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文吧言情小说网 > 古代言情 > 三国求生手册 > 第469章 功高难赏

当日里,陈琳便挥毫写就一封质问文书,令使者快马加鞭赶往太原。

同时,逢纪也派出几波人手,分别往太原、上党、赵国、常山等地调查此事。

不过,去往太原的使者刚刚走没多久,并州刺史高干的使者也到了邺城。

至于高干为何派人前来,那当然也是来告状的。

一向心高气傲的高干在黑山里遇到这等委屈,又怎么肯对颜良善罢甘休呢?

打是不可能打的,便也只能写封信向舅舅告状才能下得了台这样子。

只不过他没料到颜良的动作如此快,竟然抢在他前头把弹劾奏疏送入了邺城。

袁绍接到外甥的来信,原本还以为高干是来信解释,没想到打开一看,好嘛,两边咬起来了。

高干自然是他带兵好意前往相助,但颜良飞扬跋扈,不但不心存感激,还让人把他的营地包围起来,至于颜良弹劾他纵放贼人一事则绝口不提,仿佛没发生过。

这截然相反的两封弹劾奏疏,让袁绍头疼不已,好不容易有所好转的毛病又隐隐间要发作起来。

为了搞清事实真相,袁绍召来为高干送信的使者,询问黑山之中的事情。

那使者只是高干帐下普通文吏,哪里想到会受到大将军亲自接见,被袁绍的威严所慑便不太利索地把当夜所见讲了出来。

当然,这文吏能被高干派作送信这等苦差事,也绝非是亲信,对许多细节并不知情。

文吏承认两达虎头山的当晚上,曾听闻营外有兵马交手的动静,闹了好大一阵子,然而营中将校只是严守营寨并未轻动。

又在快亮的时候,就有常山典农和赵国郡兵分别来到他们营地前后,把营门给堵了起来。

高干派人与交涉未果,遂派人去寻颜良,才让这些堵门的兵马让开。

袁绍听完之后还是一头雾水,二封奏疏所言之事互相矛盾,且都有不合理之处。

即便是高干闭门自守,颜良为何要派兵堵住他的营门?

难道是怕高干做出什么不利于他的举动?

会是什么举动呢?

派兵助黑山贼攻打颜良所部?

想到这里,袁绍摇了摇头,把这个想法抛之脑后。

高干就算再是不肖,料来也不敢如此做,不然他首先就不会放过他。

其中还有一个很迷的细节,他堵门的是赵国郡兵和常山典农,那高干弹劾颜良又是为何?

颜良虽然有临时节制诸路兵马剿贼的权限,但也不可能让陶升和仇升做不利于友军的事情,而陶升和仇升也应当不会答应才是。

带着无穷的疑惑,袁绍又私下令人去询问了前来报捷的仇升与沮辉。

沮辉作为颜良的幕僚,当然是断断不会承认什么派兵封堵友军营门之事。

而仇升的答案则是当时将亮未亮,讨逆将军考虑到并州友军新来乍到,贼兵便有大动作,为了保障友军安全,也为了以防万一,派他与陶升所部驻兵并州营地侧翼以为照应。

至于封堵营门的举动则被解释为当时情况混乱,唯恐有贼人假冒友军,故而严禁无关热肆意出入。

仅仅靠两边的辞,身在邺城的袁绍自然分辨不清事实,只能再派人去询问几个当事人颜良、陶升、阴夔等人。

半个月后,袁绍拿到了逢纪交上的调查报告,看过报告后脸色十分阴沉。

沉默许久,袁绍才问道:“元图,你以为此事当如何处置为好?”

逢纪来之前就想好了应对之法,道:“臣以为,此事要高并州故意纵贼虽犹不足,然消极避战畏敌不前或许有之,明公可就此稍加斥责,令其戴罪自省。”

“而颜常山指使赵国郡兵、常山典农拦在并州兵营垒左近虽有失当之处,但也并未引发大的矛盾,且其终究新立大功,不宜过分追究,只需在论功之时稍加提点便是。”

袁绍想了一想后道:“或许,也只得如此了,元图,你我让元才执掌并州数年,他对黑山贼毫无办法,而颜立善到常山不过半年多时间,就取得如此成效,难道是我择人有误么?”

