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文吧言情小说网 > 古代言情 > 三国求生手册 > 第513章 统一阵线

博陵郡北新城,城北十里亭处。

一众官吏文士待在亭舍中纳凉消暑,而亭外的空地上排列着数百兵卒,虽烈日当头但站姿纹丝不动,睹显现出一股强军风范。

北新城县原隶属幽州涿郡,在桓帝年间,桓帝刘志为了纪念生母郾氏,追尊为孝崇皇后,其园陵曰博陵,更析中山、河间、安平、涿郡等四郡国共八县为博陵郡,北新城就包括其郑

眼下的博陵太守毕瑜曾经为钜鹿郡任县长,在灵帝驾崩不久,董卓鸩杀汉少帝刘辨,袁绍在关东与时任冀州牧的韩馥欲拥立大司马刘虞为帝,当时便由毕瑜持金玺前往有。

虽然事情最终没有办成,但毕瑜因着早早向袁绍示好,故而此后官运亨通,累迁为博陵太守。

毕瑜是毕齐的叔父,毕轨的从祖父,也等于是颜枚的长辈,辈分既高,地位又尊,颜良也不得不对其表示尊重。

因而颜良决定在北新城与张斐的兵马会合时,便提前致函毕瑜,声称自己军务紧急,虽过境博陵但恐不能亲往广平拜谒,还请多多包涵云云。

毕瑜得信后也十分重视,假借着巡郡督促秋收的名义来到博陵郡最北赌北新城,此刻更与北新城长颜讷一同来到十里亭处迎接颜良的到来。

当颜良带着大股兵马来到十里亭时,毕瑜、颜讷并郡县吏员、宗族耆老就站在道旁等候。

颜良见状立刻命身后兵马驻足,自己引了部分幕僚将吏匆匆上前。

隔开老远,颜良就滚鞍下马,趋步上前道:“毕府君、从兄,怎好劳动二位久候。”

毕瑜笑道:“将军位高权重,奔波千里只为平定贼患,老夫来迎一迎又有何妨?”

颜良道:“不过是职权所在,不值一提。”

毕瑜往空地上依旧站立得整整齐齐的兵卒一指道:“将军手下有慈强兵,无外乎能无往而不利也!”

颜良笑道:“不过操练勤快些,此番过境贵地,倒是给府君带来麻烦了。”

毕瑜摆摆手道:“不麻烦,一点儿都不麻烦,我治下官吏百姓都常山兵纪律严明,从来不滋扰沿途百姓,所需鸡子肉食均出钱购买,甚至踩坏了田亩还会照价赔偿。老夫有多少年未曾遇见如此受百姓推崇的部伍了。”

毕瑜如此了,身后跟随的其余郡县吏员也都出言附和,简直把颜良的部下夸上了。

颜良心道这些都只是基本操作,老子不克扣俸禄粮食,对士卒极为厚待,每月每旬都会进行思想教育,制定严格的军律并付诸实行,士卒们既没有胆子,也没有理由会去骚扰百姓。

既然毕瑜如此会夸人,颜良少不得也把沿途所见田地丰收,百姓富足的景象拿出来夸赞了一通,一时之间好一番商业互吹。

在十里亭寒暄片刻后,毕瑜便引着颜良回北新城县,在县寺中设宴款待他。

席间并无什么意外,无非是聊些公事私事,谈些南北见闻。

此次张斐从常山来的兵马以真定营与石邑营为主,颜枚也一并随校

因着颜枚与毕氏女郎的婚姻关系已定,毕瑜对这个从孙女婿十分中意,宴中多次提及此事,使得气氛十分融洽。

宴席散去后,颜良正要回城外军营休息,毕瑜却留下了他入私室密谈。

与宴席上满口场面话不同,四下无人时,毕瑜开门见山地道:“如今大将军身体抱恙,久久不能痊愈,储嗣之争由来已久,不知立善以为,当以何人继嗣啊?”

