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文吧言情小说网 > 古代言情 > 重振大明朝 > 第三百四十一章 商议陕西的问题

(是不是各位大大觉得高歌又放了诸位的鸽子,现在连票票都不愿意投给高歌了。实在是对不住各位啊!大大们,请原谅高歌吧,再给我一次机会)

几个阁臣率先看完战报之后,就交给了一旁的诸位尚书们。至于刘若宰等人,他们自然是要等到最后的。甚至若是比较机密一点的东西,能允许他们旁听就不错了,战报奏折什么的,也就不要想着去看了。

听到朱友建的话,孙承宗作为统管兵部事夷武英殿大学士,自然要首先发言了:“皇上,当初针对陕西爆发的民乱,朝中定下的策略是要剿抚并用,担心的就是若只一味的剿,将会逼得更多的人起了逆反之心,更加坚定与朝廷作对的心思,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会去铤而走险,杀官造反。”

众人对孙承宗的话都是深以为然,只听他继续道:“可也需看到,这两年连续不断的灾荒,已经给陕西造成了极大的灾害。不光使许多百姓的衣食无着,而且还给整个陕西带来许多无法描述的问题。再加上那些已经尝到甜头的匪首们的挑唆,百姓们只怕对于朝廷的怨恨会越来越大。这样下去,即使派再多的兵去剿,只怕也是压下一波,又要再起一波。依臣之见,若要从根本上解决,还是需要尽快解决这粮食的问题才是。”

中国的百姓都是很有忍耐力的人,但凡有一点活下去的希望,他们都不会想着去造反的。同样的,他们也是最现实的一群人,谁对他们好,他们很容易就能分辨出来。若是朝廷只嘴上吆喝着救灾,却没一点实际行动。或者还如之前那样,发给大家一些红薯种,让大家去抗灾自救,那他们只会如现在这样,依然会再闹出事端来。

这样损害的,是朝廷的公信力。一旦这种公信力完全丧失,那么朝廷再想推行什么政策,只怕是没有人会相信的。而且若是想要重拾这种公信力,只怕没有几年甚至十几数十年,都是很难做到的。所以正如孙承宗所言,必须尽快解决粮食问题,这样才能从源头上解决陕西民众造反的可能。

朱友建环视了一周,才道:“孙师所言,朕亦深以为然。百姓们大都是淳朴良善之人,若非实在是活不下去,但凡还能有口吃的,又会有几人愿意去为盗为匪,去杀官造反呢?自古只听过官逼民反,无事生非的又有几人?”

话自然是没错的,这也适用于绝大部分的百姓。没事闲的蛋疼,生就想要造反的,不是没有,但那也真的是万中无一。所以在场的众人,自然也没有谁去和朱友建辩驳这个的。

“不过在朕看来,陕西如今的问题并不全在于盘剥太重,朕已经免了陕西全年的赋税。以范景文和孙传庭的品行,若是有哪个地方官员胆敢顶风违反的,估计已经被范景文拿尚方宝剑给斩了,以儆效尤。但至今为止,朕并没有听哪个官员因此被杀的。所以在朕看来,陕西缺粮的问题,更多的还是源于久旱不雨。”

这当然是朱友建马后屁一样的大实话,谁都知道陕西缺粮就是因为干旱导致颗粒无收,但其实朱友建想要表达的并不全是这个。关中三秦之地,自古就是王霸之基,秦汉直至隋唐数代,千余年里,全都是据有关中而成事,席卷下。

可为什么到了明清乃至近代,关中之地就成了一处乱源,一个包袱。究其原因,朱友建认为更多的还是要归咎于人类对土地的过渡垦伐之上。关中缺水吗?不缺,至少在明清之时,关中还不缺水,还有纵横交错的无数大河流。

既然有这么多得河流,为何遇到旱灾后就颗粒无收,还引发了如此大规模的暴乱呢?朱友建以一个后世饶眼光来看,认为更多的原因其实更应归于水土流失上。千年之前隋唐之时,关中各地都还是郁郁葱葱,植被繁茂呢!甚至到了明朝前期,榆林一带都还存在着大片的原始森林。

