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文吧言情小说网 > 古代言情 > 三国求生手册 > 第363章 官二代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这句颠扑不破的老道理,搁在眼下的荆州也是如此。

徐庶、石韬、孟建等人都是南避的单家子弟,自然而然就聚拢在了一起。

加上徐庶与崔钧、司马徽交好,因而与司马徽的弟子向朗、刘廙等人交好。

而来到荆州的南避士人中间,还有一个举足轻重的圈子,那便是高官冠族圈。

三辅大乱的时候,司隶地区大量士族逼走他乡,有去并州的,有去兖州、冀州、徐州、豫州的,然而当时兖州、豫州等地也遭逢战乱,反而是荆州一直相对太平无事,所以大量士族涌入了荆州治下。

如故西河太守崔钧、故平陵令赵戬、故汉中府丞杜畿、故凉州刺史梁鹄、故雅乐郎杜夔、故尚书郎傅巽等人,他们因为共同的经历,相近的身份地位,所以彼此间来往十分密牵

与后世一样,有官员圈,自然而然就会有官二代圈。

官二代圈中,有一些是随父兄南避,有些则是自己前来荆州。

他们也因为相同的经历,相近的岁数,相若的家世背景,在荆州这片安乐的土地聚集在一起,共同进学,共同饮宴,共同议论时政。

虽然这些官二代们来到荆州后,大都并未受到刘表的重用,至多担任些清闲差事,然而因为他们背后的家世原因,影响力也不容觑。

自古以来,学生群体便是最热血澎湃、最容易被煽动的群体。

盐铁会议时,太学生是主力,党锢之祸时,太学生亦是主力,直至一千多年后某些动乱时代,学生依旧是被有心人利用的盲从主力。

眼下,在襄阳城南文学馆舍的一处院落中,就有那么几个人聚拢在一起,一边饮着酒一边谈论着城内传扬得沸沸扬扬的各种消息。

“汝等听了么?从事刘望之因为劝谏刘牧北向用兵而不纳,投传告归后,已经被捕拿下狱,或将步黄、鲁二生后尘。”

“文始你此言差矣,刘彰嗣与黄、鲁二生可大不相同,黄、鲁二生背后议论,以谗毁之罪受诛也就罢了,刘彰嗣可是忠言直谏,刘牧非但不能纳谏,更以交通曹贼之罪捕拿下狱,真正倒行逆施!”

“我却以为,黄、鲁二生何辜?许他刘镇南做得,就不许我等诸生得?难不成还禁得住下人悠悠之口么?依我看,坊间传言刘镇南欲效光武旧事,殊不为假也!”

“嘘!慎言!此事多半是谣传,我等还是莫要擅自议论得好!”

“呵呵,子华你就是心谨慎,此间就你我数人议论议论,难不成还会给旁人听去么?”

“文行你那嗓门,隔开三堵墙都能给听见,怕是早就被旁人给听去了。”

“呃……此间居住的都是同道中人,便是有人听去亦是无妨。”

“须知人心隔肚皮,此话却不好呢!”

“你等莫要扯远了,我欲上书州府,请刘牧开释刘望之,汝等可愿意署名?”

“合当如此,我当联署上书,再多邀些同学,务必要营救那刘望之出来。”

“依我看,我等不便莽撞行事,先不提我等人微言轻上书是否有效,而且刘望之之事如今只是坊间传闻,其中详情不能悉知,怕是此刻上书反倒误了事。”

“子华你也太过谨慎,想那黄、鲁二生,不过捕拿下狱两三日,竟就被暗中诛杀,我等想要营救也不可得,今日若再耽搁,怕是他日悔之晚矣。”

“子笃的对,虽然我等与刘望之并无甚交往,然事关大义,若不能阻止刘镇南继续独断专行,怕是荆州一地,再无法纪朝纲也!”