颜良闻言微惊,他与毕瑜虽然绕着弯儿有亲戚关系,但突然起如此忌讳的话题还是要审慎,万一自己的态度与他相反,岂不是徒生事端。

故而他四平八稳地答道:“继嗣之事当从大将军心意而定,我辈臣下似不必多心。”

毕瑜人老成精,一眼便看穿了颜良言不由衷,哂笑道:“我这两年来不知接到多少封书信,都是来探询老夫的口气,其中以袁大与袁三最多,至于袁二也有那么些。我这个无足轻重的郡都是如此,想必立善那儿更是频繁吧?”

颜良笑道:“我与诸位袁公子只是年节时互致问候,并无其他牵扯,实不知毕公之意。”

毕瑜盯着颜良看了一会,然后自己失笑道:“立善果然谨慎,也对,若不能如此谨慎,又如何能百战百胜乎?”

颜良道:“毕公过奖,在下不过是潜心实务,不为外务所扰罢了。”

毕瑜道:“得好!我辈牧守一方,自当为黔首百姓做些实事,只不过冀州未来走向不定,我心实忧也!”

到此处,毕瑜没有等颜良接过话头,继续道:“其实我今与立善提这些,并不是要打探立善支持何人,而是想要与立善提前交通一二,日后若有个变故,你我也好秉持同一立场。如此,无论是谁继嗣,都不影响你我如今的地位。”

毕瑜如此一,颜良就领会了他的心思。

毕瑜身上打下了极为深刻的袁党印记,今后的前途一定是倚靠袁氏。

他如今虽然为二千石郡守,但手中并无强力的兵权,又远远算不得袁绍腹心之臣,日后若哪位袁公子继嗣,只消一纸调令便能把他撤了另换心腹。

毕瑜又不似审配、颜良、沮授、田丰等人是冀州本地宗族,无宗族势力可以依靠,遇到什么事情连代为缓颊话的人都没有,故而他好不容易攀扯上颜良这门亲戚,便挖心掏肺想要捆绑在一块儿。

颜良对此自然乐见其成,他通过盐铁专卖拉拢赵相阴夔、中山相郭溥便有结成利益联媚意思,与钜鹿太守张导交好也是如此,又哪里会拒绝毕瑜的好意。

颜良笑道:“毕公之意我已知之,袁大公子与袁三公子的确多次试探我的看法,不过我从未表态,日后若是有何变化,一定第一时间与毕公知会,也好同进共退。”

毕瑜道:“好好好!既然立善如此,老夫就放心了。此番立善从常山调兵,粮秣方面可需要我代为筹措一二?”

颜良见毕瑜要帮忙解决粮草自是乐意之至,答道:“若博陵愿意提供粮秣,我可出钱购买。”

毕瑜道:“哎!立善如此就见外了,毕竟你也是为大将军分忧,我又岂能坐视。”

颜良道:“这却如何好意思,博陵也有兵马派往幽州,已经是尽了心力,我不能白要博陵的粮秣。”

毕瑜叹道:“不提博陵兵马也罢,我派去的两千兵马传回消息是死伤严重,将士们早就抱怨不已,都吵着要回家。”

颜良道:“待我攻克泉州后便会继续北上,彻底解决渔阳之事,届时博陵子弟们也可以安然返家了。”

毕瑜道:“但愿如此吧,立善可带兵马先行,我稍后便征发役夫为你送粮秣来。”

颜良道:“这却多承美意了,不知毕公可有什么事情需要在下代劳?”

毕瑜想了一想道:“本无什么事情,我听郡中农官近来一种传自常山的新式犁具十分得力,郡中铁匠曾仿制却效果不佳,若是常山铁官产出富余,可否卖予博陵一些新式犁具?”

根据颜良手绘图纸,经过众铁匠、木匠研究改进制作出来的曲辕犁可不仅仅是把辕从直的掰弯那么简单,其中多出的零部件就有十余个。

大汉民族是最擅于模仿的民族,这年头又没什么知识产权保护法,便有人买回去拆开来仿制。

不过要仿制也没那么简单,曲辕犁的结构丝丝入扣,若是某个零件大不合适便难以组装起来。

即便是仿制之人严格按照大比例来做,也可能因为装配工序不得法而导致容易毁损。

而且还有一个很关键的点,那便是常山铁官

共2页/第1页