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文吧言情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重生之大建筑师 > 第402章 甘当绿叶



处理完这件事,林楼按照约定,来到建筑系的办公楼里,找到了关院士,关院士的桌子上堆满了图纸,看他进来,笑着从桌子后转了出来,“小楼来了啊!关于学校新图书馆的设计,你有什么想法没有?”

“您对清华的建筑了解地肯定比我透彻,我这次过来主要是向您学习来了。”清华大学图书馆项目和中日青年交流中心又不一样,中日青年交流中心是联合设计,而清华大学图书馆已经确定交给关院士设计,林楼只是帮忙而已。

“你这话可就有点不实在了,我可是听说,贝先生在设计香山饭店的时候,你才大一,就毫不客气地指出那么多错误,怎么现在就变谦虚了?我又不给你代课,你难道还担心我生气挂了你的课不成?”关院士对他的态度有点不满。

“让你过来帮忙就是想听取你的意见,有什么就说什么,你的能力我还是知道的!而且林州大学图书馆的设计也相当不错,这说明,你对图书馆也不陌生么!待会儿开会的时候,可不准沉默啊!”

不一会儿,参加会议的人陆陆续续都到了,全是清华建筑系的老师,这也不奇怪,清华的建筑系在全国都算数一数二,自家学校要盖新的图书馆,那还用得着麻烦别人啊!

转到小会议室里,大家伙儿聊了一阵儿,关院士说道,“大家伙也都知道,咱们清华的图书馆早就不够用了,历史上积累下来的宝贵文献、新购买的学术资料等等,这些东西加起来实在是太多了。”

“咱们学校呢,也给上级打了好几次申请,想要修建新图书馆,可现在国家上上下下都缺钱,咱们的图书馆又是个大项目,一时间腾不出这么多经费来!”

“不过现在好了,香江的邵先生听说咱们学校的事情之后,愿意拿出一笔钱来,资助咱们修建这座新图书馆,同时国家教委也同意解决剩下的资金问题,所以咱们现在终于有钱盖楼了,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怎么把这栋楼盖好!”

清华大学图书馆第三期就叫逸夫楼,而逸夫楼在国内许多学校都可以看到,邵逸夫先生从八十年代开始,每年都会拿出一亿港币的资金在内地从事慈善事业,其中八成以上都用在了教育事业上。

据统计,至2012年底,邵逸夫先生已累计向内地捐款475亿港币,以“逸夫楼”命名的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医疗中心等机构,几乎遍及整个中国版图。

邵先生去世之后,有热心网友通过在线地图搜索逸夫楼,得出的结果近3万座,地图上密密麻麻全是红点;斯人已逝,这些楼宇却会长存。

关院士让林楼把林州大学图书馆的效果图拿出来展示给大家,借着这张图说起了自己的想法,“小楼这个设计很不错,没有改变林州大学图书馆原有的格局,很好地保留了老校区的原貌,同时还扩大了图书馆的空间。”

“我觉得这种设计理念也可以用在咱们学校新图书馆的设计上!当然,我不是说咱们也要挖地下室啊,林州大学那是缺少土地没办法,咱们学校还是有空地的。”

“清华大学图书馆老馆位于清华大学核心区,大礼堂之东北,分两期建成;1919年首期由美国建筑师享利-墨菲设计,1931年由杨廷宝先生设计了第二期。”

“新馆即第三期,面积22000平方米,约为前两期建筑面积之和的三倍,在如今的清华校园中必是第一庞然大物,如何处理新老建筑的关系是突出的难题。”

“我觉得在咱们清华这种历史氛围浓郁的校园里,建设新项目,应该遵循以下原则,‘尊重历史,尊重环境,尊重先人的创作’,同时又应该展示出时代的进步,赋予清华大学新图书馆建筑‘和而不同’的特质,各期建筑在和谐统一的前提下,表现出如今的时代精神。”

“呵呵,你又在鼓吹自己‘文脉主义’那一套理念呢!”在场的建筑师不少都是关院士的老熟人,对他长期坚持的建筑理念颇为熟悉,一下就看出了他的用意,“不过你说的的确有道理,新建的建筑在风格上应该和老建筑形成和谐统一,的确不宜求怪求新。”

林楼也微微点头,他同样赞成关院士的说法,在任何一个地块修建新建筑,都要考虑到周围建筑风格的影响。

而文脉主义是后现代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不完善的、过程中的建筑形式,和谐地安置在自然环境或历史环境或人工环境之中,以使建筑反映出它所在地段的历时性。

文脉主义并非要照搬传统或历史,对历史和自然文脉的理解和表现应该是创造性的,将常见的要素,以隐喻、象征、片断联想的方式,得到物质和历史文脉的双重解释,从物理上表现出这种新的解释下的文脉。

从某种意义上说来,现代派建筑艺术和城市规划的失败,就在于他们缺乏对城市文脉的理解,过分强调了对象本身,而忽视了对象之间的脉络,过分强调了从里向外设计,而忽略了外部空间向建筑物内部的过渡。

这种理论应用在清华大学新图书馆项目上正好合适,清华校园拥有悠久的历史,原本的建筑已经形成一种文脉记忆,由于图书馆位于清华园之中心部位,其周围建筑及环境属于国家级文物保护区,因此新馆除在内部设置上应能完好的满足使用需求外,在外观上更要与环境既和谐相容,又显示出所建时间有异,具有时代的特色。

“我一向强调只有得体的适合建筑自身地位及周边环境要求的设计才是最好的,如果建筑要求我们张扬,那我们就做得张扬一些,如果要求我们内敛,我们就应该低调一些!所以我觉得在新图书馆的外立面设计上,应该采用与清华园老区统一协调的红砖灰瓦。”

这一点得到了所有与会人员的赞同,但是又有新的问题产生了,“原来的老图书馆只有两层,新馆按照体量计算,最低也得五层,而且两座建筑之间的距离很近,这样会不会喧宾夺主,导致来访者都忽视了老图书馆?”

“这个我也想过!我打算这样设计!”关院士拿出一张草图来,将图纸贴在白板上,给大家解说道,“将新馆五层的高大体量退到后面,而把与老馆相同的二层部分放在前面,继续加强了对礼堂的衬托作用;主要入口不按一般做法置于明显突出的位置,而是隐退到庭院之内,以避免对老馆入口形成抢夺或压倒的态势。”

关院士的做法有点甘当绿叶的味道,新图书馆体量虽然更大,但是经过这么一处理,完全没有抢夺周围那些老建筑的风采;这在建筑师群体里面是非常难得的,毕竟那个建筑师都想让自己的作品成为周围最项目的那座。

但恰恰只有这样的处理方式,才能更大程度上保证新建筑和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自然而然地和周围其他老建筑融为一体;或许这就是关院士长期坚持的“得体”理念,合适的建筑才是最好的建筑。

“这样处理确实不错,但是不是做个下沉式广场更好一些呢?”大家伙儿对关院士这个设计,大体上都表示了赞成,只是在个别细节上略有出入。

“这样做肯定要好一些,但是技术上还不成熟,图书馆老馆咱们都去过,也知道里面的情况,老馆下面的地下室,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都被浸泡在黄水里,现在北京地下水位也很高,工程处理方法不成熟,要是设计成下沉式广场的话,也会面临渗水和湿度过高的问题!”

这个建议马上就被人否决了,但很快大家又想起来了,小林不是在这儿吗?他之前设计林州大学图书馆的时候难道就没有遇到类似的问题?那座图书馆可是全在地下啊!

“额,林州的情况和咱们北京还是不太一样的,那边地下水位较低,不会

共2页/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