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文吧言情小说网 > 古代言情 > 大唐孽子 > 第789章 热闹的文登码头(继续三合一,求月票)

在鸭绿江江口修建一个码头,主要用来各种个头。像是几人合抱粗的巨木,在我们登州已经不是那么好找,但是在辽东却是遍地都是。”

“真的?如果这样的话,那么我们登州的造船业将有望成为仅次于海贸的支柱行业,吸引更多的商家在这里开设造船作坊呢。”

苏成冠作为登州市舶郎中,自然是希望登州的海贸能够越来越好。

但是,海贸好的前提,其实还是要出海的船只够多。

与此相对应的,造船行业的兴旺,其实也是一件相辅相成的事情。

“是啊,昨天有一个长安来的大木材商家,还拿着楚王府王管事的名刺,专门来拜访了一下我。说是准备在登州开设一个大的木材加工作坊,还从东海渔业造船作坊专门下订了五艘巨大的运输船只。据说为了支持木材运输,东海渔业的造船作坊都是优先给商家生产运输船,这种适合木材运输的海船,一次性可以运输十几根巨木回来呢。”

“十几根巨木?多大的海船能够装下这么多巨木啊?”

苏成冠脸上露出了诧异的表情。

放在后世,直径一米以上的木头,绝对就可以算得上是巨木了。

但是,苏成冠很清楚淳于难口中的巨木,至少是直径两米以上,甚至是三米以上的。

这么大的木头,不说重量有多夸张,单单那体积就非常巨大。

怎么运?

“是的,我也不是很清楚到底是怎么装的,因为人家的这种海船都还在制作之中。但是我听说这些巨木,并不是每一根都装在船上面,而是像木筏一样被连成一片,由运输船在前面拖着。”

东海渔业的造船作坊,凭借着飞剪船起家,如今是稳稳的占据着大唐第一大造船作坊的位置。

如今它在登州、泉州和广州都有造船作坊,旗下的匠人和帮工数量已经突破了一万人,算是大唐有数的大作坊了。

各种新式的船只,普遍都是在东海渔业造船作坊发明之后,才被推广开来。

为了鼓励大唐造船行业的发展,基本上它们只会向大唐皇家专利局申请一些非常核心的专利,其他的都让人随便抄。

“如果这些运输船的出现能够解决登州各个造船作坊木头来源的问题的话,那对我们登州来说,还真是个天大的福音呢。”

“是啊,当初登州百姓连吃饭问题都没有办法解决,自从楚王殿下到来之后,情况就完全变了。如今更是成为大唐有数的大州,连带着我这个刺史,也很有面子啊。”

就在两人说话之间,船队慢慢的靠近码头。

超过一百艘海船一起进港,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是非常强大的。

很快的,码头上众人就开始忙碌了起来!

……

“百年老山参两箱,缴纳一成作为市舶税!”

“上等珍珠一箱,缴纳一成作为市舶税!”

“金锭三百二十斤,缴纳市舶税三百二十金币!”

市舶税的人员,以及借调过来的账房很快就开始分组确认各艘船只的市舶税缴纳情况。

通过这几年的运作,市舶司也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征税体制。

像是人参这样的东西,你很难去准确的估价。

如果按照商家从海外收购的价格来计算,先不说商家很容易弄虚作假,对市舶司来说,也会损失大量的税收。

但是如果按照大唐市价来征税,有的时候市舶司胥吏和商家之间也很难完全取得一致意见,并且也会腐败留下了空间。

所以像是这种价值比较高,价格比较难以衡量的东西,都是直接按照征税比例,缴纳实物税。

反正在唐朝,实物税也不是什么媳事。

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实物税才是主流,直接缴纳钱财反而是非常少见的。

至于这些实物税收上来之后怎么处理,市舶司也有自己的一套流程。

反正无非就是上缴和售卖,不会烂在各地市舶司的仓库之中。

当然了,像是不好保管的东西,就不会使用实物税,而是根据事前公布的折价,直接缴纳税银。

“东家,这一次我们还真是发了!平白在平壤城多了十几处大宅子不说,还以极低的价格收购了大量的高句丽特产。就连许多的金器、银器,价格也非常低廉。哪怕是直接融化了当做金锭、银锭来售卖,都还有大量的利润。”

淳于博下了船之后,第一时间就去见淳于难了。

反正缴纳税负、搬运物资这些东西,不需要他这个刺史府的亲信幕僚去操作。

“嗯,我看看到了!单单我们淳于家的商队登记缴纳的市舶税就高达十几万银币,而我们的商队跟随大军出征的时候,携带的所有物资和银票加起来也不过是这个数。”

淳于难的心情很不错。

刚刚他可是亲自看到商队的人员在那里登记市舶税的情况。

因为船只众多,市舶水师已经从最开始的全船货物确认,变成现在的主动申报为主,胥吏上船确认以及仓库抽查等方式相结合的新式来确保市舶税的足额缴纳。

当然,这种做法肯定免不了个别商家会夹带私货,甚至逃避缴纳市舶税。

比如说,明明船上装的是价值高昂的貂皮,可能登记的时候会写成是普通的狼皮。

或者明明船上还有两十箱人参,却是故意不登记。

对于这种情况,市舶税是抓到一起,处理一起。

本官是背后的人是大唐的亲王、国公,还是刺史、将军,统统取消所在海船的出海资格,并且缴纳巨额的罚款。

如果严重的,那更是直接取消这个商家出海的资格。

别以为明天换一个马甲就能继续出海,想都不要想。

这年头,讲究的是诚信为本,你一旦失信,今后就没有人跟你做生意了。

“没去高句丽之前,我以为这些边疆小国,远离中原,国内没有什么财富。去了之后才发现,这个认识完全是错的啊。”

淳于博想到当初平壤城抄家的时候,各个勋贵库房里头搬出来的东西,简直是刷新了他的三观。

谁说大唐地大物博,高句丽人穷地贫的?

这么多的金银财宝,天上掉下来的吗?

“高句丽好歹也是立国几百年的国家,哪怕是再穷,经过了几百年的积累,底子也不会差。这一次,算是彻底的落到了楚王殿下手中了。我听说高句丽的三个都城,平壤城、汉城和国内城,全部都是楚王殿下的人打下来的,所有的缴获都是过了楚王殿下的手,这才是真正的财神爷啊。”

淳于难将心比心的想了想,觉得李宽这一次出征,肯定是捞的盆满钵满。

灭国之战啊。

灭的还是高句丽这种历史悠久的大国,缴获能差到哪里去呢?

“确实是,楚王殿下点石成金的本事,整个天下都没有人能够比得上。我在平壤的时候,听说辽东那里的将士,有一半被就地安置在辽东生产建设兵团,而兵团的将士,哪怕是最普通的士卒,也获得了超过六个奴仆女人的赏赐,还有几百亩的土地,简直就是一日之间,实现了阶层跃变啊。”

平壤和辽东、汉城之间,每日都有飞鸽传书来回。

彼此之间的消息传输,其实一点也不慢。

因为飞鸽传书的崛起,鸽子在大唐的地位都上升了不少。

原本冷门的不能再冷的养鸽人,更是身价大涨,不少人都进入了公务员的队伍

共3页/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