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住处,刘羲召集了关羽、张飞、蒋钦、周泰、丁奉五人前来,安排好美酒跟肉食招待。
刘羲给他们挨个斟酒,不准他们辞让。
他端起酒道:“能与诸位公事,乃是刘某三生之幸。
不过下无不散之筵席,过几日我们就要分道扬镳了。
刘某在此敬诸君一杯。
一谢诸君这段时日的相随相助;
二祝各位前程似锦;
三祈他日相逢,大家勿要忘记今日袍泽之情。”
关羽道:“大哥你这的是什么话?
你去长社任职,我必然相随的。
咱们不是兄弟,胜似兄弟,岂可贪图官禄而兄弟分离!”
张飞慨然道:“俺也一样。”
蒋钦周泰两人也连忙表达了追随之意,毕竟他们是刘羲招募的。
他们害怕刘羲离去之后,其他人因他们之前当水贼的经历,而排挤他们。
丁奉也答应跟随他,因为刘羲对他有知遇之恩。
其他人都选择相随了,他不跟随的话,岂不显得忘恩负义,让人耻笑。
刘羲摆摆手道:“你们的好意,我心领了。
我得罪了大太监赵忠,颍川郡守正是殉中人,此次升迁,不过是明迁暗贬罢了。
我已经决定辞官回乡了。
你们各位如今好不容易都有了官身,不必因我而丢掉大好前程。”
听到刘羲决定辞官返乡,蒋钦周泰丁奉三人心里都是一阵郁闷。
若是刘羲不出仕,那他们跟着他,如何建功立业?
可他毕竟是他们的恩主,如今若是一听他辞官,他们就不追随了,那不是让下英雄豪杰蔑视吗?
再他们除了刘羲,也没有什么靠山。
若是不追随他,以后只能一步步地慢慢熬资历。
所以三人心里都一阵犹豫。
关羽道:“大哥做得对。与其自投火坑,到时候被陷害,不如现在早一步辞官。
以大哥的名声,回到涿郡一样可以入仕。
而且幽州边地更好建立功勋。”
张飞道:“俺听大哥的,大哥去哪,俺就去哪。”
蒋钦三人听了关羽的分析,觉得有道理,刘羲这么年轻,就已经文名广为流传了,将来肯定前途更加远大。
三人也慨然允诺,愿意辞官相随。
刘羲满脸感动之色,不断相劝,最后勉为其难地答应了他们的追随。
临走前,他又跟八百亲卫好好相聚了一番,最终加上他原本的亲卫,有接近四百人愿意跟随他走。
这些人都是他结合了现代练兵理念,锻炼出来的。
他们个个识字,而且都有类似政委的角色负责洗脑,对刘羲忠诚度很高。
剩下四百人都是父母妻儿都在江东之地,实在不能远去的人。
他们都是满脸不舍,有的人甚至泣不成声。
他将这事禀告了卢植,是士卒们硬要追随他,他不忍相弃。
卢植答应了他,命他重新招募了四百新兵补充进来,另外还得负责这四百新兵半年的口粮。
刘羲连忙答应了下来,以四百新兵加上一些粮食,换取四百精兵,怎么都是合算的。
这种做法虽不合法,却合情理,武将们调职的时候,通常都要带走部分亲卫的。
只是以刘裟官职,带走四百人,显得太多了些。
这些除了挖大汉墙角,他还时常去跟鲁肃套交情。
两人如今已经是挚友状态。
得知他要辞官回乡,鲁肃表示赞同,出主意叫他可以多拜访下名士。
以他卢植门生的身份,和如今的文名,大多数的名士都不会拒绝的。
进一步扩大了名声之后,可以直接从幽州入仕。
边地夷狄众多,时常举兵袭扰大汉。
他正可以立下功劳,稳步上升,赵忠之辈也无法打压。
他这建议倒是跟关羽的差不多,也比较符合刘裟先期规划。
两人纵论下,谈古论今,十分投契。
刘羲觉得,以后只要有了一定的根基,应该还是有很大概率能够招揽到这位能臣的。
递上了辞官书后,刘羲在九江郡一直逗留到过了新年,才启程往荆州而去。
期间,刘禄已经到来,将四百将士带回涿县安置,只留下二十人作为亲卫相随。
他还禀报了刘羲,目前已经接济了徐庶的母亲,太史慈的母亲,还有典韦的家人。
太史慈本是军中将,得罪了上司,如今在辽东避祸。
典韦为友杀人,不知逃到哪里去了。
刘羲几人一路乘舟而行,慢慢悠悠地往襄阳而去。
半路上,刘羲找了个借口,特意绕路从义阳过去。
因为这里有着一位将来的猛将,就是魏延。
他早打听好了魏延家里的地址,趁着黄昏时候,去他家借宿。
魏延家里在当地算是富户,但也只是不入流的土豪而已,知道刘羲是游学的名士后,对他十分敬重。
魏延之父执意挽留他们多住了几日。
刘羲也如愿见到了魏延。
这时候的魏延还非常稚嫩,比他还两三岁。
一幅大红长脸,丹凤眼,倒是跟关羽有着六七分相像。
魏延年纪不大,却傲气冲,不过才十三四岁,就已经摸到二流武将的边了,确实值得自傲。
不过被刘羧人连翻的打击,弄得都快怀疑人生了。
其他几人他还可以安慰自己,自己年龄还,但是刘羲跟张飞和他差不多大,却能够随意吊打他,让他找不到借口。
打掉他的傲气之后,刘羲一番忽悠,魏延就答应跟着他混了。
魏延之父知道了刘羲是卢植的弟子,本身还是名士,所以对于魏延投靠刘羲,乐见其成。
没见刘羲手下的几员大将个个都是顶尖高手,他们都能投靠,自家子投靠过去,肯定不亏。
魏延跟随刘羲之后,刘羲他们经常教授他兵法武艺。
他确实有赋,没多长时间,已经能够在蒋钦等三人手下坚持几十个回合了。
也许是相貌跟脾气相像的原因,魏延最崇拜的就是关羽,不但武艺跟着他学,连用兵方式也跟他很像。
一行人路上剿灭了好几路山贼,慢慢走到了襄阳城,去了黄药师家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