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文吧言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风雨人生路 > 第二章期盼做社看戏的小孩童

生存居住的村庄,能构成自然与人的和谐交融,形成“天人合一”的良性生命系统。于是,使人择居此处,适宜生命哺育繁衍,从而形成了让人们神思轻松、恬静安宁的人间仙境。

从而也说明,我们的先辈是何等的睿智聪慧,更加体现了先辈注重环保、讲究山清水秀的家居文化能源远流长。

那个年代,在村子上不但按时杀猪做社,还有比这个更热闹的事情呢……

正是:

榕松竹木灌木丛,飘逸清新味正浓;

神灵保佑众呵护,人与自然正交融。

欲知后事如何,请君往下细看。

(7)土生土长“鬼儿戏”

有诗叹曰:

土生土长鬼儿戏,客家爱看人皆知;

民间艺术要弘扬,代代流传莫丢弃。

童叟妇孺看入迷

逢年过节或有喜庆的事情时,上高屋城肚中的有钱人家,总会为乡亲们做做善事,积点阴功。尤其是,志佳的母亲大伯姆最为迷信,常常喜欢“起福还愿”,以求上天保佑全家人财两旺,身体健康,平安无事。因此,每年他们都要慷慨大方地出钱、出谷、待米饭,特地从外地请人来村子上唱“鬼儿戏”,也就是现代人所称做的“木偶戏”。

在我的记忆中,曾请过东平塘龙村的阿傅二、凤山鸭炉村的“高佬”朱十四、马田阙之华与刘二俩等木偶戏团到来唱过多次。

解放前,文化生活十分匮乏的农村,能够看唱这些客家人特有的民间艺术——“鬼儿戏” 【1】,便已经是当年乡民们,贫乏的乡村文化生活中,最高品位、最高档次的艺术享受了。

每年唱“鬼儿戏”,都是无论那个月份都有人唱。要是逢到过年后唱,往往便从大年初二就开始,一直唱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白天唱了晚上再继续。

有时候,一直唱到下半夜“鸡啼”两三点钟时,当我在床上醒来了,还能清晰地听闻到,那独特节奏的锣鼓声,以及“唱戏佬”那已沙哑但还颇有情调的唱腔声。戏场上整个场面十分热闹,简直就像东平墟日。

我记得,在社坛的四周,到处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熟食摊:有卖“卷粉籺”(念【at】)的,有卖“虾公籺”(念【at】)”的,有卖自制的软、硬“糖糕”的,有卖甘蔗的,还有卖给孝可食玩的“油炸籺”(念【at】)玩具之类小食品等等。真是五花八门,琳琅满目,那嘈杂和吆喝之声,四处可闻。

有些人并不是专心在看戏,而是趁机在附近聚众“赌博”,也有“摇色买注”的,也有打骨牌的。

到场的观众和揍热闹的人也很多,多时三两百,少时也有一百几十以上。白天孝子较多,到了晚上就是大人和老人们的天下了。

有不少人还日夜不断地从两三十里外的地方,陆陆续续踊跃赶来观看呢。

有的看完后,由于深夜路途远就不再回去。干脆就在村上的亲戚家过夜了;没有亲戚在村上的,便在戏场的草坪上躺下来便睡着了。到第二天醒来碰上开场时,又可以接着往下观看。

那时候,所演唱的“鬼儿戏”,就像当代电视上的电视连续剧。唱一个戏本往往就要十天半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在观看“鬼儿戏”中,令我最为讨厌的是每说唱一句戏词后就放停,还要等待连续地敲打近一两分钟的锣鼓后,才慢条斯里、装模作样地接着往下继续在说唱。

但是,我渐渐地也习惯了。于是,我也和大人们一样,学会用心计去慢悠悠去品味起故事中,那些感人肺腑的动人情节。始终如一地看得很专注和入迷。

因为,特别那些从未听讲过的,并且复杂而又曲折的故事情节,再加上“唱戏佬”惯常使用一些不适当的夸张手段,及通俗易懂的客家方言,使到的确演唱得确实够生动和精彩。甚至,有时使到我们有时捧腹大笑,有时双眼流泪,有时无限感到异常地恐慌和害怕……

