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文吧言情小说网 > 古代言情 > 三国求生手册 > 第469章 功高难赏

第469章 功高难赏

推荐阅读:

随后又道:“弹劾之事便就此揭过吧,我会行文训斥元才,接下来元图可率诸臣僚论一论如何赏功,此战振奋人心,一定要厚加赏赐,万勿寒了将士之心。”

逢纪道:“明公如此善待将士,实乃河北之福!”

送走逢纪之后,袁绍又陷入了沉思。

出生于本初元年的袁绍如今五十有六,虽已经过了年富力强的时期,但远远还未承认自己已老。

不过南征失败与长期的病痛折磨,让袁绍也不得不考虑到继承饶问题。

他在分选诸子出掌各州时,沮授、田丰等谋臣反对,但仍旧一意孤行,其中未必没存着听任他们互相竞争以取优者的心思。

眼下来看,长子袁谭在青州的举措实在有些令人失望,不但未能克定青州全境,让曹操的势力在青州蔓延,更在南征时举止失当。

虽此番攻下卢县稍稍挽回一些风评,但仍旧不怎么招袁绍喜欢。

次子袁熙也扶不上墙,他控制的地盘以前为公孙瓒占据。

按在公孙瓒杀害刘虞后,鲜卑、乌桓等胡族曾起兵攻打公孙瓒,与冀州兵算是临时盟友。

可在袁熙出掌幽州后,却与东胡,乃至于与幽州本地士族多有龃龉,一直未能尽数掌握。

至于外甥高干,本就不在袁绍考量之中,此次调查下来的事实更令袁绍十分不满。

如此看来,只有三子袁尚差强人意,这段时间处置冀州军政也还无大错。

可袁绍细细思量,却发现三子一甥的才具均不如颜良多矣,论行军打仗自不消提,论治政也未必相及。

若自己有朝一日不在了,诸子里谁又能压制住他?

若是颜良是个如麴义这般的莽夫也就罢了,纵是为乱也掀不起大风浪,可他还还知分寸识进退,十分得人心,却是最棘手的地方。

且现在不像是几年之前外无大患,如今曹孟德虎视眈眈,更需要如颜良这般的将才抵御,远远未到藏良弓烹走狗的时候。

袁绍想着想着便有些头痛,恰逢幼子袁买从门外探头探脑往里边看。

袁绍便招手让幼子进来,问道:“买儿怎么来了?”

袁买想着母亲刚才吩咐的话道:“孩儿不放心父亲大人一个人独处,故而前来陪伴。”

袁绍抚摸着幼子的脑袋露出温馨的笑容道:“买儿真懂事。”

心里则想道:“还是此子最肖似自己,若是能等上十几年,也不怕后继无人了。”

“可是,自己能再等上十几年么?”

“哎……!”

在后几的堂议时,袁绍一改先前先处置弹劾之事再议功的决定,让臣僚开始议论此战之功。

众臣僚议论纷纷,最后定下的方案是给颜良所表有功将校各升一级。

如陶升原为建义中郎将,授振武将军,仍领常山典农事如故。

张斐、隗冉等原先任司马的升为校尉,昌琦等原先边为军候的升司马,余下众将校各有升迁,并赐予大量财帛。

袁绍还特意在众人面前表态,超拔颜枚,从军候升两级为校尉,以示对颜氏的恩遇。

不过,对于大将颜良的功赏却迟迟未能议定。

一派臣僚称颜良虽有大功,但与高干互相弹劾攻讦,有失和睦,不宜隆赏,可赐田宅财帛。

但另一派臣僚却不同意,称弹劾自有别处,既然大将军都不计较了,以此来压制颜良的功劳不合理。

带兵的将校们则更为颜良抱不平,声称诛灭张燕理当重赏,不然不可酬其功。

眼下邺城武臣之首是淳于琼,他本人多次收到颜良的好意,当然不会在此事上作对,便有意纵容武将们生事。

武将们则如此想,若是诛杀张燕如此大功都不重赏,那他们以后有了战功,岂不是更无从赏赐?

而因为此前的刻意结交,邺城中诸多臣僚都与颜良的关系不错,更罕少愿意在此事上大力反对,以免被素来会记仇的颜良给记挂上。

可究竟如何赏赐,也是个棘手的问题,事情就如此这般久议不决,让袁绍也感到十分为难。

袁绍不免心想若是自己执掌朝廷权柄,随便给颜良腾个九卿的位置,再不济封个侯就能应付过去。

在这个时候,他便想起了沮授当初劝他西迎子之事,对那时的犹豫不免有些暗自后悔。

就在袁绍与邺城众人难以决断的时候,一封来自北方的急报,却是打破了这个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