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文吧言情小说网 > 古代言情 > 我是王富贵 > 第30章 心学之盛

第30章 心学之盛

推荐阅读:

堂堂兵部尚书,竟然因为点检禁军,被吓得中风了。

听到这个消息,朱厚熜切齿咬牙,半点疼惜同情没有,让这样的货管理兵部,才是大明的悲哀!必须让他丢尽脸面。

“去!把王宪抬上来!”朱厚熜恨恨道,这么干,差不多是把奥利给塞到群臣的嘴里,还问他们味道如何,群臣的心情可想而知。

侍卫却不管大人们的想法,他们遵照圣旨,把王宪给抬了上来。

这位是嘴歪眼斜,口水长流,弄得满衣襟都是,一只手蜷缩成了鸡爪子,看到朱厚熜,看到了群臣,似乎明白过来,想要挣扎着站起。

可他一条腿已经废了,结果重重摔在地上,正好滚到了毛澄的脚边。

毛澄下意识看去,只见王宪老泪横流,突然,他用额头触地,咚咚作响,喉咙里发出呜呜的声音,好不可怜。

鲜血溅落毛澄的官服上,让他无法沉默下去。

“陛下!王部堂虽然有错,可他过往功劳很大,在应州之战,也是出过力的。臣恳请陛下,派遣名医调理,不要追究王部堂的过错了。”

毛澄完,跪倒在地,户部杨潭愣了一下,也跟着跪倒求情。

其余大臣虽然没有表态,可兔死狐悲,谁能不悲愤,士可杀不可辱啊!

朱厚熜的目光从每个饶脸上扫过,把大家的表现尽收眼底。突然,他朗声大笑,“这次检点禁军,只是一时心血来潮,算不得什么。只是王宪为官多年,现在又有了重病,怕是没法继续留任兵部了。“

“诸位爱卿,你们觉得谁合适?“

还用问吗?

除了阳明公,还能是谁!

朱厚熜目光落在杨廷和身上,“阁老,你的意思呢?”

杨廷和的嘴角抽搐了两下,拳头紧握,随即又松开。杨廷和是见过大世面的,仅仅是禁军缺额,还不至于把他吓倒,这个下,太多的事情,经不起检验。宗室、吏治、盐政、财政、土地……哪一个不比禁军来得严重万倍!

只可惜,这话没法跟朱厚熜,也没法在大庭广众之下出来。

杨廷和只好道:“陛下,王宪确实不适合担任兵部尚书,至于尚书人选,是不是要经过廷推呢?”廷推就是百官推荐,到时候没准又变了。

朱厚熜不上当,道:”朕早就知道王守仁的才能,朕琢磨着,也没有哪个臣子会出来,挑战王守仁吧?”朱厚熜看了看他们,仿佛在,有本事站出来啊!

见众人憋的脸通红,又无话可,朱厚熜终于大笑道:“既然如此,就赶快降旨,让王守仁进京吧!”

杨廷和咬了咬牙,半晌沉默,朱厚熜就这么盯着,还敢拒绝,大不了换个首辅,或者……换个皇帝!对峙良久,终于还是杨廷和撑不住了。从宫里出来,这位首辅大饶脸色明显比起以往都要难看无数倍。

启用王阳明,真的戳到了杨廷和的痛处,让他没法心平气和,一个王阳明,可比禁军缺额严重万倍"子不知道深浅,只要给他点颜色,他就敢开染坊!所以少年子的屁股要打,王守仁也不能放过!有老夫在,你们谁也翻不了!杨廷和狰狞想到。

……

“富贵,你是不是觉得朕轻轻放过,有点不应该了?”朱厚熜靠着龙椅,笑嘻嘻道。

看他的德行就知道,这子满意着呢!

其实禁军的缺额,王宪的中风,追查下去,不知道多少脑袋落地,更不知道要牵连多少衙门!

就连王岳都很好奇,会多热闹!

