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文吧言情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星明帝国 > 第29章 信息大一统理念中的世界观(上)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星明帝国 热门小说吧()”查找最新章节!

dh-33大三角星座,星明联邦全境运营管理中心。

在群星闪烁的的黑暗太空之中,三颗无比巨大的恒星以一种违反着科学常理的姿态构成了一个醒目的正三角形,这三颗恒星已经熊熊燃烧了几百亿年之久。在最开始还在行星的襁褓中蹒跚学步的星明祖先眼中,这几颗巨大的超级恒星就已经是一道独特的景观;而现在,星明联邦运行执政官的金枝三角徽记也与这个星座的存在有相当的关系。

从外观上来看,这几颗恒星与f型主序星类似,最外层温度为七千度左右,主色调为黄白色,不过它们的直径却有十分之一光年光年之巨,与普通恒星不同的是,它们的能量来源不只是核聚变,更主要的是它们核心位置的黑洞。

黑洞这种天体也算是常见,也不难理解。绝大多数的黑洞都是大质量,超大质量甚至星系中心密集的恒星群在核聚变燃料逐渐燃烧殆尽,核心中出现铁元素的时候,聚变产生的辐射压力不再足矣抵抗恒星外层物质的挤压而坍缩形成的,白矮星和中子星还有夸克星都是以类似的方式形成的,但是黑洞却坍缩的更加猛烈彻底,在巨大的引力作用下,就连夸克也会被“压碎”,这样所诞生的,就是一个密度极其巨大的特殊天体——黑洞。

黑洞由于其无比巨大的密度,会对它周围的时空造成非常强烈的扭曲,在黑洞的中心,时空曲率将变得无穷大,一切的已知法则都会在那里面失效。

对于黑洞,最初的天文科学家对此一直存在疑问,如果黑洞真的可以源源不断的吞噬宇宙中的物质,那么这样是否在违反熵增定理?

答案是:不。

在黑洞附近,在强引力和超高温的联合催化之下,蜷缩于量子尺度的十维空间轴偶尔会展开至轻子尺度,而被证明只能存在于十维空间中的“虚”存在会在宏观尺度中迅速转变为一对虚粒子,反的粒子将会被黑洞吞噬,而正的粒子则在这个过程中带走黑洞的能量和一部分信息,在这个效应的作用之下,黑洞虽然可以吞噬接近事件视界的一切事物,但是它也会蒸发并消失。

一般的黑洞周围还是相对“干净”的,极超新星爆发所产生的等离子态冲击波将扫荡周围数光年的范围,将一切吹走碾碎;不过,在星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和宇宙边缘才能看到的类星体附近,黑洞可以凭借其庞大的质量捕获相当大范围内的物质从而沿黄道面形成广阔的吸积盘。类星体之所以明亮,就是吸积盘的中心的物质被不断吸入从而猛烈爆发出的辐射“点亮”的。

而dh-33大三角星座的三星系统中的黑洞,却是一种更加奇怪的类型。

即使是被色核力装甲所包裹的超级战舰也无法抵达它的核心,根据目前所能得到的结果,在这些星体的理论黑洞核心范围外侧,分布着一层相对来说规模相当大的虚空间区,这部分空间与周围的正常空间在巨大的曲率之下缓慢湮灭,从而直接爆发出真空零点能。真空零点能在纯粹的真空中可以直接烧出“空间破洞”而实现伪超光速前行,但是对于实体物质,它的性质就跟普通的纯能一样,只是由于这种能量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密度都太高,甚至可以局部模拟宇宙大爆炸时的太初力量,因此,这样的高能环境对所有尺寸大于强子的物质都是严酷的考验。