“我虽是此刻不便上书,不过我等也可做些旁的事情,比如让仲宣通过其兄在刘牧处美言几句,或也可解刘望之之厄。”

“子华此言也无不道理,你我不妨听一听仲宣是何意见。”

众人议论纷纷而不能决,一起看向了主座上的一名年轻人。

主座上一人二十四五岁,身材矮瘦弱,其貌不扬,不过举手投足之间却挥洒自如,每有言论,必会引得颇为同坐之人注目。

此间主人正是故太尉王龚曾孙,故司空王畅之孙,故大将军长史王谦之子王粲,字仲宣。

王粲是山阳郡高平县人,与刘表份属同乡,且刘表年少时曾王粲祖父王畅受学。

按理王粲是刘表的同乡晚辈,又有这一层关系,总应该在荆州混的风生水起吧?

不过事实却并非如此,王粲在荆州数年,却一直不受重用,只是因为其人擅章辞,而时不时被刘表拉来作笔杆子。

比如刘表要攻打不服统辖的长沙太守张羡时,就命王粲写了一篇《三辅论》,以示师出有名。

那刘表为何如此轻慢自己恩师的后人呢?出来你们别不信,因为刘表是大汉朝外貌协会的高级会员,常务副理事长。

他不仅本人身材高大仪容甚伟,用人取士也看着人外貌来评牛

当时王粲和族兄王凯二人一同避地荆州,刘表倒曾想把女儿嫁给王粲,最后想一想,这子太丑了,算了,还是把女儿嫁给比较帅气一些的王凯吧!

王粲就如此戏剧性地失去帘刘表女婿的机会,乃至于在荆州蹉跎数年不得进步。

不过王粲也算是少年成名,十来岁时就受大儒蔡邕亲口夸赞,并赠书数车。

虽然仕途不畅,但为人豪爽,家世清高,在荆州着实结交了不少同道中人。

与王粲坐在一块儿饮宴叙谈的人一共四个,左右各坐了两人,俱都是二十来岁三十不到的青年。

右边上首一人年约三旬,乃是故豫章太守司马量之曾孙,故京兆尹司马防之族侄,河内郡温县人司马芝,字子华。

下首一人年约二十三四岁,乃是故卫尉蔡质之孙,故左中郎将蔡邕之侄,陈留尉氏人蔡睦,字子笃。

左边上首一人二十六七岁,乃是尚书杨宣亭侯裴茂之子,河东郡闻喜县人裴潜,字文校

下首一人年约二十四五岁,乃是故大司农、尚书令、国三老士孙瑞之子,扶风人士孙萌,字文始。

眼下几饶长辈不是二千石,便为公卿,来头都不。

往日里他们与刘望之、刘廙兄弟也不太相熟,不过也在此间想着办法要营救刘望之出去,却不为旁的,只是物伤其类罢了。

毕竟党锢之祸也就发生在二十多年前,眼下之人虽然并不是受害者,但多从长辈之处得知。

眼下在荆州之地,黄、鲁二生因言获罪,刘望之也随之下狱,怎不令这些热血青年心声不满。

从这点而言,庞士元在襄阳城中传扬散步各种谣言的效果,已经达到了一些目的。

就在座中众人肆意谈论的时候,在馆舍外的道路上也行来了数人,却正是崔钧带着颜益与陈靖寻了过来。

同样是文学馆舍,也有高下之分,他们刚刚去的宋忠、邯郸淳等饶居所高端大气上档次,而眼下来到的区域则要简陋一些。

不过再怎么简陋,比起城中许多黔首百姓的居所也要好上不少,而且这里居住的大都是前来襄阳就学的年轻人,大家都不太讲究,靠得近一些也更热络一些。

崔钧刚刚来到王粲居住的院落前,就听到屋内传来数人议论声,不禁笑着与颜益、陈靖道:“王仲宣果然舍了城外刘镇南赐予的宅邸不住,偏偏喜欢在这片馆舍里与诸生交往议论,我等此来倒是来对了。”

颜益一听名字便上了心,问道:“可是高平王粲?”

崔钧道:“公利竟然也知道王仲宣?”

颜益道:“听闻过一

共2页/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