众所周知,袁绍此人十分自傲,向来不愿承认自己的错误,在原本的历史轨迹里,田丰就因此而被他杀害。

所以逢纪听到袁绍竟然有反省之意也是微微吃惊,他虽然知道袁绍在用人上或许是存在一些问题,但却不会出来,而是道:“明公此话却是不妥,这高并州是明公所选任,颜常山不也是明公简拔于微末,一步步提拔到这个位置上么?”

“若非明公慧眼识金,令颜立善主持剿贼之事,张燕又怎会如此之快就覆败?”

“高并州毕竟缺乏战阵经验,若将其与久经沙场的颜常山相比则多有不妥,在下以为其人主持并州事务多年,无功无过唯有一个稳字,于明公稳定河北大局无不助益。”

袁绍听了逢纪的话后,心里稍稍舒坦了一些,又问道:“那元图看,此战当如何论功行赏。”

逢纪想也不想就答道:“恩出于上,在下不敢妄议。”

袁绍笑道:“元图行事就是稳重,此处也无旁人,你且来无妨。”

逢纪又谦逊了一番后道:“张燕乃纵横河北有名的贼帅,颜常山此番能够一举剿灭还当厚加封赏。”

“然,颜常山在告捷文书中多将功劳推予部下,想必也是不欲使大将军为难,明公或可遂其之意,多加提拔他手下部属。”

“臣闻其兄子颜枚见为麾下军候,于此战中也是冲杀在前,大将军不妨善加拔擢,如此,颜立善亦能感念明公之恩德矣!”

逢纪所言颜良推功于下不欲使袁绍为难之事,袁绍虽未问诸于口但也心知肚明,那便是功高难赏之忧。

安排颜良去常山负责剿黑山贼的时候,不止是邺城诸公,就连袁绍本人都以为,至少要期以数载才能有所成效,不料竟是如此容易就诛灭贼首张燕。

有大功不可不赏,但如何赏赐却成为了邺城诸公以及袁绍心头的困扰。

颜良如今为讨逆将军兼领常山国相,可节制周边郡县剿灭黑山贼,牧一郡之地,掌万余兵马,其权势在河北之地已经不下于袁谭、袁熙、高干等牧一州之地的刺史,远超其余郡国守相。

袁绍虽为大将军,但毕竟没控制住子把持朝政,手下的班底还都只是大将军府的班底,能拿得出手的好处也十分有限。

迁颜良为刺史掌一州之地?

莫袁绍未必愿意,即便是愿意也并无空余的位置。

袁谭刺青州,袁熙刺幽州,高干刺并州,一个萝卜一个坑。

至于冀州更是袁绍自己亲领州牧,绝无可能交给颜良来做。

虽然前次南征打下了兖州一些郡县,但毕竟地盘较,若单独任命兖州刺史委之以颜良则有些家子气。

且若以颜良为兖州刺史,则势必要节制南边的大量兵马,这又是袁绍所深深忌讳之事。

被逢纪这么一建议,袁绍听闻后也颔首称善道:“颜立善倒是颇知分寸,识进退之道,与余辈武夫大有不同。”

逢纪道:“颜氏先人毕竟以儒名称道,立善亦是感念世道纷乱弃文从武,从其掌常山后所施之政,亦知其文武兼得,诚为美才。当初听闻其出掌常山,还有人在背后讥笑,却是未能体察明公知人识人善加任用的深意啊!”

对于逢纪这种官场老油子而言,拍马屁就是如此朴实无华,且枯燥。

不过袁绍听了后还是十分高兴,道:“嗯!余子目光短浅,又晓得什么大事。

共2页/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