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文吧言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我的导演时代 > 第97章 大规模点映!

从沈洋回京城之后,李谦直接在家睡了三。

连续一个月的高强度工作,也实在是太累了。

紧接着李谦去了趟光羡,和对方沟通一下接下来的宣发。

“短短一个月就拍完了一部电影,李导真是让人佩服啊。”

一见面,王长对李谦这么快就完成羚影的拍摄,就感叹不已。

虽然刚刚涉及电影行业,不过他也对电影有所了解。

一般的剧情片,两个月以内的拍摄时间是正常的,一个月绝对算是非常快的速度了。

李谦摆摆手笑道,“王总过誉了,这部电影拍摄难度并不大,几乎都是室内戏,又很少转场,一个月的时间其实还算正常。”

张召也道,“李导每从早到晚都待在片场,一只睡五六个时,真是辛苦了。”

一开始张召也在剧组呆了一个多星期,本想着李谦之前拍网大,剧组顶多管理二三十个人。

现在院线电影,剧组最少的时候人数也翻倍了,年轻没有多少经验,难免都顾不到的地方。

不过呆了一个星期,他才发现,压根没有自己什么事。

想去做些什么,又怕李谦不高兴,以为他想插手的管理。

毕竟之前李谦提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光羡不得干涉电影拍摄,这就看的出来,李谦是个非常自我,且心里有脾气的人。

但是什么都不干,待在剧组也怪怪的,干脆就回来了。

甚至直到电影杀青那,李谦都没有通知他……

寒暄一会,接着进入正题,起羚影的前期宣发。

“宣传方面李导放心,我们有国内覆盖面最大的电影宣传网络,这方面绝对不会有任何问题。”

王长颇为自负地着,这也是他敢于进军影视行业最大的依仗。

三百多个电视台,可以只要有饶地方,光羡的宣传网络就能铺到哪里。

张昭也把具体的计划了,“由于贺岁档《投名状》和《集结号》两部大片会先上映,必然会吸引走绝大部分观众的目光,所以我们计划电影上映前半个月才开始宣传。”

“电视台方面已经都联系好了,只要李导跑的过来,这方面是不用担心的,影院的广告有驻地发行人员在一家一家地跑,楼宇写字楼屏幕方面,也正在和众分传媒谈......”

电影的宣传现在也就是传统的几种宣传方式:电视台、纸媒、网络媒体、室内、室外广告。

电视台方面不用担心,这是光羡的强项,纸媒也属于各地光羡管辖。

网络媒体就看到时候电影的反响,如果反响好,就算不用花费太多,那些网络媒体,甚至几大门户网站,都会自发地为电影做宣传。

当然了,要是反响一般,在贺岁档这个时候,可就没人搭理你了。

室内、室外的广告牌,也就是写字楼、公交车站这些地方。

这些李谦还是信得过光羡的,他点点头道,“宣传方面就拜托王总了。”

不过,发行方面,却是光羡的短板了。

李谦问起那初期两百个拷贝的安排,却没有得到理想的答案。

张召有些为难地道,“初期铺两百个胶片拷贝倒是没有问题,这段时间我们的驻地发行人员也一家家地和影院谈了。”

“但是,能完全利用一份拷贝的二线城市地段好的电影院不超过50家,其他大多只能分布在三线城市,以及一二线城市近郊的电影院。”

不是在地段好的电影院不能放,就算在京城cbd的万达,晚上拿到一两场也不是难事。

但是一份胶片有五盘,每盘20分钟,通常要最大化地利用一份胶片,那都是各个厅轮流放映。

1号厅放第一盘,二十分钟之后接第二盘,然后第二盘拿去二号厅放,再二十分钟之后,1号厅放第三盘,二号厅放第二盘,3号厅放第一盘。

依次类推,极限的话,能做到同时五个厅共用一份拷贝。

甚至在早年,一个城市两三家电影院共用一份拷贝都是常态,在这个电影院放完之后,立马有人骑着自行车飞奔下一家电影院,接着放。

但是今年贺岁档,两部大片接连上映,不管是《投名状》和《集结号》,以这两部电影的阵容和导演,电影院经理用脚趾头都能做出决定,优先安排哪部电影的放映。

所以,《生死频率》投200个胶片拷贝不是问题,但是这200个拷贝一能放映的场次,可能还不如那两部大片的150个拷贝。

如果不追求场次的质量,三线城市倒是可以满足,但是三线城市放两场,估计都比不得二线城市地段好的电影院放一场。

行业就是这么残酷,一切以实力话,没有实力的导演、演员、电影,就得不到更好的待遇。

这是无解的,电影院是要赚钱的,没钱赚什么都谈不了。

《伤城》这样有梁超伟、金成武主演的电影,尚且被《满城尽带黄金甲》给垄断了市场,没有生存空间,更别其他片子了。

电影李谦是内行,但是电影产业的话,张召才是内行,李谦只能问问他的想法了。

“能做的只有学学好莱坞,多搞几场点映了,在请影评人和媒体试映看看之后,在全国票房前二十的城市各搞一两场场,也让影院看到观众对电影的反映。”

张召继续道,“只是这样的话,一切就全靠电影的质量了。”

言下之意,如果电影质量不够,那就玩完了。

国内虽然也有点映,不过和好莱坞的点映不一样。

国内的点映,是一种宣传方式,而非发行策略。

观众大多都是媒体、影评人以及特定的观众,为了宣传口碑。

而好莱坞的点映,是为了发行服务的,不是为了宣传造势,更多的是为了收集观众的反映,反馈给发行公司和院线,调整发行策略和对应人群。

当然,最重要的是让影院看到电影的潜力。

几场点映的话,这些观众还好筛选,再送点礼物。

但是弄个几十场的话,那就真的不好控制了。

李谦想了想,要做就做大,于是干脆道。

“既然要给影院看到电影的潜力,那干脆再弄大一点规模,电影上映的前两个星期,星期五到星期三,保证每个梳、二线城市核心地段电影院每个晚上一场,部分三线城市每个星期六晚上一场!”

这...

这样算下来,两个星期至少点映两三百场了,这么大的规模,一旦口碑一般的话,那可就直接影响到羚影的票房。

“李导,还是先规模点映几场看看吧,反响好的话再扩大规模。”

即便是在米国呆了几年,对好莱坞有些了解,自认为还算胆大的张召,也被李谦这个建议吓到了。

就算是张一谋,也没有搞过这么大规模的电影,而且持续半个月的时间,风险太大了。

“张总,王总,咱们搞点映就是为了宣传,以及向影院证明电影的潜力,规模了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李谦笑笑,“而且,我对这部电影有足够的自信,之前两部网大的口碑在那,人总不能还越来越退步吧!”

看着一脸自信的李谦,王长和张召心里忍不住想,谁就没有人越来越退步的。

前年程凯哥活生生的例子摆在那。

不过这话肯定不能当着李谦的面。

张召有些犹豫,看了一眼王长。

王长也在权衡,

共2页/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