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在家乡劳动的三年里(十八)(4)
(364)当年大织禾秆席
有诗叹曰:
当年大织禾秆席,全队社员够积极;
做法如同小岗村,彻底解放生产力。
为让社员多增收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之间,又到了表示严寒的冬天已经到来的1969年的“冬至”这个节气……
由于时光的渐渐地流逝,又再加上,随着天寒地冻的深冬的突如其来的降临。于是,每年一度的寒冬腊月的冬至季节,便就这样地悄然降临到了整个辽阔无边的大地上。
但是,就是在这1969年,这个年份那严寒的冬季,跟以往的年份所不大相同的地方,就是今年在我们的生产队干,特别想方设法地为全队社员进行了一个创收的项目——织打禾秆席。并且还创造了进行织打禾秆席一个很好的创收环境。
这样一来,就能够在这个农闲的严冬季节里,无形之中,好让大家充分利用一切空闲的时间,将全队的男女老少,全部都一齐动员起来,全力投入到每家每户,都能争取在家庭副业方面,使到比之往年有更加明显的增收。这也是为自己,也为家庭,甚至是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于是,我们生产队干,就敢于大胆果断地下定决心,不管来自上面的压力多大;不管当前的政治大气候是如何风云突变;不管队中一些鬼迷心窍者,对于此种做法,还有一定的抵触情绪。
反正,只要是能够使到社员们能够尽快地脱贫致富,在经济上又有所提高的话,便就敢于担当地一无反顾的继续坚持下去。
因此,队干们便一致果断地根据绝大多数人的意见进行决定,要在去年与东平供销社签订了七千张禾秆席的订货单的基础上,今年又实事求是地冒着天大的风险,再多加追订了五千张禾秆席的指标。
这样一来,便就能够任意地由全队里的社员,利用一个较长的冬季农闲时间,和雨天及晚上,在讲质讲量地完成好生产队,在冬种生产和明年的备耕任务的前提下,自由地由各家各户分散地,各自进行大显身手,开展织打禾秆席的浪潮。
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时我曾经和志明他们这些队干,进行大概粗略地估算了一下,今年冬季与东平供销社所签订的一万二千张禾秆席,在每张的收购价是八角钱这个不变的条件下,如果全部都能够按照合同上规定的要求,按时打好上交给供销社的话。那么,上下两村,就可以净得到将近一万元额外收入了。
尽管,就是除了扣除织打禾秆席的时候,所必需要进行购买黄麻织席纲,这个必不可少的花费之外。那么,全队一百二十多人口,每人平均至少也就可以得到,将近六十元的这个不算小的收入了。
在生产队的统一规划之下,已经早就在晚造插秧时,就有计划地将村门口一大片土地,准备留作冬种田块。并且,全部都统一插上了早熟品种。收割时采用谷桶打谷。这样一来,便就会有大量能供应织禾秆席的合格稻草了。
另外,由于是队里连片地大量种植这样的水稻品种。一方面,不仅能够方便进行大面积的一系列的水稻田间管理工作;另一方面,也可以在这无形之中,使到冬种的各项进度大大地加快。正如俗话所说:“骑马兼捉虱――一举两得。”
因此,当每逢到了天擦黑的晚上到来时,在我们村里,就会听闻到家家户户,不断传来那织打织禾秆席所发出来的轻微的、有节奏的“碰,碰,碰”的响声。此种有节奏的响声,在村庄四周漆黑的夜里,随处都可以听闻得到。
顿时之间,全村的男女老少,几乎全部都聚集在了各自家里的火堆旁边,各尽所能地进行大显身手地织打禾秆席。全都一门心思地争取能够为家里,也是为自己,尽量能够多挣点钱。从而改善目前这种贫穷落后的生活状况。
于是,一时之间,以往还肯常常会在晚上,经常肯到处进行登门串户的人们,顷刻之间,也便就自然而然地销声匿迹起来了
这样一来,我们石湖坡所进行开展织打禾秆席的这个消息,随之也便在瞬息之间,几乎到处给迅速地传了开去。因此,自然而然就成为是当年闻名于良荔大队,甚至全公社的一个重大的新闻一般。
同时,也是在当年这个寒冬腊月的季节当中,令人感到耳目一新的、极其亮丽的一道风景线。也可谓是一幅“人人动手,丰衣足食”的紧张且又热闹壮观的劳动场景。
我还清楚地记得,我们几兄妹在去年,已经初步地尝试到了进行织打禾秆席的甜头。因此,大家在今年织打禾秆席的劲头,就在无形之中,变得异常地高涨。织打的兴趣,也就随之变得更加浓厚起来。
同时,就还在秋收未开始之前,我们家的尹妹和七妹,便就捷足先登地已经偷偷买好了黄麻,还随时随地见缝插针地,利用一切工余的时间,预先在家里的房间中,就织好了不少的席纲。
因此,在当生产队刚一宣布,可以开始织打禾秆席的时候,我们家里的织打进度,就显得比其它人要特别快得多了。
尤其是,在每当放了晚学的时候,一块去大队学校上学的八头和肥仔,他俩刚一回来到家里以后,所首先想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马上坐在那副织打禾秆席床的床前,自觉地迅速进行分好工:八头伸席草,肥仔负责打席床。
几十年后,在有的时候,我在和几个弟妹进行聊谈起,当年生产队开展织打禾秆席此事的时候,大家聊谈的劲头和浓厚的兴趣,顿时之间,便涌上来了。
特别是,我们家中的肥仔和八头这两个满子和满女,就在谈论的过程中,一时之间,显得更是那样眉飞色舞,津津乐道。
其中,当七妹王卓在回忆此事的时候,还会兴趣勃勃地说到:
“……我还清楚地记得,就是在那个时候,每逢飞哥用单车运送所打好了的禾秆席,来到东平供销社收购站交了货后,在当得到了钱在手的第一个所想到的,就是马上走到东平墟镇上,挑肥拣瘦地买上两斤五花肉,一斤炸豆腐子。
“在回来到家里之后,立即交给尹姐进行煲起回锅肉来。瞬时之间,在当香喷喷的回锅肉那诱人的香气味散发出来的时候,这对于在当年我们这几兄妹来说,该是口馋得快要垂涎三尺了。
“因为,在那个时候,往往在一个月之久,都是很少有机会吃上一顿肉的。如此一来,你便可想而知,该是多么口馋的了……”
难怪,在几十年以后,我们几兄妹往往聚在一起的时候,总是少不了会兴趣盎然地谈起过去在家乡插队的时候,每年织打禾秆席的那种欢声笑语的高兴样,这个常常缺少不了的话题。
尤其是,就是在当大家回味到当年,聚在一起吃那香喷喷的回锅肉的时候,似乎现在还一样地令我们都垂涎三尺……
正是:
为让社员多增收,敢让贫穷帽子丢;
兄妹积极来织打,开心之事记永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