在大三角星座的中心,坐落着联邦的最高行政机构,全境运营管理中心。

从外观上看,这个部门的主体建筑是一整颗人造星球,一座星球那样巨大的太空堡垒。星球直径为一万公里,在星球的表面,耸立着数量众多的高台和尖塔,这座堡垒的信息交互和能量护盾就是借由这些建筑来实现和制造的。星球地壳是一层厚度超过一公里的色核力装甲层,为了锻造这个超级巨大,超级强大色核力结构体,联邦甚至拉裂了十几颗恒星用于获取足够的强子材料。在这层装甲之下,也就是一般的行星地幔层,这里是主要的设备所在地,星球整体的引力协调系统,引擎,能量协调系统和绝大部分高保密办公空间都在这一层,同时这里还埋设有联邦功能最强大的资讯计算机主机阵列。再往下,则是整个堡垒的动力核心,在地核的位置,无数的减速缓冲设备和导能管网被防护材料层层包裹起来,用于约束和利用行星中心那足以称得上巨大的世界重叠湮灭区,在这里,炽白的真空零点能被源源不断的制造出来,为整个星球的运行提供澎湃的动力。

在行星厚重的地层之下,一个被保护到几乎隔离的一套舱房之中,艾森德尔正在编写新的大一统理论普及材料。

在强化插件的影响之下,联邦高层人员的心理只会在不影响工作的时候才会有足够的波动,或者个人的情绪变化太强,超过了插件的安全管理约束阈值,这些人的心情才会剧烈的表现出来,而此刻的艾森德尔显然是正在后者的边缘徘徊。

环境的压抑和闭塞无法影响艾森德尔分毫,繁重的工作也不足以成为影响他的理由,震撼他的,是他面前正在编写的材料。

在信息大一统面前,一切都需要重新解释。

在以往的物理知识中,四大基本力,统一场理论,热运动,熵增熵减,各种元素和材料,都需要重新定义。

在历史中,人们对物质的认识最早是从“宏观元素”开始的。在星球上,万事万物是由金(所有的金属)、水(云,雨,河,湖以及海洋等)、火(太阳,星辰,火焰,闪电等)和土(所有的月亮,土壤和岩石),这样的世界观现在看来并不科学,甚至有点文学作品中魔法的味道,但是结果是很明显的,这样简单粗暴的归类并不能自洽的解释世间万物,并且随着祖先们对世界的不断开发,很多不符合这种“泛元素说”的现象也在不断出现,因此这种说法最终被废止了。

第二种对世间万物的解释办法是小球所组成的分子、原子模型。在这个新的理论体系之中,物质仍然存在元素概念,但是这时的元素已经被拆解为以质子数量为基准来划分种类,比起之前的“泛元素说”,这样的分类更加科学,可以量化,可以制订标准,这样的观念使得当时出现了一个直到现在都会在历史中被有意提及的繁荣年代。

不过接下来,甚至直到不久之前,对于微观世界的观察被卡死在第三层理论体系之中,在之前的第二种理论体系里面,原子的模型与行星系类似,原子核在中心位置充当恒星的角色,而电子则是在外侧充当行星,这是这些微小的“行星”的运行轨道相较于宏观的喻体来说要离恒星更加遥远就是了,然而并非如此:在大型对撞机的超高能碰撞之中,原子破碎所展现出的现象揭示原子结构远远不止质子中子电子那么简单,在它的内部还存在介子和轻子等更加微小神秘的结构,然而,问题从这里开始严重起来:对微观粒子无法进行精确观察和操作了。

强行的细微观察表明,从强子尺度开始,这些微小的结构看起来就像是处于极度压缩、高度振动的细“弦”,不过从这个时候开始,观察将会对观测对象造成明显的影响,不确定性原理使得联邦科技只能另寻它法,对于微观世界,则止步于利用宏观手段进行干涉了。

而对于规律,联邦科学观对于宇宙规律的看法除了一段小小的狂妄之外,绝大部分时候都相当的“逆来顺受”。“宇宙规律是自宇宙诞生之日便奠定的运行基础,我们没有权力,也没有能力去撼动这些太初砖块一分一毫。”在那短暂的狂妄期中,联邦当时认为特大数量光子纠缠效应可以实现超光速的信息传递从而打破了光速壁垒的限制,因而在那一段时间中联邦人将自己视为神明,对任何自然规律都不屑一顾,换

共2页/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