正是因为水系纵横,却又缺乏植被保护,所以才造成了大面积的水土流失,也导致了大量的耕地退化,变成了无法耕种的沟壑纵横的黄土地。然后人们接着砍伐植被,开垦农田......恶性循环之下,就导致了关中的情况愈发严重。

缺地、少地以及各级的盘剥过重,再加上旱灾,这才是导致明末陕西农民大起义的主要原因。即使如今朱友建免去了百姓们的赋税,但他们身上的担子依然不会减轻太多。毕竟绝大多数人还是要靠租种那些地主富户们的土地来过生活,他们可不会因为旱灾就少收佃户们的租子,哪怕你今年是颗粒无收呢,也得给老子交租!

所以很多冉最后,甚至把官府发放的赈灾粮以及生产自救的种子都当成租金交了,结果还是无法还清债务。万般无奈之下,再加上先前已经起事的那些人挑唆,他们就也成为了义军的一份子。

“在朕看来,除了要组织百姓生产自救,抓紧开挖沟渠,引水灌溉之外。更多的还要引导那些田多地广的富户们,减免一些租户们的租子。让他们不要逼迫过甚,逼反了百姓,朝廷自然会头疼,可他们能有什么好果子吃?就算那些起事的百姓一时无法拿他们怎样,但朕手里的刀也是会要见血的!”

这话就有些严厉了,在场的众人虽都是经过十年寒窗苦读,才得以金榜题名。又经过宦海沉浮数十年,才坐到了今的高位上。但真要起来,他们自幼家贫的还真不多,真要算起来,大部分都是家境殷实的。朱友建这一刀若是真的砍下去,早晚未必便不会砍到他们的身上。

“皇上息怒!”众人见到朱友建变了脸色,立刻纷纷跪下,心中也是有些惶恐,生怕朱友建真的会这么做。

看到齐齐跪下的众人,朱友建也很清楚他们都在担心什么。他内心中虽然对这些盘剥压榨百姓的“黄世仁”们痛恨无比,但身处这样一个时代,他本身就又是最大的地主头子,这种阶级矛盾是很难调和的。总不能让他带头去造自己的反吧?更何况现在的大明也不具备这样的群众基础啊!君不见直到满清灭亡后的近代,北洋政府时期,鼓吹帝制的都还大有人在,十分有市场。

所以他现在能对这些人做的其实真不多,没有这些地主富户们的拥护,他想稳固大明的统治,也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而没有百姓们的支持,那他早晚也会走上常凯申的老路。这就像是一道选择题,同时也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哪一面都不可或缺。

“都起来吧。朕也知道你们的意思,也明白大家的难处。可如今国事艰难至此,非是某一人或一家之责。卿等当与朕一道,勠力同心,共克时艰。何况朕也不是要求那些人如同朝廷一般,完全免除了租户们的赋税,只是要他们减免一些,不要逼迫太甚,要给百姓们一条活路,不然只会是得不偿失啊!”朱友建语重心长地道。

“皇上圣明!”朱友建这番话虽然没有承诺什么,但作为一群心眼比藕眼还多的老狐狸们,又怎么可能听不出朱友建话里的意思?众人心中都缓了口气,齐齐的向朱友建拍了个马屁。

朱友建摆了摆手道:“朕继位之前,也经常会到各地去体察民情。对于百姓们的疾苦也是有所了解的,百姓们过得是什么日子,那些富户们过得又是什么日子,朕心里也是很清楚的。虽不敢完全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景象,但富户们每日大鱼大肉,百姓们半年米粮半年糠还是很普遍的。”

顿了一顿后,朱友建继续道:“诸卿,朕是亲自在济南赈过灾的,对这其中的关窍也是很清楚的。山东也好,陕西也罢,所处位置虽然不同,民风民俗也有差别。但关于赈灾这种事,就算有些差别,那也不大。”

这是自然,总不可能因为一些风俗的差异,你这边的百姓一顿要吃一斤,那边就会一顿吃两斤吧?关于这点是没人会去反驳的。

“而要组织百姓自救,那也得先让他

共2页/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