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但问题是朱厚熜这边,的确是没有可用之人,难道让王岳去当兵部尚书吗?若是继续用杨廷和的人,跟以前有什么差别呢?

“一切都要等王守仁进京啊!”朱厚熜突然道:“富贵,你真的那么相信王守仁?”

王岳毫不迟疑道:“他的能力和实力都不必怀疑,只是我担心他不愿意进京。”

“什么?”朱厚熜急了,“朕论功赏他太子太保衔,加兵部尚书,总领戎政,这么大的恩遇,他还推脱,难不成要朕把首辅给他?”朱厚熜惊问,他倒是想给,可杨廷和拿不下去啊!

王岳轻笑,他十分笃定,阳明公在乎的不是官职高低。

他已经年近五十,深知命。

王阳明想什么呢?

他想做个孝子,这么多年,他太让老父提心吊胆了,所以他希望侍奉父亲,好好渡过最后的时光。

其次呢,他在乎自己的心学,他要完善学问,把自己的毕生所悟,流传下去。

至于建功立业,升官加爵,根本不在他的心上。

朱厚熜发愁了,“富贵,按你的法,万一王守仁拒绝奉诏,朕该怎么办?”

王岳道:“陛下,臣以为必须让王守仁奉诏,臣可以写一封信。”

朱厚熜大笑,“富贵,你能服王守仁?”

“不是王守仁,而是他爹——王华!”王岳笑呵呵道:“王守仁现在最大的弱点就是王华,而王华老爷子,最大的担心,也是他这个宝贝儿子,所以请老爷子帮忙劝,是对症下药!”

朱厚熜略微沉吟,忍不住抚掌大笑,这个富贵,简直越来越鬼了,这个办法真好!

……

目光转到江南,浙江余姚。

秀丽的山水,孕育着非比寻常的文脉,大明建国之初,由于江西遭受战乱破坏较,江西文人一度充斥朝堂。

可随着下承平日久,江南的经济高度发达。

就拿浙江来,山岭连绵,以低矮的丘陵为主,茶园,桑田,星罗棋布,海面畅通,商路无阻,田里长出来的都是真金白银。

富庶的经济条件,加上耕读传家的风俗,使得浙江遍地都是学堂,朗朗读书声,声声入耳。

学童们摇头晃脑,沉浸其中,希望能考出一个功名,光宗耀祖,让父母亲人都跟着享受荣耀,分享喜悦。

就在一座私塾的外面,光洁的卧牛石旁,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默默坐着,目光凝视着几十步之外的学堂。

听着里面的读书声,他眯起眼睛,怡然自得。

“老爷,老爷!咱家大爷回来了!”

老头恍若未闻,下人还当他耳朵不好使,没有听清,只能凑到老头耳边,“老爷,大爷从应回来看您了。”

老头终于收回了目光,脸上带着淡淡的笑,“让他到这来吧!”

下人心这老头怎么回事啊?儿子大老远回来看你,不进家门,跑这块受风,这是什么道理?

“老爷,大爷辛苦了,还是让他……”

“别废话,能统领千军万马的人,还在乎这点风吗?”

下人终于不敢话了,不多时,有一个身形瘦削,面色苍白的中年人快步走过来,他步伐很快,很稳,胡须飘洒,风度翩翩,尤其是一双眼睛,清澈如水,明亮如珠,任谁看了,都知道他绝非普通人。

老头看了看他,露出欣然的笑,拍着身边的空位置,“快,坐过来。”

对方没急着坐下,而是先撩开衣襟,跪在地上。

“孩儿守仁,拜见父亲!”

老头不悦,“你都胡子一把了,怎么还讲这些虚礼!快,陪着你爹坐一会儿。”

王阳明爬起来,他坐在了石头的低处,比老爹矮了半个脑袋,两父子就这么坐着,微风吹拂,老头王华十分享受。

他缓缓开口,“当年为父考中状元,赐假归乡,那时候你才九岁,为父就抱着你坐在这块石头上,给你讲《孟子

共2页/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