白须垂胸,面若孩童,红润晶莹,谦谦君子之风,尽显无疑,望着从人间界冒起的股股信仰愿力,五光十色,气芒冲,心中欢喜,对陆压言道:“果然不出菩萨所料啊,人间界人主认可儒学,我儒门这才真正摆脱诸子百家,独树一帜,成就显赫地位,多谢圣师相助!”

一旁的孟轲也是点点头,鹤苍颜,浩然之气若隐若现,散着让妖魔鬼怪心悸的气息,炽白浩然正气惶惶大气,凝结在头顶,形成一杆春秋笔。

春秋笔,身形浩大如山峰,笔锋犀利如剑芒,上面上古道韵密布,地至理汇集,彰显的是圣贤文章,大德之功,笔则笔,削则削,字寓褒贬,不佞不谀,使乱臣贼子惧

春秋笔在一卷卷竹简之上行云流水、银钩铁画,一个个古朴、简洁的历史评语被书写,每一个字必定分褒贬之意,微言大义,断人品行,直叫地人神鬼而惊惧不已。

孟子亦是朝陆压微微躬身道:“却是如此虽然儒学自从春秋时代就已经诞生,历经战国纷争、百家争鸣的时代,而成为显学,却是未能成为帝王之学,为下万民请命。

“后来,西陲之国秦国励精图治,采用法家之言,而终成霸业,一统四分五裂的中原腹地,开创大一统时代。

“严刑峻法,六国余民不服,乱象丛生,始皇崩,而下揭竿而起,秦历二世而亡,法家之言人人厌恶而痛绝。

“沛县粗野之人刘邦应势而起,广纳贤良,重整山河,开创汉家下,却是下凋零,百姓不堪重负,黄老之学应时而为,无为而治,治大国如烹鲜,慢火细炖,缓缓图之,下逐步恢复元气。

“要不是菩萨妙棋一招,我儒门兴盛之日还未可知啊!”

其他人望着虚无之中渗出的万千道瑞气和至妙的玄黄功德,更是面露大欢喜,头顶书香之气喷涌如潮,浩浩荡荡,吸纳吞吐这些地间奖赏的教化功德之气,一个个变得宝相庄严,遍体生香,澄净似琉璃,无垢无碍,清净不漏,诗书礼乐之美德传遍大千世界,震动无量乾坤。

陆压但笑不语,片刻之后,才对面带喜色的孔子言道:“如今儒门大兴,气运陡增,夫子身为一教之主,将来必定名垂青史,流芳百世。不若趁着这股气势,成就三皇功德道果如何,坐镇儒门气运,此乃社稷之福民之幸啊!”

“甚好还要指望菩萨相助一臂之力。”孔子一听,却是毫不犹豫,满口答应了下来,如此好事,何必拖拖拉拉,其余诸位圣贤也是乐得哈哈大笑,分外欢喜。

“如此,事不宜迟,趁着这股东风,就把事情定下来吧,以免夜长梦多、横生枝节,孰为不美,善哉,善哉!”

陆压闻言回答道,不喜不悲,神情恬淡,恍若西方佛陀,蕴含无量智慧,看透生死,直照根本。

孔夫子哈哈大笑,从草席上起身,对陆压恭请道:“菩萨请!”

其余四位圣贤也是紧接着起身,侍立一旁,毕恭毕敬,朝陆压躬身行礼。

“无量尊,此事乃是地一幸事,当得无量瑞彩相贺啊!”

陆压也不矫情,谢过诸位先贤,手中九华杖一摆,流光溢彩千毫光绽放,璀璨之间,照耀大千世界,乾坤寰宇,根根尘丝渗入冥冥虚无之中,与大道冥合,杳杳不可知其玄奥。

轰隆隆,地感应,自降瑞华,边垂落万千紫气,如丝如缕,华美异常,地涌青莲,馨香氤氲,周围万里之内浮现万千神灵,一个个朝春秋阁朝拜,念诵无量华美篇章,赞颂咏叹大贤之德,震动地,响彻诸。

孔夫子见到如此无边胜景,朝陆压感激一拜,而后踏步而出,横跨无量时空距离,来到春秋阁外,沧桑明眸观照虚空,俯瞰无量山河社稷,心有所动,朝一指,丹口微启,遍宣法言:

“苍在上,厚土在下,儒门开创之人孔仲尼不才,有感人族疾苦,而不得红尘之救济之途,由此以‘仁、义、礼、智、信、孝、悌’为根本,宣扬教化,赞誉君子之德,鄙夷人之心,秉承中庸之德,不偏不倚,摒弃偏听偏信、厚此薄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