正是:

土生土长鬼儿戏,塘龙名师亚傅二;

戏唱一本再一本,童叟妇孺看入迷。

封神狄岳薛家戏

在我印象中,当年唱过的“鬼儿戏”本细细回想起来就有:

《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薛刚反唐》等着名唐朝的“薛家戏”。还有《罗通扫北》、《狄青征南蛮》、《五虎平西南》、《杨家将》、《岳家军》、《西游记》、《封神榜》等等以及一些家喻户晓、老少喜爱的民间传奇故事。

因为这些故事,有些是曾经听大人们讲过,对自己的印象就变得尤为深刻。

好像,薛仁贵的故事里就曾说到,在当年,由于他吃了仙人赐给他形似九条牛和两只虎做成的一大碗馒头后,他便有了‘九牛二虎之力’了,以此去形容他力大无穷。

又传说,他在给地主老财家当长工,能在池塘洗行条时单独一人,不到半个时辰的工夫,便一口气从池塘中,将十二条大碗口粗的长行条,三下五除二地从池塘水中,一下子全都将它们抛了上来。

当时,我刚听起来简直如同神灵一般。因此,地主老财家的千金小姐柳金绽,便喜欢上了他,那就不足为奇了。于是,她便不顾家人的极力反对,硬是要在家贫如洗的寒窑洞内成了亲。后来,便有了人们编演的着名戏剧《平贵别窑》的故事。

可是,虽然大多数的故事,我却未曾听大人讲过。不过,多数这些故事中的详细情节,在唱演过程经过‘唱戏佬’添油加醋的表演,就极其形象生动了。

我们这帮孝子,尤其喜欢观看的,就是“木头鬼儿”“打跤”:

请看,敌对双方的“将军”在舞台前,施法术比武的紧张情景:

一时,突然变成一块“石头”;一时,又突然变成一只“小虫”不见了。突然,摇身一变,又变成一只“吊睛白额虎”;一时,还会腾云驾雾飞上半空。一时,又会钻入地下消失掉……

有时,在木偶的手上插上双刀或其他“武器”,就由两个舞“鬼儿”的“唱戏佬”手持木偶,在舞台前开展激烈搏斗。

同时,配合紧张密奏的锣鼓声制造出一种战场的紧张气氛,而显示出战斗惨烈到了几乎天昏地黑的境况。最后,有时将其中一个一刀砍于马下,或有时用一条红绳把“鬼儿”的颈捆住,表示已被“活捉”……

有时,“唱戏佬”唱到一些悲伤之极的场面时,便使出浑身解数,装成一些女人特有的声腔,去唱出一些十分悲哀的语调,使到在场观看的一些妇女们个个都泪流满面,悲痛万分。

当时,我也曾被唱得感动过几次哩。可见,当年这些“唱戏佬”,真不愧是具有一定的专业表演艺术天才的。也难怪,要是没有一定的演技,在那个年代,那能到处混饭吃?

有时,要是在村上隐隐约约听到远处传来铜锣鼓声时,我们便知道,一定是在四五里外的文江村的“二圣庙”,又开始在唱“鬼儿戏”了。

我们这帮孝子,便马上去找村上闻名的“鬼儿戏迷”志棋叔。因为,毕竟他比我大八九岁,人称他是我们中的老大。并且,对戏中的故事情节比较熟悉,又肯照顾我们这帮小兄弟。因此,往往在我们苦苦的哀求下,他常常宁可放下手中活,也要与我们一起跑去观看。

往往一看,便是一整天,连中午饭也忘记回来吃了。

有时,弄得家里人,在整天提心吊胆,以为去河边或池塘“洗身”出事了。于是,在晚上回来时,又得挨家人骂上一顿不可。

当年,农村所唱“鬼儿戏”,真有点像中学语文课中,鲁迅先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